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孙要良教授讲哲学 2024-06-07 18:01
01
人在什么时候最明白?天灾降临后;东窗事发后;大祸临头后,重病缠身后;遭受重挫后;退休闲暇后。
人在什么时候最糊涂?春风得意时;来钱容易时;得权专横时;迷恋情爱时;想占便宜时;老年痴呆时。
02
与人打交道时请记住:
您不是在与逻辑动物打交道而是在与情感动物打交道。
03
人生就是自编自导自演,自作自受自醒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标准答案,而你却在寻找标准答案的路上,认真地走了一辈子。
04
任何劝阻都不会让你大彻大悟,真正让你清醒通透的,只有经历、吃亏、后悔和受伤。
人更喜欢从自身吸取教训,而非从别人身上总结经验。
05
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
06
如何给别人讲道理?你想给别人讲道理,你就要混得比他好。让人闭嘴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身份。
07
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一味改变自己,到了最后,
变不成别人,也找不回自己。
08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于是习惯了无底线的忍耐与承受,这直接导致底层人群徘徊在两个极端:一面狼性,一面羊性。
在强者面前,比羊还要乖顺,在弱者面前,比狼更加狠毒。
可悲的是他们更热衷把对上层的羡慕嫉妒恨,以暴力的方式发泄到更弱的群体身上,这也是最可怕的。
09
低谷中,我们抱怨生活,却不敢改变,时间一长就成了井底那只青蛙,以为生活就是自己眼中的样子。生活最大的悲剧不是困于泥泞,而是安于痛苦,错将毒药当解药。
为什么有些人很在意他人眼光?
孙要良教授讲哲学 2024-06-15 18:01
01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以当年的阅历和心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02
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活得够专注的人,
才不会有精力在意他人的眼光。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谁的人设崩塌了,其实是你的预设崩塌了,与TA无关。
03
你跑得快,耳边全是风声。
你跑得慢,耳边都是闲言碎语。太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你的生活就永远是他人欲望的合集。
04
为什么同学聚会越聚越尴尬?你和他们本就不平等,
只是机缘巧合共同读了几年书,给了你原本很平等的错觉。
05
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即便别人在你面前,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了。
06
在恐惧的支配下,人的道德水平会降到最低点。人会变得没有原则,没有脊梁骨,乐于接受任何羞辱,随时准备牺牲他人,放弃自己做人的尊严。
07
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而且首先给自己的情绪打败。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别人的一个字,一句话,你就可以失眠一整晚了。
未曾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永天真。成熟不过是善于隐藏,沧桑不过是无泪有伤。
08
人总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人,也依然可以坦诚而明朗,只是那不是简单的幼稚,而是一种经过选择的清澈。
09
人是需要一些幻觉,才能在痛苦的人生中继续扛下去。所谓快乐者,大都是那些成功地迷幻了自己的人。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孙要良教授讲哲学 2024-06-18 18:01
01
有一种劳动叫“情绪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的第三种劳动,也就是我们每天一进办公室,虽然什么也没干,但也感觉自己今天辛苦了的原因。
02s
生活是自己的,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有多少钱过多少钱的日子。
不要一边喊着“躺平”,一边把欲望烧得滚滚沸腾;
一边念叨“放下”,一边左右攀比夜不能寐;一边提倡“慢生活”,一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连滚带爬;
一边昭示“修身养性”,一边在暗夜里对别人的幸福咬牙切齿。
人格分裂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分裂。
03
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与责任,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
在更高精神层次上赋予自己人生的使命与责任,是获得强大能量的根本途径。
04
苦难只有对清醒的人才有警示意义,对于“思维无力”患者,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价值。
05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候是超出想象的,尤其是故乡的环境,家庭的环境。
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宽松的世界,可能离那个熟悉的环境越远,反而越像是真正的自己。
06
生活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在开始的时候,看上去都像出于偶然。
07
人的眼界永远不会超越自身的高度。你在自己身上看不到的部分,在他人身上也看不到;你自身的智力水平,严格决定了你对他人的理解程度。
08
当你有能力伤害人时,善良就是你的一种选择,当你没有这个能力时,善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菩萨心肠和狮子力量缺一不可。
09
认知低的人,只做道德判断,不做事实判断。
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窄化的,他只能用一种对错的方式,把世界打上对钩和错叉,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分析社会问题,首先要有一个事实认知,不要先做价值判断。
生命始于你不再取悦围观者的那天
孙要良教授讲哲学 2024-06-22 18:01
01
生命始于你不再取悦围观者的那一天。
02
和一个男人相处,多了解他而不必太爱他;
和一个女人相处,应多爱她别试图完全了解她。
03
很多人总是渴望爱,却从来不去爱别人。总是渴望正义,却从来没有做过正义的事。
渴望公平,却从来没有公平待人。
渴望自由,却从不尊重他人的自由。
04
不正视孩子需求的爱,是一种自恋,
那些父母很难意识到自身问题,只是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顺应孩子自身发展去做。
基于一种自我感动的前提,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际上去否定和控制孩子,亲子之间既没有真正的亲密,也没有决绝的冷漠,每个人的委屈都找不到出口。
05
人要活得不卑不亢,需看清三件事:
看清对错,
一个人有主见也不见得说得都对,可能你的主见是错误的;
看清好坏,
别人说你好不一定是你真的好,而是你的好符合他的利益;
看清得失,
靠本事拿到的别人轻易拿不走,
靠讨好退让,别人也不会给你什么。
06
人性的丑陋:
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只有牺牲那个最善良的,才能风平浪静,
一旦那个最善良的不愿意再牺牲了,就会被扣上一个破坏和睦的帽子。
07
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吸引力,
不是你的容貌,也不是你的光环,而是你传递给对方的温暖和踏实,真诚和善良。
08
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只能从三件事中获得:工作、自我克制和爱。
09
人不需要活太多样子,你认真做好一件事,会解释所有的事。
所谓人生价值,是一种如何生存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