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2007盛宴

(2007-01-09 22:11:52) 下一个
曾经以为我的最大理想是一个大厨房加两个可爱的孩子,为自己的小家庭天天做饭是
最大的幸福。但现在发现为更大的家庭做盛宴,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援助中國民工
海外華人踏出第一步

多維記者呂賢修

熊卓,男,16歲,湖南省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機電部數控216班。家庭狀況:“我的父親鋸樹時不小心摔斷了手腳,哥哥去年服兵役,不能為家庭減輕負擔。自出事後,爸爸不能承受勞動工作,媽媽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負了3萬元的債。我希望領導給予幫助,我將埋頭苦學,遵紀守法,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回報幫助我的人。”因家計輟學的熊卓,在申請獎助金的信中寫到。

楊天樂,北京人,30歲,98年來美,目前於康乃爾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李洋,貴州人,23歲,目前於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攻讀醫學工程博士。在紐約,與兩人有類似背景的年輕人,目前已有超過200人加入海外華人理事會,藉由實際行動對中國民工問題展開援助。他們的共識:我們不是菁英派,我們是草根性的組織。

“左右兩旁是堆積如山的破輪胎,頭頂上盤旋著蒼蠅轟炸機群,,脚下布滿小蟲子,針管和玻璃片。幾個年輕人正在清理他們撿來的垃圾,他們和垃圾幾乎混成一色。我們終於來到了肇慶民工村,一個垃圾堆積、失業民工聚居的小村。” 2006年11月4日,黃凱寧在拜訪過“垃圾村”後,寫下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慨“住在地球的另一邊的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在繁華的背後,這麽一片被人遺忘的荒蕪地上,有這麽一群人,他們住在竹棚小屋,背負著家庭困苦,搜尋著垃圾堆;他們遭受著離難,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自己,依然樂觀向上...”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已達1.14億人。農民工衍生的社會問題,究竟將由誰來承擔?

2個小時,4場愛情戲,8位男女主角,60多位義工,一個剛成立2個月的業餘劇團,外加一場搖滾樂。2007年1月13日,海外華人理事會,聯合Fordahm大學社會服務系、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洛克菲勒大學斯隆癌症中心、特使外科醫院四校聯盟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將於紐約舉行慈善籌款晚會,演出未來主義實驗戲劇 《波士頓 ‧瘦 ‧紐約的後轉身》。

舞台上空,一座全長150碼的紅色大型迷宮,凸顯美國社會的包容與冷漠,也傾訴了海外年輕華人的思念與徬徨。“我想,愛情是不朽的;我想;中國是不朽的;向死去的徹底死去的愛情致敬!向活著永遠活著的中國致敬!”劇中有如此一段朗誦。“我們是有理想的一代,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我們有最高級的營養,我們是祖宗的期待…”搖滾樂隊吶喊著。

“無論城裏孩子還是鄉下娃,都可以坐在陽光明媚的教室裏上課,一起接受知識的洗禮。”子不嫌母醜,他們期待。




子不嫌母醜
海外華人援助中國民工的第一步

在廣東肇慶的垃圾村裡,黃凱寧聽到一段對話:一位志願者問學生:“長大以後要做什麽樣的人?”學生想了想,回答:“洗臉,刷牙,睡覺。”“那,要不要學習?” “要。”“那,要不要當律師,醫生呀?”孩子一臉迷茫,似乎不知律師,醫生爲何物。

多維記者呂賢修

繁華邊緣的垃圾村

“左右兩旁是堆積如山的破輪胎,分裝過的各種材料製品;頭頂上盤旋著蒼蠅轟炸機群,舊衣服和棉被;脚下佈滿小蟲子、針管、玻璃片。幾個年輕人正在清理他們撿來的垃圾,他們和垃圾的顔色幾乎混成一色…”

2006年11月4日清早,黃凱寧與13位廣東商學院社會工作協會的志願者來到肇慶,一座素有廣東“日內瓦”之稱的觀光城市。尋尋覓覓,繞過一間金碧輝煌的建築,“歡樂無限KTV”之後,眼前的所見,卻讓她怎麼也“歡樂”不起來。她隨後紀錄下上述的景觀。

黃凱寧,廣州人,平日於紐約從事房地產工作,並兼任海外華人理事會會長。6年前,她來美留學。但未曾料到,短短幾年間,自己的家鄉會出現這一座座的“垃圾村”。

“從垃圾堆中間穿過去就是他們的居住區,那裏只有少數是用磚砌成的瓦房,更多的,是利用撿來的一些塑料和鐵皮簡易搭建起來的“家”。陽光,則從屋頂大洞小洞照進來。走進屋內,蒼蠅亂舞,小猫蝸居在主人的床上,潮濕的地面,零亂的“家當”,整個房間充滿濃重的酸臭氣味。村裏的人大部分都出去撿垃圾了,一般晚上才回來,留下的多是一些婦女和兒童…”她在日誌中描述。

2006年12月,在一次法拉盛的社區活動中,黃凱寧對多維記者說明,村子裡居住的,其實是一群群外來工。由於找不到工作,他們白天在市區撿垃圾,晚上把垃圾分類後,賣給中間商。每個月2、300元的收入,供應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貴州、河南,按照自己的家鄉,居民們形成一個個小村落。有些年輕人,乾脆就在此成家,農忙或過年才回老家一趟。

在垃圾村裡,許多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對他們來說,卻是生活的一部份。沒有瓦斯、沒有電,整個村子只有一個水龍頭,所有人都在那裡排隊。缺乏衛生觀念,他們平時就吃一些撿來的麵包,剩菜,或是煮一些家裏帶來的麵條過日子,撿來的水果多數已經腐爛。

很多家庭有多個孩子,小車裏推著一個,手裏挽著一個,屁股後面跟著一個,最後,肚子還懷著一個。這些婦女大多是農村來的,不了解避孕措施,又不懂拒絕男人的要求。孩子越來越多,卻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教育。“一個本來就生活困難的家庭,又生了那麽多小孩,他們還有翻身的機會嗎?”她問。

為孩子們做更多事

在村子裡,黃凱寧聽到一段對話:

一位志願者問學生:“長大以後要做什麽樣的人?”學生想了想,回答:“洗臉,刷牙,睡覺。”“那,要不要學習?” “要。”“那,要不要當律師,醫生呀?”孩子一臉迷茫,似乎不知律師,醫生爲何物。

這讓她想起一個故事:

有人問放羊人:“放羊爲了什麽?”放羊人回答:“爲了娶媳婦。”“娶媳婦爲了什麽?”“爲了生娃。”:“生娃爲了什麽?”“爲了放羊。”

黃凱寧感慨,這些孩子,沒有戶口,不能接受正規教育。與外在社會缺乏接觸,沒有理想,沒有人生目標,他們永遠無法改寫自己的命運。她引述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已達1.14億人,隨父母入城的6至14歲兒童,約有643萬人。目前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狀况為:1.就讀流動人口自辦學校;2.在流入地公辦學校裏借讀;3.就讀私立學校或寄宿學校;4.未隨父母流動的“留守兒童”在流出地接受義務教育;5.部分兒童無學可上,失學、輟學。

這點,肇慶垃圾村裡的孩子或許是幸福的。胡頌恒神父(Father Wotherspoon),近5年來,在北嶺山設立了7個學習中心。分別以方濟中心、利瑪竇學習中心,以及馬可波羅中心命名。

