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回应龙应台 (by 周晓虹)
(2007-02-03 20:45:55)
下一个
龙应台,是大名鼎鼎的台湾女作家。我以前读过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上海男人》等随笔集,曾对这位笔锋犀利、敢爱敢恨的女作家很是敬佩。不过,我绝没想到,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我会与龙应台“过招”,并且“大胜”而归。
遇到龙应台这样的“对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哈佛是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的翘楚,谁到了哈佛都想登上那里的讲台,也算是人生的一次“顶峰体验”,龙应台当然也不例外。她来到哈佛访问恰好在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长之后不久。因为“从政”,又是一贯标榜特立独行的龙应台,自然就在台北、北京、上海以及海外华人圈里引起了一陈轰动,连大陆的报纸都以专版讨论过此事。有了这些背景,去年10月22日晚上,燕京学社的报告厅里自然坐满了人,除了北美华人以外,访客中有来自台湾的、香港的,最多的还是大陆的。这么多华人聚集一堂,在美国那是很少见的景象。
龙应台也许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她却是一个蹩脚的讲演家。大概为了不落俗套,她开篇以第三人称讲述自己自儿时开始的故事,无非是住在军眷大院里,自小就感受到了自我认同(也就是西方人说的identity)方面的迷茫。故事本身很单调,加上龙应台的那股矫情,没有引起听众多大的共鸣。
如果说听众对龙应台前半生故事的反应还只是掌声稀落而已的话,那么她关于自己政务的描绘和对两岸文化的理解引起的则是嘘声四起。龙应台的感觉太好了,一个小小的台北文化局长,恁是给她当得像是大国的文化部长一般,一口一个“我现在重任在身,脑子里装了二百个计划”,“我现在做的是前无古人之事”。有人逼问,你那二百个宏大计划能不能弄一两个说出来听听?可能是那些计划实在乏善可陈,再不就是根本没有那些计划(可不,见过龙应台的人都相信,一个完全情绪化的人哪有什么计划可言?),我们的龙大作家居然当着几百人近乎“撒泼”:我不必要告诉你们,这是政务秘密!
最令大陆学生、学者反感的是,龙应台声称台湾文化优于大陆文化,因为台湾文化是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是最有创造力的。我去过台湾(这可是和龙应台辩论的前提条件,因为她会当着大家的面质问你,你去过台湾吗?),对那里的经济繁荣印象颇深,但对那里的文化实在难以苟同,于是,我要求发言。我告诉龙应台:她视为前无古人之事,比如修建庙宇、抢救地方戏曲等振兴传统文化之事,在大陆天天有人在做着;我还告诉龙应台:我没有在台北街头到处可见的读日本连环画的成人中间,或是在台北近100个或靠穿三点式泳装或靠装疯卖傻吸引观众的电视频道里,看到比大陆优秀的文化;我更告诉龙应台:文化工作者从事文化的前提,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各个阶层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因此,从龙应台的表现来看,她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文化局长;最后,为了消消龙应台的气焰,我对她说:“也许在马英九先生到届的时候,不,也许就在现在,他已经意识到请你出来做文化局长是他最大的失策”。掌声,雷鸣般的掌声,映衬着龙应台那张没有生气的脸,我知道我们赢得了这场辩论。
晚上回家后,首先接到文秋芳教授打来的电话,她说,“太好了,龙应台也有失足的时候”;后来的10多个电话也大致是同样的意思。我在临睡前想,龙应台到底失去了什么?显然,她失去的不是一场辩论,而是先前在中国知识界受人尊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