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时光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正文

七战七捷。国共决斗争天下二

(2008-06-23 20:03:41) 下一个
(七战七捷。国共决斗争天下二)


作者:昭昭若昏

06/29/2005

李默庵虽然遭到了宣泰之战的打击,但是他元气并未受到根本的伤害,用一句围棋的行话来说就是其“势”尚为雄厚。他的十三万人马仅仅丢了三千,而且兵法云“杀士一千,自损八百”,按此理论推算共军至少也损失了两千人以上吧?何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初战失利并不意味着毫无新的胜利在望啊。而且那共军不就那么三万人马嘛,我李默庵的十三万人就是猪躺在那里让他共军吃也能撑死他们,何况个个手里有枪有弹。要说那李默庵不会用兵也不十分对,你看,共军的主力不是在西边宣泰大打出手吗?好,我们国军就在东部进攻兵力空虚的如皋。承担这次进攻任务的是王铁汉的整编第49师。

陶勇,王必成率领第1,6师连夜强行军100余里,十六日清晨,在如皋南部迎面赶在了王铁汉的前头。这时,管文蔚也奉粟裕的命令带领他的七纵前来参战担任阻击任务。这时的王铁汉尚蒙在鼓里,他兵分左右两路,右路的26旅在王铁汉的亲自带领下占领了丁堰,左路的79旅准备占领如皋。他们悠悠然地行军,舒舒服服地驻扎,根本就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

结果粟裕的两个师在加上管文蔚的七纵犹如猛虎下山,集结了六倍于敌的绝对优势,打了不到一天,王铁汉就再也招架不住,想出了个奇招打算突围出去。他命令将所有值钱的辎重放在骡马身上打前锋,企图用钱财引诱共军战士哄抢财物,尔后乘机突围出去。谁知道那共产党的军队不是土匪,更不象国民党军队那么贪财,从上到下,共军官兵丝毫不为所动。这下子可真得苦了那个王铁汉手下的官兵,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死伤无数。但是,你别说那王铁汉的办法还真行,竟然让他带了四五个小兵从河里爬出了包围圈,至于他的那些一万六千名将兵嘛,嘿嘿,在粟裕声东击西的打击下。六千当了俘虏,一万多战死沙场为党国尽忠成仁了,尽管到现在也没有人为他们说个好字。

两仗下来,李默庵在摸不着共军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就已经丢掉了近两万人马,那一身的傲气刹那间被吓得飞到了爪洼国去了。他再也不敢怠慢,集中了主力大军,发誓要拿下海安和共军主力决一雌雄。

海安是什么地方?看官尽可以把海安想像成陕北的延安,是苏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地。早年粟裕策划黄桥之战时所提出的口号之一就是“拿下海安就是胜利”。那个地方可是陈毅刘少奇等人经营了多年的地方。丢了海安就等于丢掉了整个苏中,如果说胡宗南在陕北的战略目标是攻进延安的话,那么。李默庵的最终目的就是拿下海安,否则无法向蒋介石交代。而从逻辑上来说,共军能不要自己在苏中的小首都吗?李默庵认为只要他的军队向海安开炮,共军没有不舍命保护的道理。所以,李默庵把海安当成了围棋中共军的必救之地,打了海安,粟裕就会拿自己的主力和他拼命决战。李默庵想:那时看你还往哪里跑?我李默庵就算打完了前锋部队,还有是第二梯队在后方等着收拾残局呢!于是乎,他将自己的四个师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势,前锋宽度不足10里,另外一个师在后方时刻准备替补,浩浩荡荡对着海安城开来。

说来很有意思,别看国军别的不行,当时学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的大少爷战术学得还是有摸有样的。七月三十日,李默庵先将数不清的大炮对准了海安的前沿阵地,一阵猛轰,把那里炸得火海一般,然后士兵们挤成一团向前冲去。结果是一阵冰雹般的枪弹将他们放倒了一大片。如此反复操作,终于在八月三日在大雨中攻入了海安城。李默庵付出的代价是三千余名士兵的生命,一万余发美国制造的炮弹。李的部下向他报告,总共打死共军主力三万人马,缴获枪支弹药无数。李默庵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共军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三万多,在宣泰和如皋已经死了不少,现在又有三万多被歼灭,显然已经全数被消灭了。于是,对部下的报告毫不怀疑,连最起码的战场核对都不做,即刻向蒋介石发电声称苏中共军“大势已去”。顷刻间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庆功的喜悦之中。

