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时光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正文

[南方周末]年末专题:2007的十个为什么

(2008-01-04 09:14:46) 下一个
[南方周末]年末专题:2007的十个为什么

年末专题:2007的十个为什么

2007-12-27,来自 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

物价为什么越来越高?理财为什么越来越重要?牛市为什么难赚钱?政府钱袋为什么越来越鼓?工薪阶层手头为什么越来越紧?看病难看病贵为什么还在被抱怨?找工作为什么越来越难?油荒为什么年年闹?房价为什么节节高?创业者为什么越来越多?


  1、物价为什么越来越高?

  □本报记者 马克 发自广州

  人为扭曲商品价格,和人为扭曲货币价格一样,只能是费力不讨好,自己狼狈不堪,整体经济也深受其害

  上周回北京公干兼探亲,在家的第一顿晚饭吃下来,我也顺道听爸妈做了场物价形势报告会,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蔬菜水果肉禽蛋,凡是吃的东西,无一不涨。

  我爸粗算了笔账,比起去年,每月在吃上要多花两三百块。

  正是这多出来的两三百,成了推高CPI的罪魁祸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9%,创了10年来的纪录。其中,单食品一项就让CPI涨了6.2%,换句话说,CPI的九成涨幅由食品贡献。

  以食品的第一大类粮食为例,我们来看看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是如何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相互作用,将价格推向高处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达21.2亿吨,增长5.3%,创历史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由于石油价格高涨,生物能源变得有利可图,粮食除了传统的食品饲料用途,还成了工业原料,需求陡然增加,产量只是略长,粮价自然上扬。

  石油不仅是能源,还是化工原料,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和粮食不同,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 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

  人民币低估的另一个代价是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因为庞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所带来的外汇都必须兑换成人民币,其中相当部分又逃过了人民银行的回收,这些凭空增加的“外汇人民币”极大助长了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泡沫。

  经济是一个循环作用的有机体,城市房地产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村的地价,除了耕地承包费用上涨外,对城郊农民而言,种粮食还是“种房子”,更是一个现实的诱惑。

  对农民而言,改变土地用途毕竟是件既费力又冒风险的事情,但改变自己的“用途”--留村种地还是进城打工--就容易多了。当一亩地忙活一年不如打工一天挣得钱多时,农村由“三八六零”部队留守也就顺理成章。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又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发改委的调查显示,今年农村雇工价格比去年高了将近20%。

  以上种种,最后都要反映到城市农贸市场的零售价上,应该说,6.6%的粮价涨幅,已经是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之后的结果了。粮食是生产肉禽蛋奶和食用油的原料,上游的所有价格波动,都会向下游传导,并且常常会被放大。

  食品中,涨幅最大的是猪肉,暴涨了56%,三倍于食品的平均涨幅。个中原因,除了上文所述,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就是猪瘟的大规模蔓延,有的养猪大省甚至出现了成片的无猪村。

  食品是一种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人可三月无色,却不可一日无食。正因为事关民生,每当食品价格大幅波动,政府总要出台一连串的限价令禁涨令,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让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种粮养猪有利可图了,就自然会有人去种粮养猪。政府可以启动财政手段,为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但不可以扭曲商品价格,以至干扰市场信号。人为扭曲商品价格,和人为扭曲货币价格一样,只能是费力不讨好,自己狼狈不堪,整体经济也深受其害。

  如果刨掉食品,CPI就只剩下1%左右。这一点让中央政府的多数财经官员都比较乐观,标准的官方用语则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意思就是,CPI虽然已经比较高了,但还不是明显的通货膨胀。

  学术界对此的争议就比较大,最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观点是: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形成,全面通胀的迹象已经出现。

  另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是,股市楼市的泡沫将如何影响CPI,用学术语言讲,就是消费价格与资产价格是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比如,在广州,我所在的办公楼与宿舍楼只隔着一条广州大道,但两座楼下的牛肉拉面价格就差了20%,因为大道两边的房价相差三到四成。这些零散的现象汇聚起来意味着什么?很遗憾,从央行行长到大学教授,没人讲得清这个问题。 


