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时光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正文

金唢呐:【趣谈样板戏-换了人间】

(2008-03-15 21:18:01) 下一个
趣谈样板戏:换了人间

作者:金唢呐


既然网友还不烦,我就少睡点觉,再啰嗦几集。

杜垣网友曾有这样的分析:

“文革余孽、毛左派、新左派等对无限留恋、非常推崇、极为喜爱老毛、文革、一党专制社会的人,对样板戏则是完全肯定、十分赞赏的”、“等文革一代人全部死去,也许一些左派出于政治需要,会躲在某个角落继续为样板戏招魂”。

我认为,为样板戏招魂也好,用样板戏为某时代、某人招魂也好,很难。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变了,一个多元化社会已经没有了样板戏生存的大环境。即使作为百花中的一花,样板戏也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最近教育部将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包括大量样板戏,但已经没有了样板戏的含义(见附件,留言板也可以看看),就是个民族文化普及抢救,增加民族凝聚力。选择样板戏我看是因为易学上口,和流行歌曲接近一些,孩子们反感少些。里面当然也可能有些政治企图,但依我看作用有限。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变了,变得非常务实,发展是硬道理,说别的都是扯淡,这是官方与民间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十三亿人像躲避萨斯一样躲避贫困。现在胡温新政提出的,无非是在发展前边加了一些修饰词,变成了科学、全面、和谐、稳定…发展是硬道理,按国人的修辞能力,还可以无休止地加下去。不管怎么变,本质上还是发展,按十七大的提法,“发展乃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就拿《海港》的故事来说,当时觉得绝对正确的观点,今日看来,完全是无厘头搞笑。故事的发生是由于对两批货物运送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一是抢运非洲的稻种,一是抢运北欧的玻璃纤维,认为先运稻种的方海珍一方,将此工作当成了政治任务,按方海珍的话说,“帝国主义早就下过结论,说那个地方根本不能种水稻,吃饭问题,只能靠进口粮食解决。可咱们的同志去了才两年, 就和那儿的人民一道,把水稻试种成功了。现在他们要大面积推广,需要大批的稻种啊!”、“稻种是帮助非洲人民自力更生的”。反面人物钱守维则认为抢运玻璃纤维“能替国家增加外汇收入”,而编剧却将二者对立了起来,上升到阶级矛盾的高度,故事便是基于此展开的。今天看来,就这么点破事还值得老钱冒着生命危险去搞破坏,要搁现在,钱守维可说的话太多了:绝不能让洋人看笑话,认为我们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只会种水稻,搞不出高科技工业产品。

《海港》中韩小强因为不愿扛麻包受到批评教育甚至谴责,钱守维因过去是洋行的账房先生、留有“美国大班的奖状、日本老板的聘书、国民党的委任状”成了历史反革命,因担任“调度”受到歧视。就这些,现在年轻人有可能接受吗?八十年代的时候,钱守维这三大历史污点里面随便抖搂出一个复印件来,还不得上海市委书记接见,还不在上海滩吃香的喝辣的,还怕引不来金凤凰小凤凰野凤凰?

再看看马洪亮和韩小强舅甥俩的一段对话,大概都会觉得老马师傅“不懂不是你的错,出来丢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韩小强:(充满幻想地)后来,我就下定决心,要当个新中国的海员,驾驶着我们自己造的远洋巨轮,乘风破浪,飘洋过海,周游世界……
马洪亮:(诧异地)什么?周游世界?
韩小强:为国争光嘛!(看看手上的搭肩布,失望地)唉!没想到当了个装卸工。
(心烦地踢开脚下的一颗石子)
马洪亮:你不想当装卸工?
韩小强:我是说,我的崇高理想没有实现。
……
韩小强:(忙解释)舅舅!
(唱)【摇板】
十二年读的书实在难抛!
吃这杠棒饭总是不好。
马洪亮:(震怒)杠棒饭?(抓住韩小强的手臂)
(唱)【散板】
你、你、你……你忘了本,(走向杠棒)
[方海珍上。
马洪亮:(抄起杠棒)
(接唱)
我决不轻饶!(欲打韩小强。方海珍拦住)
方海珍:老马师傅,资产阶级思想用杠棒是打不掉的。(接过杠棒)
马洪亮:海珍哪!(十分伤心地)他连咱们的传家宝都不要啦!
……