來自澳大利亞的胡頌恒神父,曾在香港任教十幾年,能講流利的廣東話。退休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肇慶,發現這個外來工聚居地,看到在街上游蕩的孩子們。於是,靠著在市區貴族學校教英文來的收入,加上自己一輩子的積蓄,他成立了學習中心,並勸告孩子們來學習。

黃凱寧描述,垃圾村裏的方濟中心,是一間200平方尺左右的教室。教室裏沒有電燈,由一位志願教師負責授課,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和英文。在這樣的環境下,卻有數十個年齡由5到10歲不等的孩子,從教室裡坐到教室外。孩子們臉上流露著樂觀的微笑,肮髒的穿著,掩蓋不住他們對學習的渴望。

在山的另一側的利瑪竇學習中心,有2位殘疾人士志願擔任教師。學生除了自然課、美術課外,還有電腦課可上,可以學習上網。至於2座小山外的馬可波羅中心,有水有電,是她所拜訪4個中心裡,條件最好的。但2間教室,確有近200位學生,一個是小班,教1到3年級;一個是大班,教4到6年級。在參觀行程中,黃凱寧代表海外華人理事會,向胡頌恒神父捐助了1000元人民幣獎學金,支持2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到正規學校讀書。

第一次接觸,黃凱寧與志願者們能做的不多。除了這筆獎學金,加上一批藥物和學習用品。其餘的,無非只是逐戶發傳單,提醒孩子們注意衛生,垃圾堆裡的食物不能吃,以及小心火燭。伴著夕陽,下山的途中,除了感慨孩子們的未來,她暗自許下心願,回到紐約後,一定要帶領海外華人理事會,為這些孩子做更多事。

“在美國,我們也是外來工”

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來自農村的民工,在城市裡遇到的問題,除了失業、子女教育,更普遍的,是自身權益的保障。海外華人理事會創辦人李戈回憶,她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議題,是在2003年10月,她回母校廣東商學院參加校慶,並受邀於社工系講課。當時謝澤憲教授正在進行珠江三角洲工傷調查報告,發現工廠裡受傷的工人,近8成是農民工。中國每年4萬多個手指被砍的事故發生,其中 6成的受傷工人與工廠沒有合同,一半的工廠未提供工人保險。工人受傷後,8成以上不知到何處尋求幫助,其中多數僅受到親友相助,而不是工廠或政府。

謝澤憲向她表示,自己有一項“朋輩互助”計畫,由大學生向農工施行自我保護教育。由於大學生與職校學生,或年輕的農工年齡相仿,施行教育較容易被接受。而這些職校生畢業後,也能進一步在工廠裡影響周邊的人。他希望李戈能以其社工背景,協尋海外訓練、資金援助,以啟動這個項目。

當時,李戈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項目。首先,基於個人經驗,這些外來農工,就像美國的新移民,完全不瞭解自己的權益,很容易被欺負。她還記得7年前,自己在廣州上飛機時,父親說“到了美國,就跟廣州火車站的民工一樣…”其次,她指出,隨著中美貿易的增長,勞工權益的保護,一直是美方關注的焦點。許多中國企業要接美國訂單,必須先符合美國公司對此的要求。而美國民間也有許多機構,持續以關懷弱勢,作為推動中美交流的方向。

自喬治亞大學取得社工碩士,李戈目前於紐約一家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擔任全職社工。在決心推動“朋輩互助”後,經由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推薦,她與位於華府的中美法律合作基金會接洽,並於05年順利申請到1萬5千美元的經費。同年暑假,她用了自己積存2年的假期,帶著這筆錢回中國,項目正式啟動。

“朋輩互助”,在中國又稱“進城務工青年崗前培訓項目”。配合多倫多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中山大學的協助指導,32名來自廣東商學院社工系、法律系的學生,事先利用2個月的時間自編教材,內容包含勞動法、城市適應、職業病與工傷預防,以及生殖健康等課程。李戈指出,這是中國首次由大學生志願者對進城務工青年進行崗前培訓。中國有3000多萬的大學生,三分之一來自農村。這個項目,除了提供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經驗,也維護了進城務工青年的正當權益。

由於湖南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民工輸出地,第一次施行,廣東商學院選擇了湖南的2所職業學校。8月,永洲縣哈佛工程學校,以及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共有360名學生參加了課程。

“我們今天是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走進教室的,大家經過昨天的講課和晚上的聯歡,都建立起比較穩固的友誼。在上午的工傷預防、職業病預防主題的講解中,最能帶動氣氛和情緒的,是幾個體驗性的游戲。剝橘子的遊戲中,培訓對象們分別用三隻手指、兩隻手指和一隻手指剝橘子。分享的時候,培訓對象們都說出了缺少手指,就像剝桔子這麽簡單動作,都將帶來麻煩和痛苦。我們進而引導他們,思考在工作中預防工傷的重要性。”

“臨別時,我看到了很多同學的眼中充滿了依戀。的確,兩天的真誠交流,使我們之間建立了信任和渴望進一步的交流。一位同學對處理拖欠工資糾紛的處理,以報復老闆的回答令我震驚不已。我進一步問他爲什麽?他說這樣能解恨。我再問他還有別的嗎?他很堅决地說沒有。我問他有沒有想到他的家人怎麽辦?老闆的家人怎麽辦?他遲疑了好久,最後低聲地對說他從來沒想過,只是依靠直覺和聽別人講,這樣才解恨。他很認真地聽我解釋,然後對我說:“謝謝你,我會告訴我認識的人這些的”。我當時很自豪,一番談話,能讓這個倔强的小夥子能對一個極端的問題有所思考。” 2位大學生分別在日記中寫到。

身為指導老師,李戈最感動的時刻,是最後一天課程結束,離開教室時,所有學生自發地以課程中學到的“愛的鼓勵”來向一行人道別。拍手4次,然後伸出2隻拇指,這象徵關愛自己、也關心他人。李戈分析此行收穫,最起碼啟發了職校生對自我的關愛。至於大學生,也體驗了外在的世界,並主動關懷這些農工。在項目結束後,許多學生仍持續去工廠上課、看望民工村。其中一位家住肇慶的學生,後來發現了垃圾村。

子不嫌母醜

暑假項目的成功,給了李戈信心。回到紐約後,她立即與友人姜笑律師,以及一群支持者,成立海外華人理事會。05年12月,第一次舉辦募款活動,但由於缺乏經驗,最後只募到100多元美金,這令她有些沮喪。她認為,這樣的難題,至今依然存在。有些人看到相關的英文報導,會覺得這是在丟中國人的臉。有些人,只是嘆一口氣,說這是很好的想法。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然後就沒下文了。

從暑假的經驗中,李戈發現,單是在平江縣,這個全國100貧之一的縣城,很多的學生的家,都在偏遠的農村,通常上學步行需要近兩個小時。每年初中畢業2萬人,只有不足8000人接受高中教育。平江技校有40%的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完成學業。她指出,1年200元美金的學費,對許多華人來說,可能只是一頓飯。但用來資助技工學校的學生,孩子畢業,馬上每個月就可以賺1000多元人民幣,等於救了一家人。

2006年暑期,海外華人理事會舉辦聯誼活動,對象是在美專業人士及留學生。累積3次活動剩下的報名費及額外捐款,共募得550元美金。11月,由會長黃凱寧帶回中國,350元用於垃圾村,購買急救藥、書本、書包。剩下的1000人民幣成立獎學金,送2個孩子進公立學校讀書。另外200元送到平江縣,資助2位品學兼優,但家境困難的學生回職業學校讀書。

李戈說明,接受資助,必須由村委會及學校,證明學生交學費有困難。而捐款直接交給學校,所以不會被家長挪用。此外,廣東也有志願者追蹤,確定孩子真的去了學校。

對於目前在美募款的作法,她表示,對於許多人,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尤其是來到美國後,等於為自己開了一扇窗,為何不回去幫他們也開一扇窗?中美合作,做研究、動嘴的人很多。但海外華人理事會成員的共同理念,是實實在在地做些事。而這個5人創始的組織,目前已有200多名會員。多數會員是留學生或專業人士,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雖然許多成員缺乏鄉村經驗,但大家一致認為:在美國,不論在校或工作,我們就是外來工!

