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敦煌艺术与敦煌之行》

(2004-03-21 21:25:56) 下一个
《南京师院》1983年 月 日第 版 记载 《敦煌艺术与敦煌之行》丁战 (杨老等八人写生活动记载) 刊照 《老教授正在制作〈供养人都督夫人图〉》
敦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艺术宝库,它保存着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年间的大量艺术作品。敦煌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中国的西大门。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原文化的传统。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有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和二千身的泥塑。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和艺术价值之高为世界所仅有。从这些艺术品中可以看到中国艺术是循着怎样的道路发展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是那样地丰富多彩,艺术渊源是那么深长;从内容看,透过宗教绘画的外象,各朝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社会风俗均有所表现。在内地,卷轴绘画到唐代已是稀世珍宝了,大型壁画和泥塑早已不复存在,唐代以前的艺术面貌固然有史书的记载和描述,但是终不能让人眼见。在祖国西北的荒漠大原中,敦煌莫高窟却完整地保存着这一切。 自从二十世纪初,当地道士王元录(加“竹”头)向国外出卖敦煌经卷以来,敦煌宝库随即闻名于世界,各帝国主义掠夺者垂涎欲滴,先后强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和艺术品。文人学者研究敦煌者越来越多,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各地艺术家更是纷沓而至,在这块艺术宝地中扩大自己的眼界,得到丰富的艺术借鉴。同时,可以看到西域外来艺术进入中国大地,有一个融汇消化的过程。这里集中地展示了一千年艺术史的发展变迁,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博览范本。 我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教师们长期以来就热切地希望前去敦煌考察、学习。今年暑假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愿望实现了。组织了以杨建侯老教授为首的老中青八人考察队前去研究、临摹;准备为系里增添一批教学资料和临本,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也能在观摩中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 面对这么丰富的艺术遗产,人人激动不已,忍耐着沙漠中干燥暑热的气候和饮食生活的不习惯,大家铺开大张纸,全力以赴地临摹记录着这些宝贵的资料。没有桌子,趴在地上刷颜色;没有高架,凳子上叠凳子爬高作画。七十四岁高龄的杨建侯教授亲自动手画了两张大画,王达弗副教授不顾腰肌劳损的疼痛,一丝不苟。中青年教师更是情绪高涨、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快速而高质量地工作着。范保文副教授以娴熟明快的色彩临摹了北魏时期的作品;黄柔昌等以持重、秀美的线条画了一张又一张;沈宏寅、徐培晨不畏艰辛,拿下了大幅的“宋国夫人出巡图”和“张议潮出行图”。大家团结奋战,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绘制了五、六十幅。我们这班人认真严肃的工作作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和全国各地美术院校来的同行中留下了好印象。 回校以后,准备稍加修整、装裱,将向全院师生和南京的同行汇报展出,届时欢迎全院师生参观指导。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