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

说点心里话,做点想做的事,给朋友一点安慰。
正文

弟子规,儒家的人材倒模(图)

(2014-04-03 06:01:15) 下一个
摘要 : 如此培养下一代,就是一种人材倒模,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所有“弟子”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只要共性,不要个性。最终人人孝顺、听话,天下就稳定和谐了。

论语解毒·学而第一

弟子规:儒家的人材倒模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为人子弟者,在家应孝顺父母,出门则尊敬兄长;办事小心谨慎,说话恪守信用;广施仁爱,亲近仁人;践行这些之后,尚有余力,就去学习诗书文艺吧。”

【解毒】 

“闪开闪开,后面有大型团体操《弟子规》!”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

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

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

不好意思,倒错片子了,以上视听内容,请直接忽视。

还记得吗?前不久,有同学宣讲过,孝悌是为仁之本。(详见 http://yushaolei.baijia.baidu.com/article/6947  )这一次呢,孔老师现身说孝,并详细列出为人子弟者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个规范,是有主次之分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是最主要的。次要的呢?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了,而且,是“行有余力”才去“学文”,没有余力呢?那就算了,不学也罢。

再想想,咱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是不是经常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啊?他怎么不说“体智德”呢?摆明了,在“党的教育方针”中,还是德行第一、知识第二、身体健康第三。

中国人最讲究尊卑有序、主次有序,不管是人或事或物,凡注明“排名不分先后”的,就摆明是按职位或等级、知名度等来排的了,真正排名不分先后,那就该按姓氏笔划或音译来排。

同样,70前出生的几代人,对“又红又专”肯定也不陌生,“红”在前,“专”在后,也就是强调,德比智重要,只不过这个“红”,是通过政治标杆来衡量之“德”罢了。

一个最能说明“红”比“专”重要的史实,就是曾经的“白卷英雄”张铁生。1973年,辽宁青年张铁生被县里推荐去考大学,物理化学试卷几乎所有的题目他都不会答(最后得了6分),但他在试卷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请求领导体谅、照顾他,因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余力”去学习数理化知识,但他在政治上是绝对正确的。不料,这试卷及信件被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毛的侄子毛远新看到,如获至宝,在认定“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毛默许下,将张铁生捧为“反潮流”的“白卷英雄”,并发动全国人民都来学习他,没多久,张铁生就当上了全国人大常委。

无论是儒家的仁德挂帅,还是毛家的政治挂帅,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反智主义。

本来,孔子这句话在整部《论语》中,还算不上是金句。一千多年后,清康熙年间,一个叫李毓秀的秀才,屡次落第之后当了教书先生,他根据孔子这句语录,写成了长篇《训蒙文》,作为儿童行为规范自编教材。后来又经过一个叫“贾存仁”的修订,就成了现在那些所谓“儿童国学班”人人必背的《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像《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除“总叙”部分基本重复孔子的话,主要内容是将入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及最后的“余力学文”进行细化,对为人子弟者的全部行为规范进行标准化,巨细无遗。

在今天看来,《弟子规》中的一些细则,已到了令人发指地步。如“入则孝”篇中说,“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父母有病,他们喝的汤药,你要先尝尝(到了《二十四孝》中,更发展为“尝粪忧心”);父母去世,守孝三年,要经常伤心而哭。“出则弟(悌)”篇中说,“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路上遇到兄长,要赶紧上前行礼;兄长如不鸟你,你要退在一边,恭敬站立;骑马的下马,乘车的下车,兄长经过了,你还得在那边保持姿势,等他走了有百多步了,才可以你走你的路……

如此培养下一代,就是一种人材倒模,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所有“弟子”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只要共性,不要个性。最终人人孝顺、听话,天下就稳定和谐了。就像有同学说的,“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所谓洗/脑从娃娃抓起,两千年来,莫不如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