同時,一方面為了回報社區支持,接觸更多有相同理念的人,另一方面也累積組織成員經驗,海外華人理事會在紐約展開了一系列針對華人家長的子女性教育講座,營養講座,以及戶外運動。

2006年6月,受中美法律合作基金資助,海外華人理事會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廣東商學院,於北京合辦“農民工服務及工業社會工作研討會”,繼續推廣朋輩互助。李戈表示,中國目前已有20多所大學對此計畫表示興趣,07年有望在北京、武漢、四川,增加3至4所大學參與。未來,更將成立中國民工熱線,提供法律和心理諮詢服務。

記者問:盲流是無法解決的事?她舉例,這就像一個小男孩,把沙灘旁奄奄一息的魚,一條條撿起,丟回海裡。有人問:這麼多魚,你能救多少?他回答:救一條算一條。

這聽來有些消極。的確,李戈指出,海外華人理事會目前還需要更正式的結構,更多會員,以及積極有力的募款活動。但該怎麼做?10月14日的一次聚會中,有人建議:那不然做齣戲吧!




《波士頓 ‧瘦 ‧紐約的後轉身》

“我們的腳下並不是大地,我們的身邊沒有生活。那個男子不鍾情?那個女兒不懷春?”摘自劇中朗誦。

多維記者呂賢修

演我們自己的故事

2006年12月31日下午,紐約時代廣場擠滿了等待倒數的人群。但不遠的上東城,在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宿舍的活動中心內,另一股熱情也正在醞釀。

“社會主義的陽光太…刺眼了!祖國的花朵太…千篇一律了!都是一群只,會,做,愛,的小混蛋!列寧同志已經不…咳嗽了,他已經不…發燒了!”導演任軍,或跪、或滾、或嘶喊,使出全身解數,激發彩排現場熱烈的氣氛。在這特殊的節日,要讓4、50名由義工組成的演出團摒除雜念,對他而言,似乎是一項挑戰。

2007年1月13日,海外華人理事會,聯合Fordahm大學社會服務系、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洛克菲勒大學斯隆癌症中心、特使外科醫院四校聯盟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將於紐約舉行慈善籌款晚會,演出未來主義實驗戲劇 《波士頓 ‧瘦 ‧紐約的後轉身》。

任軍,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2004年來美留學。於波士頓大學取得社工碩士後,目前於紐約州政府擔任社工。自幼便有明星夢,他曾經加入清華戲劇隊。然而,幹部式的管理,以及反覆重演經典劇作的傳統風格,令他感到格格不入,最後選擇退出。25歲前,他寫了3部前衛劇,與非專業演員合作,企圖與標榜專業的清華戲劇隊抗衡。代表作包括:“關於畢業的未來主義”三部曲: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詩劇《長髮 . 詩歌 . 自行車》(2000);集體未來主義大型多媒體話劇《N個未來主義的畢業宣言》(2003); 清華大學第一部露天小劇場戲劇《柏拉圖,請隨手關燈…》(2004)。

本身也是海外華人理事會成員,在這次的演出中,任軍兼任編劇及導演。對此,他說明,在組織活動中認識這些演員,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想在紐約這個舞台上扮演好自己。但朝九晚五的城市的壓力,卻壓抑了這些熱情與潛力。事實上,劇中人的性格,都是由此啟發。藉著這部作品,他想演出年輕專業的一代,自己的故事,以及對異鄉人生的看法。

2個小時,4場愛情戲,每場戲1男1女,由朗誦家書引導出故事。任軍表示,8個人是主線,不是主角。但過程中加入其他角色,把故事表達地更豐富。雖然是愛情戲,他想強調,愛情不是工作,而是一種狀態。其實,許多身邊的小事,是可以感動人的。“在高高低低的舞台上品味人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淚”套用他的原話。

在他的構想中,中國風味的舞台的設計,加上點左翼。紅色的大型迷宮,以及革命海報,也許有些人一看到就想逃跑,但他要的就是這種錯亂的感覺。而門票上印著瑪麗蓮夢露及毛澤東的肖像,則象徵思念與徬徨,以及美國社會的包容與冷漠。

“一個中國式的和平崛起,加一個完美的周杰倫的轉身,加一個清涼的京味兒髒話,等於一個全世界人民學壞“愛情”的事實。我從波士頓來,走路去紐約。來到海上可是,沒有鰓不能呼吸愛情的美。醞釀一個春暖花開的陽謀…一定要解放紐約!”簡單、抽象的宣傳字句,任軍想保持神秘感,讓觀眾對這齣劇毫無所知。他相信,抱著一種期待,來了保證會很驚喜。

《波士頓 ‧瘦 ‧紐約的後轉身》,依照任軍的構想,是他情愛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來,《人人都有小情人,我的要帶去22世紀》,以及《散裝2008與遍體鱗傷》,將分別以電影與寫實戲劇的方式呈現。他也希望,如果第一部戲成功,未來有機會巡迴演出,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參與後續的製作。

希望總是美好的。然而,話鋒一轉,他也承認,劇團成立只有2個月,500個座位,票房還是最大的壓力。他瞭解,要吸引人來捐錢、看戲,挑選大家耳熟能詳的題材是捷徑,但還是希望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一個25歲的年輕導演,加上一群業餘演員,我們相信可以把這齣戲演得成功。我想問:你們敢不敢來看?”他說。

好久沒有這樣的感覺

海外華人理事會的成員背景,反映在這次的演出陣容中。楊天樂,北京人,98年來美,目前於康乃爾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後研究。她說明,這次她飾演的角色,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孩,受過高等教育,畢業後在美國當大學老師。丈夫的背景相似,雖然彼此相愛,但因為生活中的許多小矛盾,最後步上分手之途。

她回憶,早先看到網上徵演員的廣告,覺得很唯美,因此報名。在招聘會中,她進一步瞭解這個組織,發現大家年齡相仿,而且都有心幫助中國。長久以來,自己一直是學生,一路很順利。但看到很多農村報導,想幫他們,卻不知從何開始。尤其是走出來後,回頭看一看,她發現這是一個機會。她最認同的,是組織成員的共識:我們不是菁英派,我們是草根性組織。

與楊天樂演對手戲的李洋,貴州人,23歲,目前於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攻讀醫學工程博士,透過友人介紹,成為組織成員。05年來美,他發覺,在紐約這樣一個勢利的城市,一群中國人一起工作,而且能協助老家的弱勢群體,很有激情。

過去曾參加過學校非正式的戲劇演出,但從未有前衛演出的經驗。這次,他除了興奮,還有好奇。他所參與的第3幕,故事內容雖然簡單,但表達方式特別。有4個小偷來光顧,正巧夫妻兩人在吵架。過去的相愛原因,以及吵架的原因,都是小偷在偷東西時,逐漸發現的線索。最後,居然由小偷來解釋故事。在同一時空,表現不同時空的事件。

對於這樣的情節,他的體認是,在國內,親戚朋友多,夫妻鬧意見,有很多方式可解決。但在國外,只有靠自己。加上日子單調,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對家庭生活的失望。但就算離婚,身處異鄉,2人仍有共同的生活圈,未來如何面對彼此?

