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企和老百姓有关系吗?

(2006-12-05 22:28:39) 下一个

近日,李荣融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他希望一项重新引入红利支付计划的提议,能在明年初获得批准。若该计划批准,即意味着:国企十多年来首次给其大股东“国家”分红。据说:要求国企分红是为了抑制中国的投资热潮,并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上缴的红利将用于完成企业的改革重组,其次,将投资于企业的弱势领域,比如研发领域。整件事情听起来有点怪。

听完了国资委主任的这番讲话,不由得要提几个问题:

国企是全民所有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国企(State-owned) = 全民所有(people-owned)。现在看来这个概念有点问题。这些国企每年赚取几千亿的利润,跟我们老百姓(owners)竟然没什么多大关系?而代表我们owner管理国有资产的国资委要求国企给股东分点钱过年,还得打报告审批?几万亿的国有资产,十多年了竟没给股东分钱?还没人过问?这是咱老百姓的资产吗?这些资产和我们普通百姓有关系吗?

在改革开放之处,当大部分国企在亏损和破产的边沿挣扎时,国家左补贴右照顾(都是纳税人的钱),给与这些国企特殊的经营环境,其中付出的代价都是全民买单,那时的国企还真是people-owned。但,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国企开始大把挣银子了,赚了十多年的钱,竟然没有通过分红利返还百姓?事情怎么会这样?这是什么逻辑?

国企就纳税和解决就业;那和私企 外企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有人会说,国企给国家纳税,还解决了就业。那私企,外企不也纳税?而且他们解决的就业效率比国企还高?既然,都纳税,都解决就业,那国企和私企 外企又有什么区别呢?私企和外企还都给他们的股东分红,而国企却不给股东分红?

老百姓为垄断付出的代价,却没有回报或补偿?

目前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61家大型国企,基本上都处于通讯,交通,能源,电力,金融等垄断行业,这些企业获得的不是正常的市场利润,而是垄断利润。为了,维持这样的利润,普通消费者付出的代价是:用一流的价格(垄断价格),买二三流的服务或产品。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行业,中国银行在高度保护和封闭的环境下,中国银行的存贷差比开放的金融体系高一倍(中国银行的spread:4厘;开放的国家一般在2厘),这中间的差就是老百姓为垄断付出的代价。

这样的国企一不用向股东分红,二不用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那作为股东的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好处?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没有好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职工,还有一些利益相关者都有好处。一些垄断行业的国企职工拿着比其他同行业高几倍的工资,但做的是低效的劳动。一些利益相关者,他们有更大的权利使用国有资产,在监管严重不足(十多年不分红竟没人过问)的情况下,其中有极大的寻租的空间。难怪,现在又有那么多就业者打破头地要挤进国企。

也许,国企(state-owned) = (some-people-owned)??

形成独特的利益集团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逆市场化倾向值得关注和思考,就是一些大型的国企,在垄断的经营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他们仰仗着垄断地位经常发出有违公众利益的强音和噪音,同时以强大经济力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决策,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国家经济安全。一涉及国家安全,整个社会都哑然。这些新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似乎越来越和老百姓的利益对立;和公众的利益对立。

由于体制转型不到位,法律和监管的缺失,代理人制度的不健全等等原因,使得全民所有变得有其形,无其实,变成无人所有。难怪一些国企的老总(打工的)经常敢对他的“老板(老百姓=国企所有人)”发出咄咄的怪调,“老板”则徒呼奈何?天下有这样当老板的吗?

明智的政策:还富于民

应该建立一定的机制:将国企向国家上缴的红利或出售国企股套现的资金返还给社会。或注入社保基金,或注入教育基金,或廉租屋基金,或医疗.....等形式还富于民。而不是通过内循环系统又返回到国企低效的投资领域。国企占有的资源已经太多太多!

现在国企应该加快退出与民争利的行业。在股市上不断稀释国有股权也许是最好的途径。固守“国有控股”的底线,是不智的。实际上,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更像是一个全民所有的公司。如:汇丰银行单一大股东的持股量不到10%,大股东是谁并不影响银行的运作和盈利,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成为股东。从某种意义上看汇丰比工商银行更象全民所有!从某种意义来说,一个公司一旦挂牌上市,就成为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y)。国企的上市过程既私有化(Privatized),在股市上以优惠的价格逐步稀释国有股权也许是一种更有效的还富于民的方法。即使是垄断企业,上市后股民还可以分享垄断的红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