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赈灾政治化” 台湾反应让人刮目相看
(2008-05-14 20:00:20)
下一个
跨越“赈灾政治化” 台湾反应让人刮目相看
--------------------------------------------------------------------------------
亚洲时报 2008-05-14 11:09:16
与香港相比,台湾对中国大陆突发的重大天灾所作出的反应向来相对比较迟缓,无论是表现出协助救灾的态度,还是民间的捐款赈灾活动都算不上非常积极踊跃。不过这次台湾的反应却让人另眼相看了。
灾后七十二小时 台湾如何反应?
先看看官方的反应。陈水扁十三日透过总统府发出新闻稿,对大陆灾区“表达最深切的关切与慰问之意”。新闻稿称一九九九年台湾发生九二一震灾,国际社会倾力协助台湾救灾并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这次台湾也应秉持“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这一表述,也彰显了阿扁援助大陆并非基于“血溶于水”的认同纽带,而止于“人道”的关怀。另一方面,阿扁也指示行政院整合民间团体资源,进行人道救援。行政院长张俊雄则指示海基会与海协会联系、陆委会统筹相关人道救援事宜。
在前市长马英九的关切下,台北市长郝龙斌也已指示消防局长熊光华,组成六十人的救难队,据称一旦情况许可,一小时内队员就可整装完毕,约六至八小时便可抵达四川救灾。
即将执政的国民党反应显然更爲积极。荣誉主席连战在第一时间已致电胡锦涛总书记,表达将“全力协同台湾民间力量,配合救灾”。马英九也率先捐出廿万元以抛砖引玉,他表示“捐款赈灾是人道考量,也是基于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关怀”。显示了马英九关切大陆灾情不仅仅是基于人道主义,还有民族情感的驱使。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则表示,已经联系佛光山星云法师,由佛光山出面与大陆接洽,先捐助新台币一千万元赈灾。而即将上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江丙坤已对台资企业联合会发出捐款赈灾、协助抗震救灾的呼吁。
台湾民间团体的反应也毫不示弱,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已在十三日捐出卅万美元,并组成救灾团队随时待命。台湾的世界展望会也透过大陆的中国世界宣明会,组成勘灾小组前往成都,预计先将放在昆明仓库的两千条棉被、一百顶帐棚先送往灾区备用。
台湾各宗教团体的赈灾行动向来最爲迅速。多年来以第一时间派出义工到亚洲乃至各国协助救灾的慈济也分批出动,首批已经出发到四川,准备先把四万两千条毛毯送至当地。另一方面,法鼓山已捐出由润泰集团及信众捐赠的一千两百万元物资,并组成赈灾指挥所,将于十五日由副住持果品法师率僧团法师随团抚慰灾民前往灾区。此外,佛光山世界总会秘书长慈容法师表示,佛光山已捐出一千万元赈灾。灵鹫山创办人心道法师目前也积极联系大陆台商,了解当地灾情与救援所需物资,并指示全球弟子以捐血和善款为优先。
扫除政治障碍 建立两岸救灾机制
这次台湾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能以人道主义精神或从民族情感出发,参与协助大陆的救灾。在短短的“黄金七十二小时”,就能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足以和香港分庭抗礼,实属难能可贵。不过,基于多年来两岸官方关系停滞,海协会与海基会的运作处于半休止状态,因此不能克服政治障碍,建立起在灾害发生后互相援助的有效机制。
具体而言,政治上的障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官方因素。台湾政府每每期望通过对大陆的协助,而促使北京在承认台湾官方地位上有所让步。而大陆则坚持主权立场,不愿意放行台湾有政府名称的机构前来协助,属民间性质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不少台湾民卸跃拍昵疤ㄍ逯胁糠⑸?熬哦?淮蟮卣稹笔保?舐降摹罢?位?弊颂?且溆绦拢?彩堑贾绿ㄍ迕裥对大陆救灾态度相对没那麽积极的原因之一。当年灾情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孙爱明表示任何国际红十字会甚至任何国家要捐助给台湾地震的款项和救灾物资,都必须得到中国红十字会的同意。此言论在台湾被舆论解读为认为大陆政府趁灾宣传台湾是中国的一省。不过,当年大陆民众透过大陆红十字总会捐给台湾三百万美元,也让台湾灾民感动。这回台湾的红十字会也接到大批民众电话,主动表示要捐款、捐物资、也有医护人员愿参加志愿队前往救灾。
这次灾情虽然发生在大陆,但是大陆官方对台湾协助救援的态度已有明显改变。中央电视台在十三日晚播报时特别点出,若灾情持续扩大,将寻求台湾协助。而在连战对胡锦涛说明后,胡锦涛已经同意放行慈济与法鼓山两个宗教团体,立刻投入救灾。不过这次“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能否进入大陆,恐怕还有困难。
自从前年国共历史性和解,建立起对话平台以来,两岸的民间交流日益频繁。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即将执政,海内外华人的主流民意都期盼两岸关系也能朝向和睦的方向发展。然而,两岸的官方关系如何解冻,如何求同存异,无论对北京还是台北而言,双方的经验显然不足。
九年前台湾经历过“九二一大地震”,累积了救援与灾后重建的经验。马英九新政府下周就要走马上任,笔者以爲这次四川发生大地震,提供了两岸跨越“赈灾政治化”障碍的契机。如何珍惜这次机会,在排除意识形态,建立起高效率的两岸救灾机制的基础上,寻求包括官方关系在内的两岸和解之路,考验两岸领导人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