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

说点心里话,做点想做的事,给朋友一点安慰。
正文

中国各级政府有雇员约1400万

(2014-03-24 06:35:53) 下一个

 用数据解读国情,常常会加深抑或颠覆我们过去对于国情的认知。比如这个:

  在广州,一个名叫曹志伟的市政协委员经过数月的调研后得出:中国人一生最多可能要办400个证件。其中,常用的证件、证明103个,如果把它们首尾连在一起,不仅是一幅长达3.8米的长卷,也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些证件的管理涉及政府的24个部门。其中,管得最多的是社保部门18个,接下来依次是公安部门17个、民政部门14个、教育部12个、卫生部门7个、国土房管部门7个、计生部门6个、税务部门3个、交通部门2个、畜牧部门2个、残联2个。

  是不是很有意思?在数据之中,国情可以宏大到家国命运,也能微观到一饭一衣。数据会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底怎么样,是谁在治理中国,又如何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请看周刊君今天推送的文章。

  数字里的政务中国

  本刊记者/ 蔡如鹏(本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652期)

  闹铃定在早晨6:00,这是女儿去年上小学后李阳林的习惯。他必须赶在6:40出门,在北京的早高峰到来之前,先开车把女儿送到附近的学校,再驶往17.9公里外的东城区教委上班。

  李阳林是区教委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一年251个工作日,只要不出差,李阳林都会像闹钟一样准时出现在上班路上,开车或乘坐地铁。11年来,在这条路上,李阳林共发生剐蹭事故5次,丢过3个手机和两个钱包,还有一次出地铁车厢时由于人太多,撕坏了一件衬衫。

  每天清晨,这个国家有708.9万名公务员像李阳林一样需要在8:00前走进各个政府办公室,开始处理一天的公务。这些公务内容包括报告,汇报,研讨,电视电话等各种会议;还有呈报文件,批复文件,审批项目,下基层调研等。成百上千件公务的目的之一,是维持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有序运行。

  谁在治理中国

  在各级政府机关中,位于中南海的国务院无疑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规定的18项职权,国务院统一领导各中央部委、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毫无疑问,它领导下的这个行政机构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府。

  如今,每年至少有100万年轻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试图跻身其中。不过,最终他们中只有不到两万人能如愿以偿。而每录用1名公务员,社会需要付出成本2.6万元。在这一万多个招考的职位中,你可以和4895人抢夺一个热门职位,也可以选择无人竞争的冷门职位。

  报考公务员的大多是大学毕业生,不过也有例外。2011年1月,一个名叫张彬的重庆人参加全市公务员招考并被录取,但两年后,有人发现他是一名在案嫌犯。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在县、乡两级工作的公务员超过公务员总数的60%,大部分公务员在办事员、科员这两个级别走完仕途。

  对大多数人来说,公务员的晋级之路十分漫长。如果你想从一个普通的科员一路晋升至省部级的公务员,需要经过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副部、正部,八级台阶。现任外交部部长王毅1982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亚洲司当科员,2013年任外交部长,从科员到部长他花了31年时间。

  王毅算是脱颖而出的,他“小步快跑”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科员到处长的多级跨越。即便是北京的优秀公务员,从科员到副处平均也需要11年。

  全国能够升至处级的公务员有60万,其中6000人能够成为厅局级后备干部。而要真正成为4万名厅局级干部中的一员,他们一般至少还需要10年。当官至厅局级后,组织部门会从中选出1000人,作为省部级后备干部。

  从一个普通科员成长为一位正厅局级官员,大约需要25年。如果不能在35岁升到正处,45岁升到正厅,那么意味着仕途很可能将从此止步。而最后能像王毅那样任省部级干部的公务员寥寥无几。

  一边是超过700万的公务员,一边是国务院所属机构中不足100个正部级机构(含32个省区市),从普通公务员上升到这些机构一把手的几率只有数万分之一。

  如果你认为这个国家的行政运转仅靠这700多万人,那就错了,因为很多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人员并不具有公务员身份,尽管他们也“吃财政饭”,靠纳税人供养。

  在中国,每10个公务人员中,大概只有5个具有公务员身份,而剩下5个中有两个连事业编制也没有。毫无疑问,有公务员身份的,地位和待遇通常高于有事业编制的;有事业编制的则高于没有编制的。

  当然,这种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北京市平谷区30名因表现优秀获得事业编制的大学生“村官”,如果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一旦被提拔到副科级岗位,他们即可获得公务员身份。

  粗略估算,中国各级政府“雇用”的人员在1400万左右,他们分别任职于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宗教组织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果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总数1339724852人计算,每不到1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名公务人员或政府“雇佣”人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