  2、理财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本报记者 舒眉 发自北京  
  
  中国社会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变:以往人们习惯了通过诚实劳动、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慢慢地积累财富,现在人们发现擅于“理财”,也是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实现财富增长的重要方式

  有句话今年特别流行:“跑不过刘翔,但要跑过CPI(消费物价指数)。”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还是挺有道理。在一个通胀——哪怕只是“结构性通胀”——的年代,要使自己手中的钱,不像热天的冰棍那样融掉了,最起码要跑赢CPI。假设今年1月,你把口袋里的钱存了定期一年的“整存整取”,那时一年期的“整存整取”利率还只有2.25%,扣掉20%的利息税,只有1.8%的账面投资回报,一年下来肯定跑不过CPI指标了,收益只能是负值。

  对于这点,一个不做股票(只是把钱存在银行或干脆藏在家里的人)或者做股票没多少收获的人,感受会更强烈一点;而一个从去年开始就介入股市、并分享了牛市成果的人,感受则可能会轻一点,甚至没有感受。

  换句话说,中国社会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变:以往,人们习惯了通过诚实劳动、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慢慢地积累财富;现在不少人却突然发现,原来除了劳动力这个要素外,其他要素——比如资本——对财富的增长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借助资本的“魔方”,财富的积累速度要超过单纯依靠劳动的收入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这一项较上年大幅增加了26.5%,远远超过当年居民总收入10.4%的增幅。

  当然“资本魔方”要能转起来,其前提条件是有“资本”。过去人们总认为“钱生钱”离自己很远——那只是富人的专利,但现在普通老百姓口袋里也有了“余钱”。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居民储蓄中最主要的部分)将达到历史性的18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当于1980年400亿元的 450倍。这在过去很难想象。这也是为什么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理财为什么越来越重要,还在于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育都已经上了个新台阶,为居民的“余钱”寻找各种保值和增值的渠道提供了可能。人们原来只能选择把余钱存入银行或投资于国债等少数投资品种,但如今居民可以广泛投资于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等多个领域。居民不仅可以投资国内市场还可以投资境外市场,不仅可以投资于金融市场还可以投资于房地产市场。

  相信今年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触:那些较早把手中的钱投资于股市和房市的人,其财富都实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我有一个做贸易的朋友,其代理的产品出口销售额高达数亿元。他之前从来不炒股,也不谈资本市场。今年这个朋友和我谈起股票头头是道,他说:我一年挣个10%的利润已经很高了,但买中一只股票几天时间就能让我的投资翻倍。他说这话时,正是中国股市一路往上冲的时候,他未必料到现如今很多股票价格已被“拦腰截断”。即便如此,这个朋友的话还是给人启迪:借力资本市场让财富快速增值,理“活财”甚至比挣“死钱”更重要。

  虽然参与“理财”的未必是赢家——典型的是,今年虽然是大牛市,但不少投资者还亏了本,但不参与的一定是输家。这就是那句老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牛市为什么难赚钱?  
  
  □本报记者 王小乔 发自北京  
  
  赚钱得凭技术,讲策略,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另外,你还得对咱们的股票市场还只是个学步孩子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牛市难赚钱,难就难在这里  
  
  我们赚过钱吗?

  赚过。

  多久?

  好像有那么几个月。

  那后来呢?

  后来就是把赚到的钱一点点赔掉。
  
  上个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联合新浪网做了个调查,结果暗合了一句股谚“七亏二平一赚”。

  开始的时候,人人都是股神,从2000到3700点,指数一路上涨,个股全面开花,股民一买就发。

  后来,有些事就发生了变化。自从“5·30”半夜里政府决定多收一点印花税,指数打了个趔趄、仍然照常狂奔后,股民群体似乎就发生了分化:有的人爬起来拍拍屁股继续去追时开始慢了半拍,有的人干脆就一蹶不振了。

  冲到10月16日的6000点,指数也累了,跌跌撞撞回到5000点,这时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捏了一两根鸡肋,开始做股东,想赚钱是越来越难了。

