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的姑娘

我是一个简单的女生,一个喜欢大海的女生. 如果我们是知己,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海边走走,看看,听听海的声音.
个人资料
正文

华夏优秀民歌系列52: 山西(或陕西)民歌-走西口

(2006-06-15 20:18:12) 下一个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走西口》这首古老的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在旧社会,晋、陕北部一带十年九不收,人们被迫到内蒙古后套一带谋生,春去秋回。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西口”或“走口外”。《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   穷人走西口   走西口是因为穷。“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当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就只能走出去,《走西口》便在村头、路边响起来。它的歌词其实是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别情郎时说的一些家常话。因为分别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所以叮嘱的就多一些,生怕有什么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到后来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种风俗。   再舍不得走,咬住牙也还得走,因为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再走回来。后来有人真的回来了,要么是因为老了,要么是回来接走老婆和娘亲,于是,更多的人加入了“走西口”的队伍。一首民歌竟扯出一段如此厚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包含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而今天他们的子孙还在继续着“走西口”。   走西口的交汇点 府谷   府谷县麻镇,是府谷最古老的镇子之一,也是陕北神府一带和山西西北部劳动人民走西口路线的交汇点。神府一带人民经黄甫川,晋西北人民从山西河曲县西口渡口过黄河进入陕西,路线在这里交汇。明长城从这里穿过,一个个孤独的烽火台陈列于麻镇周围,它们是否还记得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或孤身一人,或拖家带口,又有多少人回到了他们曾经的家乡?   麻镇刘家坪村,村里显得异常冷清,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萧命一家五口是2001年走的,听村里人说去了鄂尔多斯的东胜。家里的窗纸已经被风撕裂,一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静静地依在墙角,大门上还留着主人美好的愿望:“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四时春”。只是这片黄土地并非他梦中的福地。刘家坪村有一个小组,组长叫付二,今年48岁了,在村里还算年轻人。6年前刘家坪是这一带的富裕村,全村有800多人。从1998年起这里一直干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举家迁徙,现在村里剩下400多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村里有人过世,抬灵柩的8个壮年人都找不齐。这个比例在这一带是比较小的,再往山上走,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走得只剩下三四户也很平常。   过麻镇北行50里,是府谷县的古镇,这里紧邻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是走西口的人们要回头望的地方。大路旁有一座庙,镇上的人也说不清建了有多久了,穿过这座庙,走西口的人们就算真的离开家乡了。据府谷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凤琦介绍:府谷的农业是毫无保证的农业,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抗旱能力。而当地百姓之所以走西口,就是到长城以北去开荒,找个饭碗。神府一带的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稀少,像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从这里走过去的。   3亿元走出西口   这几年,又有一些人去了内蒙古,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是带着大笔资金去的。王凤琦将这个现象称作“二次走西口”。上世纪90年代初,府谷县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而府谷的现状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他们也和先辈一样选择了走西口。杨顺元是其中一个,2003年他投资二百多万元,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建起了一座硅铁厂,他说:“厂里招工我更喜欢聘用府谷人,这不是看老乡的情面,而是走出来的更懂得珍惜眼前的机会。”这片工业区共有40个厂子,有一半是府谷人办的。他说:“那两年,从府谷流出的资金至少在3亿以上。”现在,他和其他出来办企业的同乡一样,最重视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做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从准格尔旗的榆树湾南渡黄河,便是山西的河曲县,著名的西口古渡的所在地。古渡的功能已经被10里外的浮桥取代,如今西口古渡已经变成美丽的黄河广场。西口的古城墙看惯了从这里走出的男人们,一伙一伙相跟着,去外面寻找钱,寻找生活,头也不回,妻子扶着老娘抖在风沙里。可又有多少人再踏上这块故土,见见娘亲和娇妻?   背对西口古城门,望着冰凌游走的黄河,捕食的鸿雁时起时落,发出阵阵哀鸣。耳边响起那“走西口”的歌声,听过多少遍的民歌在这时有了新的诠释,哀婉缠绵变得高亢悲凉、荡气回肠,女人繁琐的叮嘱,此刻是如此地贴心。   东去的那个黄河呀,北飞的那个雁,   走西口的那个哥哥呀,梦见可了不见…… 走西口的人们  踏上这块淳朴的厚土,人们很快会被那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河曲民歌所感染。河曲又因这里的人们喜唱山曲而得名,真可谓“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  追溯河曲民歌得渊源,早在唐宋时就很流行乐。然而它得真正盛行却在明末清初,缘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那个不幸的历史年代。  古时,黄河在这一带无桥,晋、陕、蒙三地之间的贸易,全仰赖于黄河之运。河曲县城附近的长城隘口——水西门口外,便成为晋西北的水旱码头。所谓的走西口,就是指走出水西门口,然后登舟过河,外出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河曲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明末封建剥削残酷,苛捐杂税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黄河对岸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口外,他们一批一批,一拨一拨地走向口外。  送行的妹妹泪眼汪汪望着渐渐远去的哥哥,多情的哥哥一步一回头望着站在村口、山峁上的妹妹,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哥哥与妹妹心酸的泪水,流淌出一曲撼人心肺的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歌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拉住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洒洒地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日回家门。  然而,走西口的哥哥前途未卜,往往一走便杳无音讯。于是,这首《走西口》便更加凄楚哀婉:哥哥你走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盼白了头!  这哪里是歌,这哪里是曲?分明是千千万万个走西口的哥哥与千千万万个留在家乡的妹妹的心灵撞击,是他们生死离别的恋曲,咆哮的黄河来到这里也像受到感染,呜咽着悄悄流去。  走经西口,在朔北大漠颠沛流离的哥哥,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酸楚,他们大部分或抛尸荒漠,或沦落乞讨。  当然也不乏成功者,他们掸落“走西口”路上的一身尘土,带着黄土地原有的淳厚,堂堂正正地步入睨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山西开始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这条本以生存为初衷的走西口之路,又是一条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用汗水与泪水铺就的文明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更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音乐的曲调类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为起承转合式的结构。这首民歌,后来被“二人台”吸收发展成为有多种板式变化、情节复杂的歌舞小戏,并作为保留节目,经常上演。 歌词欣赏: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盼白了头。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http://image2.sina.com.cn/dongman/f/2003-09-02/3_55-4-248-235_2003090211642.swf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