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温家宝总理一读
(2008-02-10 11:52:57)
下一个
市场力量制约中国政府权力
2008年02月05日19:54:08 [财经新闻]
有内地网民说,今天中国物价的飞涨对低收入人群来说已经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发生在繁忙春运期间的冰冻雨雪更是雪上加霜,供应短缺,需求上涨,民众苦不堪言。何况在天灾发生前,政府对于物价上涨就已经百般无奈,并多次出台行政号令,推出限价措施。不管是为了保障民生,还是回应舆论压力,塑造形象,这些政策的目的绝对是为了纾缓民生压力。.com
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已经历了近一年的高通货膨胀周期。这是自由市场下供需力量平衡后的结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物价上涨本不足为奇,但在中国却不仅引起了从民间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导致政府部门手忙脚乱。.com
还是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com
百分之几的通胀算高? 对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不同的答案,通胀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绝对值的高低,更需要与GDP增长相对的衡量。以中国的情况来看,多年来的高增长,2006年的低通胀现象才实非正常。.com
而且,2007年被称为全球通胀年,多国都经历了物价快速上涨,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美国去年通胀也大幅上升,能源食品价格涨幅更创下 17年新高。物价上涨既为全球趋势,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中国推出限价措施,岂不意味着政府的意志在和全球市场浪潮展开较量?.com
面对市场潮流,多数国家都选择顺应,虽不情愿,却还是出于无奈,接受现实。但出于种种原因,中国政府决定要让物价停止飙升,哪怕是暂时的,于是禁止调整能源公用品价格,保障运输供应,限制农产品出口,打击企业囤积居奇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com
以上每一条措施,都显然违背市场规律,属于在中国常见的行政方法。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于供需关系,而去年以来的这一波通胀显然为供应紧张所致,政府对付这类问题,纾缓民生疾苦,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进行。一般来说,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外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通胀的方法包括升息、加税,等等。目前中国政府采取得限制价格的措施,显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com
当然,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计划经济下的僵化体制,市场活跃,多元,理性。这一轮限价措施实施的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靠行政手段压制物价上涨的措施若长期实施的话,势必会导致市场扭曲,包括供应短缺,恐慌抢购,囤积居奇,黑市交易等混乱非法行为将难以控制。以此推论,国务院出台的限价措施很难达至预期效果。无论初衷如何,政府在此次的问题处理中不仅方法欠理性,而且政策实施也注定乏力。.com
去年的物价上涨趋势开始前,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方法在已经相当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就已经显得软弱无力。2003年开始的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就是典型的例子。经过近5年的调控,不仅房价居高不下,而且房市还出现了囤积土地、控制房源、人为炒作、经济适用房高价销售等一系列扭曲现象。.com
诚然,无论是对房市的调控,还是当下各种各样限价措施的初衷,都是社会民生考量。由于这一轮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故低收入人群感受最深,受害也最大。政府关注民生也是尽其责任,但仔细检验很多政策,违反市场规律的同时,更折射出中国政府的思维已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相匹配。.com
政府思维与市场经济不衔接.com
目前中国的很多政策制定依然停留在旧有的模式,即试图以政府的力量控制国民经济,以强势行政手段左右市场趋向。以中国政府现有的传统思维对付不断增加和愈加复杂的市场难题,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关键还需要采用市场手段。.com
今天中国市场经济的程度,已经制约了政府利用传统行政方法控制社会的能力。既然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走回头路,中国政府未来如何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摒弃旧有的传统观念,利用市场手段来管理经济,对中国更长久的安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com
有关市场经济与民主政制是否相辅相成的讨论自冷战后就未曾间断,中国的现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显示出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思维应该循序渐进地转变。这样的变,绝非简单的从行政思维转向市场思维,而且还应包括政府职能的根本变化,从统治国民、控制市场到管理社会,辅佐经济的质变。.com
使用行政手段显示,政府依然相信也依赖政治力量统治国家,而经济力量的逐渐壮大正在慢慢削减、甚至冲击政治权力。中国政府注定要顺应潮流,接受事实。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市场的影响力有可能成为带动政治改革的力量。.com
解铃还须系铃人。房价飞涨,物价飙升,这些市场造成的难题最终还是需要市场机制解决。当行政手段逐渐乏力,最后无能为力的时候,这些负面现象就可能成为中国政府转变的起点。然而,任何转变都会遇到阻力,引起摩擦、甚至动荡,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是如何起步、几时开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