  是牛市不在了么?可回调了一个多月后,机构们又一个个理直气壮地出来说继续看好2008。

  其实,整个股市就好比一只股票,先是主力资金不断进入,迅速拉升股价;跟着是散户资金蜂拥而入,接住一部分主力资金,股价趋于平稳;然后买方卖方开始博弈,股价进入震荡波段;最后,资金逐渐获利退出,股价下跌。

  “5·30”之前的股市,靠着良好的基本面和前仆后继、听风就是雨的新股民,众股同台竞技,往往还越是ST涨得越多。听消息也好,自己分析也好,你总体上肯定是赚的。

  无奈,监管层出手了,机构也开始着急了,上个季度还是某只ST股的第一流通股东,下个季度就跑到某中字头股的年报里去了。板块和个股只能轮番登台——银行、地产、钢铁、金属……这时候,要是你有中1亿大奖的福彩彩民的运气,还能跟上每一轮的步伐,否则,恐怕是眼瞅着别人的板块猛涨,憋了几天,忍不住去追,结果那个板块马上下跌,风水又轮到你刚卖的板块上。高抛低吸,知易行难,多数股民的实践下来,变成了追涨杀跌。

  流动性过剩的当下,钱哪儿去了?打新股。

  中国神华、中石油、中石化……三万多亿的资金,从二级市场提出来,在一级市场冻着了。可按照眼下的打新股制度,你得身家百万才有把握中上一签,不服气的想再去二级市场买入上了市的新股,一不留神又被套了。

  结果,连股指都开始回调,回调又再震荡了,再想靠消息、靠运气、频繁换手,怕是“赔了交易费又折股”,赚钱自然越来越难。

  换句话说,这一阶段的牛市,赚钱得凭技术,讲策略,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先降低期望值,不要总拿以前做比较;再继续学习交易技术;还得严格遵守止损点、减少交易频率之类的投资策略。

  不幸的是咱们的股票市场还只是个学步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庄家还不少、内幕消息也经常乱飞、监管和司法处置缺位,以至于技术也常常失灵,你得对这个也有些心理准备。

  其实,本来散户就比机构投资者劣势得多: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对等、用自己的钱心态不够好。美国股市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但中国尚在起步。

  怎么办,先清仓一段时间苦修内功、看清形势再杀回来么?

  苦恼的是,手上的钱怎么办?要炒港股,跟要看足本《色,戒》一样,是要带着人民币从罗湖过一下关的;要炒房子,是要踩得准宏观调控的步伐的;要买保险,是要分得清真假营销员的。没办法,咱们还是继续去踩准主力的舞步吧。  

4、政府钱袋为什么越来越鼓?
  
  □本报记者 邓瑾 发自北京  
  
  最近几年,中国超常的GDP增速所带来的好处,大头都被政府拿走了,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政府是真的越来越富了。就看两个数字即可,一是财政收入的增幅,二是财政收入的超收。

  先说增幅。今年我国财政收入预计将突破5万亿,同比增长接近30%,远远超过了今年GDP的增速。通常在经济结构和税收政策没有大变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应该与GDP增长大体同步,然而中国财政收入增幅远超GDP增速的状况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再说超收。今年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的要多出7000亿—8000亿元,这令去年创新高的超收额(近4000亿元)相形见绌。今年这笔多出来的钱已经多到连政府都不知道该怎么花。

  政府越来越富,在中国快速扩大的GDP这张大饼中,财政收入占比也越来越高,不过与此同时,工资的比重却越来越小。截至2005年,工资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下降了15年。

  政府有钱了,这直接体现在政府储蓄上。2000—2003年,我国新增国民储蓄中有近75%来自于政府部门,而居民储蓄率则显著下降。

  一句话,中国超常的GDP增速所带来的好处,大头都被政府拿走了。是什么样的体制导致政府与民争利?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居民收入相对停滞:居民劳动报酬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33%;同期,居民的财产收入自1996年以来在绝对额上出现了停滞。

