长白山

说点心里话,做点想做的事,给朋友一点安慰。
正文

清明节到了 不能忘记祖先

(2014-04-04 03:52:06) 下一个

  明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每个家庭都会聚集到一起、祭拜逝去的亲人,表达对先人的无尽思念。这是清明节的本义所在。而这一天,人们又会纷纷来到逝去的亲人墓地祭扫。也许是现在这种祭扫活动已经被太过程式化的形式掩盖了本义,很多人只知道烧纸钱、放鞭炮,点香烛,把这种表面上的仪式当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反而忽视了对亲人的追思,对慈孝文化的传承。

  众所周知,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应该说,清明节行“墓祭”之礼,只是一种形式,其内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对先人的缅怀,感谢逝者曾经的恩情,反思自己做人的得失。

  《论语学而》有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就是要谨慎地追念前贤,静静地追思,体悟出点点滴滴的生命感叹和感动。

  由此看来,我们在清明节开展祭扫活动,不应为祭扫而祭扫。因为祭拜祖先,其实是告诉年轻一代,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不要辱没了自己的祖先。而主要的是要感念逝者,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面对已经逝去的长辈,我们要感念养育之恩,先辈们为了晚辈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在追念中,尤其要反思自己对还活着的长辈是否尽到了孝心,对晚辈是否尽到了呵护教育之责。同时,要学会推已及人、推恩及人。在与人相处中,既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长辈,使清明节慈孝文化这一大主题得以发扬光大。

  《论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说父母还在,一方面高兴,因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另外一方面也很害怕,不知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尽孝? 其实,岁月匆匆,人生无常,我们要敬畏生命,善待亲人,谨行孝道,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后悔莫及。

  这才是清明节的本意,我们可千万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祭扫形式而忘却了本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