俗话说“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李默庵笑得未免有点太早了。事实上,在海安前线和李默庵作战的并不是粟裕的主力第1师和第6师,而是管文蔚的地方武装第7纵队。这个部队真正打过仗的只有一个团,剩下的不是民兵就是愿意参加解放军的俘虏兵。而粟裕的主力侧早已撤离了海安城到距离海安数十里外的农村进行修整以恢复连续作战后的疲劳和补充新兵。所谓新兵也不过是些俘虏,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共军的手里就象换了个人,能打能跑能吃苦。就拿守海安的7纵来说吧,抗击了李默庵数万大军的进攻,歼灭攻敌三千余,自己仅仅损失了二百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为15:1的少有纪录。最后海安城的失去,还是在粟裕的命令下主动放弃的。所谓李默庵的海安大捷,不过拿到了一座空城而已。粟裕的这一战法以后多次使用,百试不爽。李默庵在表面胜利下换来的没有其他,而是更大的危险和失败。这是苏中第三战。这一战将计就计以逸待劳让国军又盲目地骄傲起来啦。

第四战是奇袭李堡。李部占领了粟裕放弃了的重镇海安,国军的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完成,接踵而来的就是调整部署,清剿共军后方,秋后算账,把被共产党分出去的土地再从农民的手里夺回来。于是乎原来的地主组成了还乡团跟随国军开始向各地进军了。但是,穷人怎么说都比富人多,拿到了土地的农民们处处向着共产党。粟裕的两个主力师这时就在距海安城二十里开外的农村休息整顿,城里的李默庵却对此却一无所知,整日接受当地土豪们的宴请吹嘘,哪里还有什么敌情观念。地主们回来了,国军的骄傲横蛮之气也跟着回来了。

八月六日至八日三天以内,李部的第65师第105旅从海安出动,没费任何力气,连续占领了四个乡村城镇。而第65师主力八月九日接替泰州和黄桥的第25师(师长黄百韬)的防务。八月十日,新7旅从海安出发接替前几天立了战功的第105旅。

不到一个星期,大军如此频繁调动实属罕见。粟裕没有放过这一机会,他命令第1,6两个主力师猛扑李堡歼灭第105旅。那时的105旅在李堡连个象样的防守工事都没有,战事从晚上8点开始,天没亮已经全部结束。前来换防的新7旅在路上听到枪声,以为第105旅与共产党的游击队交了火,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他什么三七二十一,更不搞清军情,就率领大队人马跑步前往接应。谁知粟裕早知道他们要来,竟然摆一个典型的口袋阵,可怜那新7旅连跑带跳一头就钻了进去再也没有出来一个。前后不到二十个小时,李默庵有丢掉了九千余兵马。悲惨啊!

粟裕的四次战斗,李默庵失去了三万多人马,原来的十三万大军变得不足十万,想在苏中发动全面进攻已经近乎痴心妄想。不得已,李部只能守住大城市保证南通和海安之间的公路交通不断,确保第25师乘虚进攻邵伯和高邮。

但是,这时的粟裕可并没有休闲下来。八月二十日,他率领主力钻进了李默庵的后方丁堰一带,消灭了李带来的交通警察五个大队,这些个交通警察其实就是原本的所谓投降了日本人的“忠义救国军”改编而成的(看官尽可把他们想像成为《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之流)共三千多人马,除了清一色的美国武器装备之外,还携带了大量钱财和USA造的手铐脚镣,可惜还没来得及套在别人的手脚之前,自己就先戴上了。这是粟裕钻到敌军肚子里,用黑虎掏心的战术赢得的第五次胜利。

军事历史上有一招称之为“围魏救赵”,说的是攻敌必救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战术方法。不想那粟裕分外了得,竟然也用此方法在苏中和李默庵斗法,将其打得一败涂地,这就是第六次的邵伯防御战和“攻黄桥救邵伯”的第七次大战。

李默庵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作战中连连失利,心中自然是不服气得紧。怎么堂堂美国装备的国军,身穿的是呢子大衣,头戴的是大沿帽,腰佩的是中正自杀成仁短剑,手握的是袖珍式的小手枪,吃的是美国人捐献而来的过期罐头(内含大量的防腐剂,本人在美国从不吃那玩意儿),要多阔气就有多阔气。怎么硬是打不过那缺吃少穿的土里吧唧的新四军呢?每每想到这些,李默庵这气不打一处来。要是不再主动进攻给那些共军一点颜色看看,李默庵的老脸往哪里放?于是他命令黄百韬的第25师向邵伯进攻,一方面可切断苏中解放区和陈毅的淮北解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也配合了徐州方向对淮北的进攻。

邵伯是扬州北面的一个大镇。其西是邵伯湖,南为大运河与南通运河的交汇处,东面是水网地带。这里经济发达,运河的税收是苏中的主要现金来源,同时也是淮北和苏中之间的大门。所以,粟裕不愿意丢掉这一地区。防守部队是粟裕的第十纵队,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大战斗的地方部队。将领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兵名叫常玉青,与历史上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常玉春的姓名相似,作战神勇有方,将一个邵伯修筑得到处是碉堡暗道铁桶一般。在邵伯后方的高邮侧由从中原突围而来的皮定均的八路军第5旅坐镇把守的第二道防线。