黃波波,北京人,29歲,北京大學畢業,目前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科技博士。曾參加北大合唱團,在北大10大歌手比賽獲得特等獎,99年畢業時,曾舉辦個人演唱會。這次演出,應導演要求,她將成為貫穿全劇的靈魂歌者,演唱多首凸顯人性慾望的抒情歌曲。

與組織成員是朋友,加上唱歌是個人的興趣,又喜歡這齣劇,所以參加。對於這齣戲,她認為,尤其是一段北島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恰巧印證了自己的在美國的生活經驗,看到了好人,也看到了壞人。

童年學鋼琴,閒暇時也自己作曲,黃波波原本想從事藝術經紀人,曾在法國學習藝術管理。對於藝術夢,她相信將來有機會,還是朝這方面發展。參與這次活動,勾起她許多回憶。前一次有這樣的熱情,是北大畢業演唱會時。她特別懷念這種感覺,一大群人做同一件事。

紅色迷宮下的茫然

“曾經的妳我,匆匆的結果,無話可說。茫然的因果,安靜的解脫,一帶而過…”這是溟火樂隊創作的情歌《煙火》當中的一段歌詞。這次晚會,為了讓觀眾能盡興,在戲劇演出後,將安排一場搖滾演唱會。據透露,為了呼應戲劇的革命調子,屆時溟火樂隊的將以一首搖滾版的國際歌登場。

鍾韜,32歲,溟火樂隊主唱。他介紹,樂隊創團2年多,團員都是70年代出生,分別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因為喜愛音樂,透過網路聚在一起,想搞些自己的作品。樂隊採集體創作,每個人都寫詞,主要作曲者是鍵盤手鄭宏揚。作品分2類,包含較為大眾路線的抒情搖滾,以及強烈另類的龐克搖滾樂。

6位團員中,有5位從事電腦業,鍾韜是其中唯一的例外。來自杭州,鍾韜在中國時從事服裝工程管理。來美6年,在羅德島大學取得紡織科技碩士後,他目前在紐約為知名女裝公司,負責中國下單業務。

在他眼中,因為可以接觸全世界,紐約生活一點也不單調。然而,接納這個社會,未必等於要被它認同。溟火的歌曲中,有強烈的中國風格,也透露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像是漂流的根,尋找一種歸屬感。他感慨“像我們這些在美國受過教育,在美國公司工作的人。雖然都想融入主流社會,但不由自主地,最後還是與有相同背景的人走在一起。像是一艘船,總有一部份浮在水上,融不進去。”

義務參與這次演出,鍾韜認為,民工是被中國忽略的一個群體,海外華人理事會的方向特別,而且專注於團結兩地華人的力量。與導演在一次波士頓的募款演出中相識,他分析,任軍雖然看來玩事不恭,但內心很中國,而且懷舊。比如這次舞台上的海報,全都是70年代的標語。這齣戲,可說喚起了許多70年代人的回憶與共鳴。這點,與樂團的訴求類似,雙方一拍即合。

演唱會所選擇的8首自創歌曲,都與戲劇相呼應。他舉例一首《有理想的年代》,歌詞敘述“我們是有理想的一代,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我們有最高級的營養,我們是祖宗的期待…”至於饒舌段落,“富人偷朋友的裘皮大衣,野狗在垃圾堆裡尋找果丹皮。流浪漢手裡抓著分幣,女人在鍋台旁邊哭泣…”

此次演出的另一特點,將舞台移至觀眾區中,拉近彼此距離。因此,舞台設計也十分另類。一座以150碼紅布搭建的迷宮,將懸掛於演出場地上方。對此,設計者林海說明,選擇紅色,是為了喚起大家對中國的共同情感。至於迷宮,相信每個人看了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林海,北京人,30歲,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畢業,於荷蘭取得建築碩士,來美不滿一年,目前於紐約擔任建築師。剛來紐約,他想多認識些朋友,參加過一次組織的募款聚會,發現與年輕人在一塊,特別有意思。因此,他找了另2位華人建築師擔任施工顧問,合力打造這座舞台。

在構思設計前,他沒看過劇本,只知道這齣戲的概念,是講述年輕華人在紐約的情感生活。恰巧他也剛到紐約,所以融入了自己對紐約的解讀。留學歐洲時,林海喜歡觀察大城市。最深的感受,大城市就像一座迷宮。尤其是紐約,在圓夢的過程中,很容易讓人迷失。對他而言,來紐約是一個挑戰。而這次設計舞台,可說又是另一項新嘗試。

在幾次社區活動中,他常被組織成員專注細節,以及樂於幫助每一個人的熱忱感動。他發現,出國之後,自己較少關注國內的議題。但沒想到這麼多人,同樣離鄉背井,卻願意回頭關心家鄉的人。因此,有機會義務協助設計舞台,更像是一種特殊的意義。


《波士頓 ‧瘦 ‧紐約的後轉身》演出及購票資訊

演出地演:Pope Auditorium @ Fordham University
(113 West 60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3)

演出時間:2007年1月13日,晚間7時至11時

演出票價:貴賓票: 50元(含捐款);;普通票: 30元 ;學生票:20元(取票時需出示學生證)

購票方式:

1.網上購票:http://www.cocservices.org (1月7日截止)
2.郵購購票:請將個人、公司支票或現金支票,郵寄:F.D.R. Station P.O. Box 6940
New York, NY 10150 支票抬頭:COCS(1月7日截止)
3.售票點:周一至周日 (1月12日截止)
法拉盛:中國廣播影視音像出版中心 (10AM 到9 PM)
地址:46-22 Kissena Blvd., Flushing, NY 11355
電話:718-321-8708 傳真:718-321-8706

曼哈顿:331 East 14 St, New York, NY10003(11AM 到10 PM )
電話:212-228-2098
4.演出現場購票:地點如上。聯絡電話:347-617-2687

捐款及參加會員:海外華人理事會http://www.cocservices.org

溟火樂隊網址:http://www.mindfireband.com

宣传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wx5_x2Ql4s

All student tickets sold out!!! Only got a few regular and VIP tickets
Please hurry up!!! we extend the online ticket selling until Jan 10, 2007.
Thanks for all the support!
COCS, event committee
web:http://www.cocservices.or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OCSINC 回复 悄悄话 凌晨时我将“我的2007盛宴”贴到这个我常常来看的版上,今早一看被删了。我很希
望斑竹们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何有人回国给小孩捐款的贴子贴在这没删?连法
轮功卖票的贴子也置顶了。我们”海外华人援助中国民工的第一步”,却得不到自
己最常来的版的支持呢?是多维的台湾记者鼓励我到文学城上贴的,他说这是中国
人的地方。文学城的宗旨是“立足北美,面向中国,服务全球华人”。我们的宗旨
是“凝聚华人伟大的力量”。

是的,这是个没有菜的帖子,但我相信同做菜一样:好吃好看的东西后面,都有一
颗爱心!
一如我的贴子里说的:“曾以为我最大的理想是有一个大厨房两个可爱的小孩,为
自己的小家庭做饭是最大的幸福,但在同六十几位义工一起用了两个月为纽约华人
筹备了这2007的盛宴后,我发现为更大的家庭做饭,更有别样的幸福”。

以下我会贴多维记者对我们这个2007盛宴背后的故事报导,只是让更多的知道我们
在干着这么一件事。也希望能得到这个我最常来的版支持。谢谢!