不要说年轻人,就连我们这一代工人,凡是没下岗的现在大多数都成了大小“调度”,实现了由韩小强到钱守维的飞跃。现在城市人,已经没有谁再去扛麻包了,真正干活的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从国家来看,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就是使大量城市工人变成了调度,给农村陈焕生们创造了大量的进城“吃杠棒饭”的机会。现在高校扩招,尽管“违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受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将来自己的后代有可能不再经过韩小强阶段,而直接进入调度室,甚至拿到“美国大班的奖状、日本老板的聘书、国民党的委任状”。

还有戏中重点批判的阶级敌人钱守维对落后分子韩小强说的反动言论:“八小时以外是我的自由”,更是中国近30年来民主建设重要成果。“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总理遗嘱里目前真正实现的还就是这一条。套用一句最高指示就是:没有钱韩便没有民主。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民主。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民主。”。

小青年唱样板戏的我也接触过一些,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完全是另类解读。我们学校有位政工干部,还兼着马列教研室的副教授,是铁杆的毛左派。他左到了不屑与新左派为伍的程度,一提起何新之流的就撇嘴,认为是革命队伍的叛徒。即使左派领袖甘阳的三个包子理论,他也不能接受。他认为三个包子都是毛老人家蒸的,改革开放不过是卖包子,而且还砸锅撤灶。对毛的评价不要说三七开,连九一开也通不过。他认为毛老人家的失误只有一条,就是心太软,没有斩净杀绝,留下一堆祸害。甚至有一次在公开场合就叫喊,说一听到现在社会上的反毛言论,就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就想操他娘!所以平时我们当着他的面说话都要特别小心,防止他突然有了性冲动。在现实生活中,毛粉丝遇到过不少,但除此公外我还没有遇到痴迷到这种程度的原教旨主义者。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文艺社团,唱流行歌曲,玩摇滚折腾了20多年,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有一次是纪念红军长征60年,他们决定搞几段样板戏,算是“三爷六十大寿,有人献虎。”(我记得《智取威虎山》中这句台词过去有,拍样板戏电影时把它删去了)。排练时学生们把这位毛左请了去,政治上把关,艺术上指导。这个人音乐基础不错,每到年终联欢就唱两嗓子,不是样板戏就是语录歌。样板戏他唱得非常好,字正腔圆而且声情并茂,真有点要砸烂现社会的气势。客观说,在我听到的业余表演里,水平还没有超过他的。

他一开始他很兴奋,以为凭着样板戏的熟悉曲调,又找到了自己的同志和战友,革命的红灯,又可以代代相传。头一两次接触对这些孩子们颇有好感,夸他们歌声唱得好,夸他们思想数第一。没想到去了几次就不去了,觉得跟那帮“很黄、很暴力”的狗男女们根本没法沟通。那帮孩子唱样板戏主要是觉得样板戏新鲜、酷、另类、好玩,根本没有他所预期的那种感情。就跟现代人在高级饭店吃粗粮野菜与忆苦思甜丝毫没关系一样。这群孩子们觉得《沙家浜》的“智斗”比玩周星驰的无厘头还过瘾,最后演出的时候在台上眉来眼去,搞成了一个三陪与两个嫖客之间的周旋;《智取威虎山》里那段“打虎上山”则是电吉他爵士鼓一起上,摇头晃脑的,完全是摇滚的玩法,差一点没在台上捶胸顿足。

我遇到的毛左都很虔诚,个个心红似火,志坚如钢。我有时很佩服他们的执著,残酷的现实又让人觉得他们很值得同情。有个风吹草动,他们都要认真解读一番,看看新一轮的毛泽东热是不是又要来临。泰森二头肌上的毛像曾经很让他们兴奋,希望泰森再创造一个英雄形象出来。谁料想泰森自打纹身后几乎没赢过,总是挨揍。而且强奸丑闻不断不说,后来还爆出泰森要拍A片的消息,真不知道女优亲吻老人家的镜头会让他们伤心成什么样子。最近,民主党竞选人奥巴马又让他们着实兴奋了一番。原因是CCTV报道的画面上显示奥巴马的办公室里挂着格瓦拉的画像,而格瓦拉又是毛的崇拜者,由此推论出奥巴马一定是毛粉丝。所以,奥巴马如果胜出等于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拜托在美国的侨胞们,看在党国的面上,投这个傻小子一票。

