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杨建侯教授在作画》

(2004-03-21 20:57:19) 下一个
《扬子晚报》1992年04月24日第五版 特写 《画德人品真师表-访杨建侯教授》陈志龙 刊照 《杨建侯教授在作画》
杨建侯先生是一位画梅的高手,三月初的一天,坐在他客厅里一大幅天鹅绒梅花壁挂下,我静静地听这位83岁的老人讲过去的事情。 杨老有一方“家在江南荷叶村”的印章,句出苏子瞻诗“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荷叶村。”“荷叶村”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北门郊外,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幼年的杨建侯虽然天资聪慧,但世代木匠,家境贫寒,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此后去布厂、袜厂当学徒,随父亲学木工活,与同学借坟地,试种水密桃……无论在哪里,他都没有放弃过对绘画艺术的热爱。20岁那一年,中学大门都没有进过的杨建侯幸被徐悲鸿先生看中,成为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这这成了他艺术生涯中决定性的开端。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外师造化”和“目识心记”,西洋绘画的静观目察,悲鸿先生的言传身教加之自身深厚的素描功底,使杨建侯对中西画法的奥妙能驾轻就熟。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在旧社会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画家激情澎湃,创作了丈二的巨幅《群雁来归》。画面上,瑞雪红蓼,群雁振翅,飞向北国,表现了对新中国成立由衷喜悦和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中西合壁的写实造型,纯熟的工笔技法使之成为一幅杰出的作品被收入一流水准的八老(王个移、刘海粟、潘天寿、贺天健、陈之佛、卓启俊、王石岑、杨建侯)《中国画辑》一版再版。从此,穷木匠出身的杨建侯以其勤奋和才华而在中国现代画坛占有了显著的一席。1957年,他为庆祝建军30周年而创作的巨幅油画《解放南京》再次显示了这位时值盛年的画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深厚的学养,邮电部也把他作为八一建军节的纪念邮票发行。如今这幅画仍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作为一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的创作是多产的,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作品逾万幅,另有《人物画的基本作法》、《写意花鸟画法》等著作多本。他始终提倡“一专多能,精一兼薮”的教学主张,如今,他的学生 中有不少已成为活跃于画坛的著名中青年画家。他谦虚地说,“青出于兰”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胜于兰”则是主观努力。 杨老当年生活困顿时,悲鸿大师自己辞去公职,让他顶职就业。先师“爱生如子”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他提出教育不仅要言教、身教,更要心教。三年困难时期,他家无隔宿之粮,抱病著书所得的稿费用来资助农村的穷学生,一些退了学的学生又被他重新拉回来。先生一生无别的嗜好,只是烟瘾甚大,但在教室从不抽烟,领学生出去写生,兜里也从不带烟,说是怕影响学生的健康,点点滴滴都严于律己。难怪在杨老80寿辰时,天南海北的学生写来的忆念师生情谊的文章竟有数百篇。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悲鸿大师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座佑铭。杨老把自己数千幅作品无偿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一辈子勤俭淡泊,不慕荣利。一次英国有人要他去办展览,临行前,对方突然说要在展览结束后用高价买他一批素描作品,他自然没答应,画展告吹,他“乐得轻松”。 杨老对子女要求甚为严格,一次在丁山宾馆画巨幅梅花,孩子们去看他,不知不觉到了开饭时间,他要孩子一家人自己到餐厅买餐卷就餐。天气热,宾馆的房间里有空调,他却让老伴买了两把折扇,说是用空调太浪费电。巨梅画完后,要盖压角印,他和老伴就找来一块方砖,两个白发老人坐在台阶上慢慢磨…… 现在,年事已高的杨建侯,巨幅画作很少画了,但梅、兰、竹、菊“四君子”常活化于他的笔下。在艺术创作上他始终笃行自己的经验和准则,他说艺术的创新,求奇过火则成“怪”,求“势”过度必成“骇”,夸张过头则变“丑”,一味求真则成“做”,他注重传统艺术美学中的朴素和稳健,先生画竹有一句名言:“笔笔要有笔,笔笔要有墨,笔笔要有力,笔笔表感情,笔笔见精神!”这岂止是谈竹呢,不也正是这位德高艺重的老画家一生的精神境界和美学理想的写照吗?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