多维的报导

援助中国民工
海外华人踏出第一步

多维记者吕贤修

熊卓,男,16岁,湖南省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机电部数控216班。家庭状况:“我的
父亲锯树时不小心摔断了手脚,哥哥去年服兵役,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自出事后,
爸爸不能承受劳动工作,妈妈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负了3万元的债。我希望
领导给予帮助,我将埋头苦学,遵纪守法,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帮助我的人。”
因家计辍学的熊卓,在申请奖助金的信中写到。

杨天乐,北京人,30岁,98年来美,目前于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李洋,
贵州人,23岁,目前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攻读医学工程博士。在纽约,与两人有类
似背景的年轻人,目前已有超过200人加入海外华人理事会,藉由实际行动对中国民
工问题展开援助。他们的共识:我们不是菁英派,我们是草根性的组织。

“左右两旁是堆积如山的破轮胎,头顶上盘旋著苍蝇轰炸机群,,脚下布满小虫子,
针管和玻璃片。几个年轻人正在清理他们捡来的垃圾,他们和垃圾几乎混成一色。
我们终于来到了肇庆民工村,一个垃圾堆积、失业民工聚居的小村。” 2006年11月
4日,黄凯宁在拜访过“垃圾村”后,写下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慨“住在地球的
另一边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在繁华的背后,这么一片被人遗忘的荒芜地上,有
这么一群人,他们住在竹棚小屋,背负著家庭困苦,搜寻著垃圾堆;他们遭受著离
难,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依然乐观向上...”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农民
工衍生的社会问题,究竟将由谁来承担?

2个小时,4场爱情戏,8位男女主角,60多位义工,一个刚成立2个月的业余剧团,
外加一场摇滚乐。2007年1月13日,海外华人理事会,联合Fordahm大学社会服务系、
康乃尔大学医学院、洛克菲勒大学斯隆癌症中心、特使外科医院四校联盟的中国学
生学者联谊会,将于纽约举行慈善筹款晚会,演出未来主义实验戏剧 《波士顿 ·
瘦 ·纽约的后转身》。

舞台上空,一座全长150码的红色大型迷宫,凸显美国社会的包容与冷漠,也倾诉了
海外年轻华人的思念与彷徨。“我想,爱情是不朽的;我想;中国是不朽的;向死
去的彻底死去的爱情致敬!向活著永远活著的中国致敬!”剧中有如此一段朗诵。
“我们是有理想的一代,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有最高级的营养,我们是祖宗的
期待…”摇滚乐队呐喊著。

“无论城里孩子还是乡下娃,都可以坐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上课,一起接受知识的
洗礼。”子不嫌母丑,他们期待。

子不嫌母丑
海外华人援助中国民工的第一步

在广东肇庆的垃圾村里,黄凯宁听到一段对话:一位志愿者问学生:“长大以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想了想,回答:“洗脸,刷牙,睡觉。”“那,要不要学习?”
“要。”“那,要不要当律师,医生呀?”孩子一脸迷茫,似乎不知律师,医生为
何物。

多维记者吕贤修

繁华边缘的垃圾村

“左右两旁是堆积如山的破轮胎,分装过的各种材料制品;头顶上盘旋著苍蝇轰炸
机群,旧衣服和棉被;脚下布满小虫子、针管、玻璃片。几个年轻人正在清理他们
捡来的垃圾,他们和垃圾的颜色几乎混成一色à”

2006年11月4日清早,黄凯宁与13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工作协会的志愿者来到肇庆,一
座素有广东“日内瓦”之称的观光城市。寻寻觅觅,绕过一间金碧辉煌的建筑,
“欢乐无限KTV”之后,眼前的所见,却让她怎么也“欢乐”不起来。她随后纪录下
上述的景观。

黄凯宁,广州人,平日于纽约从事房地产工作,并兼任海外华人理事会会长。6年前,
她来美留学。但未曾料到,短短几年间,自己的家乡会出现这一座座的“垃圾村”。


“从垃圾堆中间穿过去就是他们的居住区,那里只有少数是用砖砌成的瓦房,更多
的,是利用捡来的一些塑料和铁皮简易搭建起来的“家”。阳光,则从屋顶大洞小
洞照进来。走进屋内,苍蝇乱舞,小猫蜗居在主人的床上,潮湿的地面,零乱的
“家当”,整个房间充满浓重的酸臭气味。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出去捡垃圾了,一般
晚上才回来,留下的多是一些妇女和儿童à”她在日志中描述。

2006年12月,在一次法拉盛的社区活动中,黄凯宁对多维记者说明,村子里居住的,
其实是一群群外来工。由于找不到工作,他们白天在市区捡垃圾,晚上把垃圾分类
后,卖给中间商。每个月2、300元的收入,供应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贵州、河南,
按照自己的家乡,居民们形成一个个小村落。有些年轻人,干脆就在此成家,农忙
或过年才回老家一趟。

在垃圾村里,许多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对他们来说,却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
瓦斯、没有电,整个村子只有一个水龙头,所有人都在那里排队。缺乏卫生观念,
他们平时就吃一些捡来的面包,剩菜,或是煮一些家里带来的面条过日子,捡来的
水果多数已经腐烂。

很多家庭有多个孩子,小车里推著一个,手里挽著一个,屁股后面跟著一个,最后,
肚子还怀著一个。这些妇女大多是农村来的,不了解避孕措施,又不懂拒绝男人的
要求。孩子越来越多,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一个本来就生活困难的家庭,
又生了那么多小孩,他们还有翻身的机会吗?”她问。

为孩子们做更多事

在村子里,黄凯宁听到一段对话:

一位志愿者问学生:“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想了想,回答:“洗脸,
刷牙,睡觉。”“那,要不要学习?” “要。”“那,要不要当律师,医生呀?”
孩子一脸迷茫,似乎不知律师,医生为何物。

这让她想起一个故事:

有人问放羊人:“放羊为了什么?”放羊人回答:“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
什么?”“为了生娃。”:“生娃为了什么?”“为了放羊。”

黄凯宁感慨,这些孩子,没有户口,不能接受正规教育。与外在社会缺乏接触,没
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他们永远无法改写自己的命运。她引述国家统计局的资料:
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随父母入城的6至14岁儿童,约有643万
人。目前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状况为:1.就读流动人口自办学校;2.在流入
地公办学校里借读;3.就读私立学校或寄宿学校;4.未随父母流动的“留守儿童”
在流出地接受义务教育;5.部分儿童无学可上,失学、辍学。

这点,肇庆垃圾村里的孩子或许是幸福的。胡颂恒神父(Father Wotherspoon),近
5年来,在北岭山设立了7个学习中心。分别以方济中心、利玛窦学习中心,以及马
可波罗中心命名。