八月二十三日,黄百韬的第25师发动了进攻。先是大炮一阵轰炸,后是如潮水般的人海战术。要说那黄百韬还真是带兵有方,他手下的士兵没有软蛋的,不但干部带头冲锋,而且士兵也是远处能打枪近处能拼刺刀的主儿。但是第10纵也不弱,尽管属于地方兵团,作起战来也会白刀子进来红刀子出,双方在阵地前短兵相接刀砍枪杀。黄百韬用了两天时间,抢到了共军大部分外围阵地。第三天时,共军只剩下一道铁丝网,没有了任何退路,双方有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胆小的害怕勇敢的,勇敢的害怕拼命的,而拼命的侧害怕那不要命的。黄百韬手下的能拼命的士兵这次算遇到了常玉清老将的不要命的抵抗。在战地大刀片子的挥舞之下,勇敢的黄百韬将兵士们在最后关头也害了怕,掉头回窜,第10纵总算是守住了最后的一片阵地。如果黄百韬第二天再加把劲,邵伯镇能否在共军手里就很难说了。谁知黄在付出了两千余兵马的代价之后,却悄悄地班师防守泰州去了。为什么?

自从邵伯保卫战打响之后,粟裕就一直关注着战事的进展,他知道李默庵等待盼望他的主力前去救援。因为在粟裕主力和邵伯之间有李的重兵把守,在那一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是敌人的东西两百里南北只有十里的狭长形封锁线,任何部队进去后就等于自投罗网,有来无回。但是,缺点是国军和当地老百姓关系欠和,消息不灵。粟裕抓住国军的这一弱点,带领第1师和第6师直扑黄桥镇(黄桥是国民党军百里封锁线西部的中心之一)。说来分外可笑,对于粟裕大军的出动,李默庵竟然判断粟裕的军事目标是如皋(东)而不是黄桥(西),故令驻守黄桥的地99旅紧急出动增援如皋。谁知道他们刚一出门,就和王必成的第六师遭遇。王必成以少数兵力正面阻击,其余主力迅速包抄合围展开猛攻。这时李默庵才搞清粟裕的真正目的,急令如皋的187旅和79旅也出城合围共军主力,被陶勇的第1师迎头截在加力村一带,双方一时形成了僵持状态。李默庵大喜,这次可以抓住苏中共军的主力大干一场了。

这时的邵伯战况紧急,如果粟裕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李默庵将会集中全部兵力聚歼共军全部。粟裕当机立断,迅速从陶勇的第1师将张震东的第1旅从前线调往黄桥会合王必成先歼灭第99旅。第6师见1师前来支援,士气大振,不出两个小时,99旅大部被歼灭,剩余千人投降当了俘虏。然后6师迅速回师支援1师,到了八月二十七日天亮,被陶勇堵住的的187旅和79旅共一个半旅的国军也被歼灭,零星逃回如皋的不足千人。

粟裕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得寸进尺,迅速收拢兵力,反而向黄桥猛攻起来。黄桥的守军眼看99,187和79旅被歼灭,自信丧失,稍做抵抗即缴械投降。随着黄桥的丢失,泰州受到巨大威胁,如果丢了泰州,蒋介石不吃了李默庵也会扒他一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李默庵不得已急令黄百韬从邵伯撤兵保卫泰州防止不利事态进一步扩大。邵伯之围随之而解。

这一仗是苏中战事中最大的胜仗。歼灭国军两个半旅,缴获各种重炮50多门,轻重机枪600挺,俘虏12000多人。粟裕用兵如神,七次作战七次胜利,一个半月期间,国军丢掉了六万多人马,占国民党军队在苏中兵力的40%。特别最后的围邵伯救黄桥的战法,其用兵之灵活,孙子在世也无非如此。李默庵从此傲气尽失,胆战心惊,只能躲在交通线上的碉堡里,一个旅不敢单独行动,一个团不愿驻守一个据点。李默庵不由自问,那粟裕乃何许人也?(待续二)

王麻子昏言昏语(二):凡用兵者,不得天时,地利,人和不敢轻言取胜。国军入苏中,值日本人投降不久,天地不喜战事,此为不得天时。苏中水网密布,共军在此经营有数年之久,了如指掌。而李部地理不熟东西不明,此为不得地利。战火起时,适逢当地农民手握田地不久,而李某却携带镣铐还乡团横行乡里,如何可得人和?此三项要素国军皆不得而强行举兵,不败有违公理。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