国内摇滚歌手崇拜毛的也不少,不仅国内,据说英国的甲壳虫(台湾叫披头四)乐队就是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积极分子,英译本的红宝书随身带着。国内相当一部分摇滚歌手们最爱读的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得最好,用得最活。在他们那儿,成了“哪里有不满,哪里就有发泄”。他们的所谓压迫,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的紧张、空虚、孤独、苦闷、压抑、焦虑;他们的反抗,并不是“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而是男的留长发,女的剃秃瓢,在舞台上嘶喊、跺脚,捶胸、嚎啕,台下的跟着一起疯狂,撕衣服砸板凳。在他们看来,“毛泽东思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发泄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克制有理,忍耐有理,发泄无理。自从甲壳虫和嬉皮士们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吸毒,就滥交,就玩歇斯底里”(改编自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在延安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自从王朔以后,样板戏里的政治指导员方海珍之类的现代英雄都成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多少年来,落后分子韩小强们第一次站在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大声对方海珍们说,你再他妈的装孙女(子),我就抽你小丫挺的。就连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也要告诉人们,雷锋不仅会写这样的日记:“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也不仅仅会“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自己省下的存款寄给公社,支援受灾的农民弟兄”,平时这个年轻列兵除了学毛著做好事记笔记以外,还攒钱消费赶时髦。抚顺雷锋纪念馆里已经放上了刚刚发掘出来的雷锋遗物:生前喜爱的皮夹克、瑞士英纳格手表(enicar)、毛料裤和皮鞋,必须让青年人知道雷锋当年也扮酷,唯有这样才能拉近英雄和当代青年的距离,不如此思想教育就没法搞。

说实话,我看了那些东西都眼馋,光是闪闪发光的英纳格手表就差点没把口水逗出来。坛子里的小帮菜们可能不知道,那时,俺们北方人习惯把英纳格牌手表叫做“英格”表(谁知道南方人怎么叫?),英格表有两种,一种是男式的,块头大,称为大英格;另一种是中型表或女式的坤表,因为个头小巧玲珑,所以被称为小英格。你要问年龄大一些的人,他们没准还不知道英纳格,只认大英格、小英格。英纳格表当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近乎神圣,由于英纳格表质量优良,价格适中,所以后来被喻为“百姓的劳力士”。但当时一般的百姓恐怕还是买不起,起码对我这样的家庭是这样。那时,买手表差不多是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结婚时女方开出的条件一般是三转一响,分别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我记得七十年代我们家要买一块手表,先是攒钱,钱攒够后还要找手表票,最后全家讨论,买了一块天津产的东风表。也不知道22岁的雷锋同志多次向灾区捐款后咋还能剩这么多钱,而且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买的,莫非真的大饥荒从来没发生过?

现在文艺舞台上,满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说,即使是主旋律题材,英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就拿近来最火爆、最招人喜欢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来说,里面的主要人物大地主、大资本家朱开山,完全就是勤劳发家、诚信致富的楷模,待长工比自己儿子都亲,一碰上农忙就叫老婆儿媳妇炖肉烫酒,典型的大善人。里面还有个土匪座山雕、许大马棒式的人物叫震三江,从窑子里赎出个叫“鲜儿”的青楼女子后,就跟雷刚遇到柯湘一样,“多亏了,窑子里赎来了小相好,自卫军,归正道,大路通天步步高。”,专打土豪分浮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信各位可以打电话回去问问,看我说的是否有半点夸张。还有备受好评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面的英雄是典型的矮小偏,傻乎乎不说,其父还因为非法集资是专政机关的关管杀对象。更过分的是去年我太太看的一个电视连续剧《女人一辈子》,里边的剥削阶级都是好人,唯一的坏人竟是女共党干部大兰子。不要说四人帮那儿通不过,就是文革前的中宣部阎王殿也没这万分之一的胆量。可老百姓喜欢看的,还就是这些,谁当宣传部长,也得向这个现实低头。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

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原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