来自澳大利亚的胡颂恒神父,曾在香港任教十几年,能讲流利的广东话。退休后一
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肇庆,发现这个外来工聚居地,看到在街上游荡的孩子们。
于是,靠著在市区贵族学校教英文来的收入,加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他成立了学
习中心,并劝告孩子们来学习。

黄凯宁描述,垃圾村里的方济中心,是一间200平方尺左右的教室。教室里没有电灯,
由一位志愿教师负责授课,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和英文。在这样的环境下,却有数
十个年龄由5到10岁不等的孩子,从教室里坐到教室外。孩子们脸上流露著乐观的微
笑,肮脏的穿着,掩盖不住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在山的另一侧的利玛窦学习中心,有2位残疾人士志愿担任教师。学生除了自然课、
美术课外,还有电脑课可上,可以学习上网。至于2座小山外的马可波罗中心,有水
有电,是她所拜访4个中心里,条件最好的。但2间教室,确有近200位学生,一个是
小班,教1到3年级;一个是大班,教4到6年级。在参观行程中,黄凯宁代表海外华
人理事会,向胡颂恒神父捐助了1000元人民币奖学金,支持2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正
规学校读书。

第一次接触,黄凯宁与志愿者们能做的不多。除了这笔奖学金,加上一批药物和学
习用品。其余的,无非只是逐户发传单,提醒孩子们注意卫生,垃圾堆里的食物不
能吃,以及小心火烛。伴著夕阳,下山的途中,除了感慨孩子们的未来,她暗自许
下心愿,回到纽约后,一定要带领海外华人理事会,为这些孩子做更多事。

“在美国,我们也是外来工”

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来自农村的民工,在城市里遇到的问题,除了失业、子女
教育,更普遍的,是自身权益的保障。海外华人理事会创办人李戈回忆,她第一次
接触到这个议题,是在2003年10月,她回母校广东商学院参加校庆,并受邀于社工
系讲课。当时谢泽宪教授正在进行珠江三角洲工伤调查报告,发现工厂里受伤的工
人,近8成是农民工。中国每年4万多个手指被砍的事故发生,其中 6成的受伤工人
与工厂没有合同,一半的工厂未提供工人保险。工人受伤后,8成以上不知到何处寻
求帮助,其中多数仅受到亲友相助,而不是工厂或政府。

谢泽宪向她表示,自己有一项“朋辈互助”计画,由大学生向农工施行自我保护教
育。由于大学生与职校学生,或年轻的农工年龄相仿,施行教育较容易被接受。而
这些职校生毕业后,也能进一步在工厂里影响周边的人。他希望李戈能以其社工背
景,协寻海外训练、资金援助,以启动这个项目。

当时,李戈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发展的项目。首先,基于个人经验,这些外来农工,
就像美国的新移民,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权益,很容易被欺负。她还记得7年前,自己
在广州上飞机时,父亲说“到了美国,就跟广州火车站的民工一样à”其次,她指出,
随著中美贸易的增长,劳工权益的保护,一直是美方关注的焦点。许多中国企业要
接美国订单,必须先符合美国公司对此的要求。而美国民间也有许多机构,持续以
关怀弱势,作为推动中美交流的方向。

自乔治亚大学取得社工硕士,李戈目前于纽约一家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担任全职社
工。在决心推动“朋辈互助”后,经由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推荐,她与位于华府的
中美法律合作基金会接洽,并于05年顺利申请到1万5千美元的经费。同年暑假,她
用了自己积存2年的假期,带著这笔钱回中国,项目正式启动。

“朋辈互助”,在中国又称“进城务工青年岗前培训项目”。配合多伦多大学、香
港浸会大学,及中山大学的协助指导,32名来自广东商学院社工系、法律系的学生,
事先利用2个月的时间自编教材,内容包含劳动法、城市适应、职业病与工伤预防,
以及生殖健康等课程。李戈指出,这是中国首次由大学生志愿者对进城务工青年进
行岗前培训。中国有3000多万的大学生,三分之一来自农村。这个项目,除了提供
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经验,也维护了进城务工青年的正当权益。

由于湖南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民工输出地,第一次施行,广东商学院选择了湖南的
2所职业学校。8月,永洲县哈佛工程学校,以及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共有360名学
生参加了课程。

“我们今天是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走进教室的,大家经过昨天的讲课和晚上的联
欢,都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友谊。在上午的工伤预防、职业病预防主题的讲解中,最
能带动气氛和情绪的,是几个体验性的游戏。剥橘子的游戏中,培训对象们分别用
三只手指、两只手指和一只手指剥橘子。分享的时候,培训对象们都说出了缺少手
指,就像剥桔子这么简单动作,都将带来麻烦和痛苦。我们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在
工作中预防工伤的重要性。”

“临别时,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中充满了依恋。的确,两天的真诚交流,使我们
之间建立了信任和渴望进一步的交流。一位同学对处理拖欠工资纠纷的处理,以报
复老板的回答令我震惊不已。我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能解恨。我再问他还
有别的吗?他很坚决地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想到他的家人怎么办?老板的家人怎
么办?他迟疑了好久,最后低声地对说他从来没想过,只是依靠直觉和听别人讲,
这样才解恨。他很认真地听我解释,然后对我说:“谢谢你,我会告诉我认识的人
这些的”。我当时很自豪,一番谈话,能让这个倔强的小夥子能对一个极端的问题有
所思考。” 2位大学生分别在日记中写到。

身为指导老师,李戈最感动的时刻,是最后一天课程结束,离开教室时,所有学生
自发地以课程中学到的“爱的鼓励”来向一行人道别。拍手4次,然后伸出2只拇指,
这象征关爱自己、也关心他人。李戈分析此行收获,最起码启发了职校生对自我的
关爱。至于大学生,也体验了外在的世界,并主动关怀这些农工。在项目结束后,
许多学生仍持续去工厂上课、看望民工村。其中一位家住肇庆的学生,后来发现了
垃圾村。

子不嫌母丑

暑假项目的成功,给了李戈信心。回到纽约后,她立即与友人姜笑律师,以及一群
支持者,成立海外华人理事会。05年12月,第一次举办募款活动,但由于缺乏经验,
最后只募到100多元美金,这令她有些沮丧。她认为,这样的难题,至今依然存在。
有些人看到相关的英文报导,会觉得这是在丢中国人的脸。有些人,只是叹一口气,
说这是很好的想法。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然后就没下文了。

从暑假的经验中,李戈发现,单是在平江县,这个全国100贫之一的县城,很多的学
生的家,都在偏远的农村,通常上学步行需要近两个小时。每年初中毕业2万人,只
有不足8000人接受高中教育。平江技校有4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
业。她指出,1年200元美金的学费,对许多华人来说,可能只是一顿饭。但用来资
助技工学校的学生,孩子毕业,马上每个月就可以赚1000多元人民币,等于救了一
家人。

2006年暑期,海外华人理事会举办联谊活动,对象是在美专业人士及留学生。累积
3次活动剩下的报名费及额外捐款,共募得550元美金。11月,由会长黄凯宁带回中
国,350元用于垃圾村,购买急救药、书本、书包。剩下的1000人民币成立奖学金,
送2个孩子进公立学校读书。另外200元送到平江县,资助2位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
的学生回职业学校读书。

李戈说明,接受资助,必须由村委会及学校,证明学生交学费有困难。而捐款直接
交给学校,所以不会被家长挪用。此外,广东也有志愿者追踪,确定孩子真的去了
学校。

对于目前在美募款的作法,她表示,对于许多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尤其是来
到美国后,等于为自己开了一扇窗,为何不回去帮他们也开一扇窗?中美合作,做
研究、动嘴的人很多。但海外华人理事会成员的共同理念,是实实在在地做些事。
而这个5人创始的组织,目前已有200多名会员。多数会员是留学生或专业人士,平
均年龄在35岁以下。虽然许多成员缺乏乡村经验,但大家一致认为:在美国,不论
在校或工作,我们就是外来工!