  而政府储蓄率上升,最主要是税收收入不成比例地猛增。其次,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较低,收支相抵后还有不少剩余,这又为政府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政府越来越深地直接卷入投资和生产过程,因此收入提高很快。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超收部分的支出迄今为止没有受到监督和约束,基本上政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因此政府会越来越追求超收,比如年初做预算时刻意把目标降低等,好让自己的手头更宽裕,花钱比较不受制约。简单来说,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越来越向政府部门,而不是老百姓倾斜。

  政府和企业的“自有资金”增多,意味着政府和企业投资受金融政策的影响就越小。目前,有超过50%的投资资金来自于“自筹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明年起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收紧信贷来控制投资,恐怕也很难有明显效果。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对公平诉求的回应,而且还事关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和可持续,这个想法正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有学者还建议,公平收入分配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调整正在进行。十七大报告就为提高百姓收入指明了未来政策着力的方向: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这是增加百姓的“收”,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增加政府的“支”,即在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上的支出。

  不过,这显然还不够。财政收入中超过95%来自税收,正是税收的高增长成就了财政收入的高增长,因此“减税”也应该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通常在经济有了较好发展后,政府都会考虑以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让百姓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可是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无关痛痒的减税,甚至加税。而真正以“减税”为政策目标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的转型(缩小税基),迟迟没有全面启动。  

5、工薪阶层手头为什么越来越紧?  
  
  口本报记者 黄小伟 发自北京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造成财富向更富有的阶层流动,加上医疗、教育、居住的过度支出,最终导致处于社会中间层的工薪族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企业任部门经理,不久前向我抱怨说,现在他越来越怕失去工作。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有付不清的账单,支出越来越多,而收入却未见增加。

  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几年高速发展,2007年也不例外,GDP增速铁定超过11%,政府财政收入也有望超过5万亿元,而企业利润在最近十年中年均增长则达到惊人的38.7%(2007年的利润增幅为估算)。

  但是个人收入这块却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最近8年来,中国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平均涨幅为12.9%,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在中国青年报社的另一项调查中却有85.4%的人自称工资涨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称4年来工资“不涨反跌”。这项调查有来自29 个省区的1604人参与。

  为何中国社会的工薪阶层——它是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不能从快速的经济增长中享受到更多的好处?

  首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均衡的收入分配体制。

  从工资收入流向看,更多的财富流向了个别的收入群体。比如,目前,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显然,这些行业是工资增长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长”。

  即便在同一行业中,财富也更多流向了管理层。目前有些行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了30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垄断行业,普通职工也没有从这些“增长”中分得多少份额。

  再从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来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中,分配到个人的财富又明显不及前两者。目前,政府财政大约拿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5%,企业资本拿走了大约45%,个人拿走了剩下的大约20%。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另一方面,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支出又比以前多了很多,尤其在2007年物价上涨过猛的背景下。

  由于政府在公共基础服务——如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销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排除无教育支出户后占18.2%),远高于交通通讯支出(7.4%)和衣着支出 (6.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上升过快的问题。

  为了调节贫富差距,中国进行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但是这个制度设计却让中国的工薪阶层成为最大的贡献者。2007年上半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猛增28.5%,达到了1678亿元,成为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税收主要来自中产家庭。个中原因,在于现有的起征点为1600元的个税制度“是严密覆盖工薪阶层的”。由于收入代扣代缴,无论税法规定要纳多少税,工薪阶层基本上很难跑得掉。而另一面,由于手中握有无数企业,富豪们能将个人支出都计入企业成本,而不给自己开工资——由于没有工资作为税基,税也就无从征起。

  中产阶层或者说工薪阶层的日子难过并非中国独有。最近调查发现,在美国的个人破产案中,中产阶级竟高达92%。欧洲的中产经济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英国出现了“IPOD代”,即没有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过重的税负(Overtaxed)和高筑的债务 (Debt-ridden)。日本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提出了“M型社会”概念——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富者的财富快速攀升而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却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形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其主体是工薪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力量。而保护工薪阶层的利益,需要政府加大对垄断工资的规范力度,清理基于机会不均等下的潜规则收入,有效控制物价涨幅,对严重影响工资涨幅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公共投入,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