同时,一方面为了回报社区支持,接触更多有相同理念的人,另一方面也累积组织
成员经验,海外华人理事会在纽约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华人家长的子女性教育讲座,
营养讲座,以及户外运动。

2006年6月,受中美法律合作基金资助,海外华人理事会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广东
商学院,于北京合办“农民工服务及工业社会工作研讨会”,继续推广朋辈互助。
李戈表示,中国目前已有20多所大学对此计画表示兴趣,07年有望在北京、武汉、
四川,增加3至4所大学参与。未来,更将成立中国民工热线,提供法律和心理咨询
服务。

记者问:盲流是无法解决的事?她举例,这就像一个小男孩,把沙滩旁奄奄一息的
鱼,一条条捡起,丢回海里。有人问:这么多鱼,你能救多少?他回答:救一条算
一条。

这听来有些消极。的确,李戈指出,海外华人理事会目前还需要更正式的结构,更
多会员,以及积极有力的募款活动。但该怎么做?10月14日的一次聚会中,有人建
议:那不然做出戏吧!







《波士顿 ·瘦 ·纽约的后转身》

“我们的脚下并不是大地,我们的身边没有生活。那个男子不钟情?那个女儿不怀
春?”摘自剧中朗诵。

多维记者吕贤修

演我们自己的故事

2006年12月31日下午,纽约时代广场挤满了等待倒数的人群。但不远的上东城,在
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宿舍的活动中心内,另一股热情也正在酝酿。

“社会主义的阳光太à刺眼了!祖国的花朵太à千篇一律了!都是一群只,会,做,
爱,的小混蛋!列宁同志已经不à咳嗽了,他已经不à发烧了!”导演任军,或跪、
或滚、或嘶喊,使出全身解数,激发彩排现场热烈的气氛。在这特殊的节日,要让
4、50名由义工组成的演出团摒除杂念,对他而言,似乎是一项挑战。

2007年1月13日,海外华人理事会,联合Fordahm大学社会服务系、康乃尔大学医学
院、洛克菲勒大学斯隆癌症中心、特使外科医院四校联盟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将于纽约举行慈善筹款晚会,演出未来主义实验戏剧 《波士顿 ·瘦 ·纽约的后转
身》。

任军,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2004年来美留学。于波士顿大学取得社工硕士后,目
前于纽约州政府担任社工。自幼便有明星梦,他曾经加入清华戏剧队。然而,干部
式的管理,以及反覆重演经典剧作的传统风格,令他感到格格不入,最后选择退出。
25岁前,他写了3部前卫剧,与非专业演员合作,企图与标榜专业的清华戏剧队抗衡。
代表作包括:“关于毕业的未来主义”三部曲: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诗剧《长
发 . 诗歌 . 自行车》(2000);集体未来主义大型多媒体话剧《N个未来主义的毕
业宣言》(2003); 清华大学第一部露天小剧场戏剧《柏拉图,请随手关灯…》
(2004)。

本身也是海外华人理事会成员,在这次的演出中,任军兼任编剧及导演。对此,他
说明,在组织活动中认识这些演员,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在纽约这个
舞台上扮演好自己。但朝九晚五的城市的压力,却压抑了这些热情与潜力。事实上,
剧中人的性格,都是由此启发。藉著这部作品,他想演出年轻专业的一代,自己的
故事,以及对异乡人生的看法。

2个小时,4场爱情戏,每场戏1男1女,由朗诵家书引导出故事。任军表示,8个人是
主线,不是主角。但过程中加入其他角色,把故事表达地更丰富。虽然是爱情戏,
他想强调,爱情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状态。其实,许多身边的小事,是可以感动人
的。“在高高低低的舞台上品味人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套用他的原
话。

在他的构想中,中国风味的舞台的设计,加上点左翼。红色的大型迷宫,以及革命
海报,也许有些人一看到就想逃跑,但他要的就是这种错乱的感觉。而门票上印著
玛丽莲梦露及毛泽东的肖像,则象征思念与彷徨,以及美国社会的包容与冷漠。

“一个中国式的和平崛起,加一个完美的周杰伦的转身,加一个清凉的京味儿脏话,
等于一个全世界人民学坏“爱情”的事实。我从波士顿来,走路去纽约。来到海上
可是,没有鳃不能呼吸爱情的美。酝酿一个春暖花开的阳谋à一定要解放纽约!”简
单、抽象的宣传字句,任军想保持神秘感,让观众对这出剧毫无所知。他相信,抱
著一种期待,来了保证会很惊喜。

《波士顿 ·瘦 ·纽约的后转身》,依照任军的构想,是他情爱三部曲的第一部。
接下来,《人人都有小情人,我的要带去22世纪》,以及《散装2008与遍体鳞伤》,
将分别以电影与写实戏剧的方式呈现。他也希望,如果第一部戏成功,未来有机会
巡回演出,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参与后续的制作。

希望总是美好的。然而,话锋一转,他也承认,剧团成立只有2个月,500个座位,
票房还是最大的压力。他了解,要吸引人来捐钱、看戏,挑选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
是捷径,但还是希望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25岁的年轻导演,加上一群业余演员,我们相信可以把这出戏演得成功。我
想问:你们敢不敢来看?”他说。

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

海外华人理事会的成员背景,反映在这次的演出阵容中。杨天乐,北京人,98年来
美,目前于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她说明,这次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个
20多岁的女孩,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在美国当大学老师。丈夫的背景相似,虽然
彼此相爱,但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矛盾,最后步上分手之途。

她回忆,早先看到网上征演员的广告,觉得很唯美,因此报名。在招聘会中,她进
一步了解这个组织,发现大家年龄相仿,而且都有心帮助中国。长久以来,自己一
直是学生,一路很顺利。但看到很多农村报导,想帮他们,却不知从何开始。尤其
是走出来后,回头看一看,她发现这是一个机会。她最认同的,是组织成员的共识:
我们不是菁英派,我们是草根性组织。

与杨天乐演对手戏的李洋,贵州人,23岁,目前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攻读医学工程
博士,透过友人介绍,成为组织成员。05年来美,他发觉,在纽约这样一个势利的
城市,一群中国人一起工作,而且能协助老家的弱势群体,很有激情。

过去曾参加过学校非正式的戏剧演出,但从未有前卫演出的经验。这次,他除了兴
奋,还有好奇。他所参与的第3幕,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表达方式特别。有4个小
偷来光顾,正巧夫妻两人在吵架。过去的相爱原因,以及吵架的原因,都是小偷在
偷东西时,逐渐发现的线索。最后,居然由小偷来解释故事。在同一时空,表现不
同时空的事件。

对于这样的情节,他的体认是,在国内,亲戚朋友多,夫妻闹意见,有很多方式可
解决。但在国外,只有靠自己。加上日子单调,长期下来,可能造成对家庭生活的
失望。但就算离婚,身处异乡,2人仍有共同的生活圈,未来如何面对彼此?

黄波波,北京人,29岁,北京大学毕业,目前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科技博士。
曾参加北大合唱团,在北大10大歌手比赛获得特等奖,99年毕业时,曾举办个人演
唱会。这次演出,应导演要求,她将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歌者,演唱多首凸显人性
欲望的抒情歌曲。

与组织成员是朋友,加上唱歌是个人的兴趣,又喜欢这出剧,所以参加。对于这出
戏,她认为,尤其是一段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
铭。恰巧印证了自己的在美国的生活经验,看到了好人,也看到了坏人。

童年学钢琴,闲暇时也自己作曲,黄波波原本想从事艺术经纪人,曾在法国学习艺
术管理。对于艺术梦,她相信将来有机会,还是朝这方面发展。参与这次活动,勾
起她许多回忆。前一次有这样的热情,是北大毕业演唱会时。她特别怀念这种感觉,
一大群人做同一件事。

红色迷宫下的茫然

“曾经的你我,匆匆的结果,无话可说。茫然的因果,安静的解脱,一带而过à”这
是溟火乐队创作的情歌《烟火》当中的一段歌词。这次晚会,为了让观众能尽兴,
在戏剧演出后,将安排一场摇滚演唱会。据透露,为了呼应戏剧的革命调子,届时
溟火乐队的将以一首摇滚版的国际歌登场。

钟韬,32岁,溟火乐队主唱。他介绍,乐队创团2年多,团员都是70年代出生,分别
来自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因为喜爱音乐,透过网路聚在一起,想搞些自己的作
品。乐队采集体创作,每个人都写词,主要作曲者是键盘手郑宏扬。作品分2类,包
含较为大众路线的抒情摇滚,以及强烈另类的庞克摇滚乐。

6位团员中,有5位从事电脑业,钟韬是其中唯一的例外。来自杭州,钟韬在中国时
从事服装工程管理。来美6年,在罗德岛大学取得纺织科技硕士后,他目前在纽约为
知名女装公司,负责中国下单业务。

在他眼中,因为可以接触全世界,纽约生活一点也不单调。然而,接纳这个社会,
未必等于要被它认同。溟火的歌曲中,有强烈的中国风格,也透露对现实生活的不
满。像是漂流的根,寻找一种归属感。他感慨“像我们这些在美国受过教育,在美
国公司工作的人。虽然都想融入主流社会,但不由自主地,最后还是与有相同背景
的人走在一起。像是一艘船,总有一部分浮在水上,融不进去。”

义务参与这次演出,钟韬认为,民工是被中国忽略的一个群体,海外华人理事会的
方向特别,而且专注于团结两地华人的力量。与导演在一次波士顿的募款演出中相
识,他分析,任军虽然看来玩事不恭,但内心很中国,而且怀旧。比如这次舞台上
的海报,全都是70年代的标语。这出戏,可说唤起了许多70年代人的回忆与共鸣。
这点,与乐团的诉求类似,双方一拍即合。

演唱会所选择的8首自创歌曲,都与戏剧相呼应。他举例一首《有理想的年代》,歌
词叙述“我们是有理想的一代,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有最高级的营养,我们是
祖宗的期待à”至于饶舌段落,“富人偷朋友的裘皮大衣,野狗在垃圾堆里寻找果丹
皮。流浪汉手里抓著分币,女人在锅台旁边哭泣à”

此次演出的另一特点,将舞台移至观众区中,拉近彼此距离。因此,舞台设计也十
分另类。一座以150码红布搭建的迷宫,将悬挂于演出场地上方。对此,设计者林海
说明,选择红色,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中国的共同情感。至于迷宫,相信每个人看了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林海,北京人,30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于荷兰取得建筑硕士,来美不满一
年,目前于纽约担任建筑师。刚来纽约,他想多认识些朋友,参加过一次组织的募
款聚会,发现与年轻人在一块,特别有意思。因此,他找了另2位华人建筑师担任施
工顾问,合力打造这座舞台。

在构思设计前,他没看过剧本,只知道这出戏的概念,是讲述年轻华人在纽约的情
感生活。恰巧他也刚到纽约,所以融入了自己对纽约的解读。留学欧洲时,林海喜
欢观察大城市。最深的感受,大城市就像一座迷宫。尤其是纽约,在圆梦的过程中,
很容易让人迷失。对他而言,来纽约是一个挑战。而这次设计舞台,可说又是另一
项新尝试。

在几次社区活动中,他常被组织成员专注细节,以及乐于帮助每一个人的热忱感动。
他发现,出国之后,自己较少关注国内的议题。但没想到这么多人,同样离乡背井,
却愿意回头关心家乡的人。因此,有机会义务协助设计舞台,更像是一种特殊的意
义。


《波士顿 ·瘦 ·纽约的后转身》演出及购票资讯

演出地演:Pope Auditorium @ Fordham University
(113 West 60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3)

演出时间:2007年1月13日,晚间7时至11时

演出票价:贵宾票: 50元(含捐款);;普通票: 30元 ;学生票:20元(取票时需出示
学生证)

购票方式:

1.网上购票:http://www.cocservices.org (1月7日截止)
2.邮购购票:请将个人、公司支票或现金支票,邮寄:F.D.R. Station P.O. Box
6940
New York, NY 10150 支票抬头:COCS(1月7日截止)
3.售票点:周一至周日 (1月12日截止)
法拉盛: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 (10AM 到9 PM)
地址:46-22 Kissena Blvd., Flushing, NY 11355
电话:718-321-8708 传真:718-321-8706

曼哈顿:331 East 14 St, New York, NY10003(11AM 到10 PM )
电话:212-228-2098
4.演出现场购票:地点如上。联络电话:347-617-2687

捐款及参加会员:海外华人理事会http://www.cocservices.org

溟火乐队网址:http://www.mindfireband.com

就是你不在纽约也可以参与我们的行动




捐赠方式:
*General donation (总体捐赠):
donate by either Paypal 网络捐赠
Top of Form 1
AAAAAAAAAAAA
Bottom of Form 1


or send a check to(邮寄支票) : F.D.R. Station P.O. Box 6940, New York,
NY 10150. (Payable to):COCS
Buy our T-shirt ($25 including shipping fee)购买衬衣(25美元包括运费)and
we will distribute the profits to the donation. Please send the check to
the above address and tell us your mailing address

*One to one Donation (一对一资助):
一对一资助湖南平江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至少捐一百美元以获得一对一资助资格。

挑选受资助的学生遵循两个标准: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在学校属于守纪的。 

湖南平江职业学校的教学是2+1的模式,即前两年是在学校学习,第三年是到外实
习;收费标准按文科和理科实行不同的标准,文科是1700元人民币一学期,理科是
1900元人民币一学期;伙食费是一学期7000元人民币。
学校与海外华人理事会共同合作,由学校负责推荐学生,海外华人理事会在其网站
介绍学生,并负责监督款项的去处。

1)学校要填写奖学金收取确认表 (Form 1)
2)受资助的学生要填写奖学金收取确认表(Form 2),并在接受捐款后,要将自己在
接受奖学金款后的款项使用(附相关单据扫描的电子版)、学习、生活情况以电邮
的形式向海外华人理事会以及捐赠人至少在一年内作两次陈述 (每半年一次),如
果半年内不汇报,受资助的学生监护人将自动取消再次申请奖学金的资格和承当返
还奖学金百分之十的责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