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的姑娘

我是一个简单的女生,一个喜欢大海的女生. 如果我们是知己,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海边走走,看看,听听海的声音.
个人资料
正文

湖南人凭什么?(转贴) (图)

(2005-09-19 01:40:43) 下一个

作者:柳然 会员级别: 查看作者博客 给作者留言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湖南人心气特别高,喜欢冒尖出头:执政有毛泽东和胡耀邦,治国有刘少奇,打仗有彭德怀,抓经济有朱镕基,绘画有齐白石,编剧有田汉,作曲有谭盾,创作小说有丁玲、沈从文和韩少功,,唱民歌有李谷一和宋祖英,跳水有熊倪,体操有陆莉、刘璇和李小双,举重有占旭刚,打羽毛球有唐九红和龚智超……这些现、当代英雄的事迹可谓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倘若我们飞跑的好奇心不肯就此止步,还要往历史的纵深处再仔细瞧一瞧,肯定会更加吃惊,因为赫然在目的是这样一行文字 ——?   “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


以上的说法由来已久,其中容或有些水分,但它跟晚清盛传的那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样绝非故意夸张。晚清七十年间(1840——1911),湖南涌现出来的人才,论质论量,江、浙、粤三地必须集合全力方可抗衡。数百上千位卓然命世的雄杰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成为近代中国的“火车头”。他们同赴时艰,共纾国难,从未有过畏葸和退缩。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诚然,在大批湖湘雄杰中,无论是守旧的“后卫”(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维新的“中场”(魏源、郭嵩焘、谭嗣同),还是革命的“前锋”(黄兴、蔡锷、宋教仁)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顶尖高手。若将他们组成一支“全明星足球队”,由阿根廷的“疯子”教练贝尔萨统领,排出他最有心得的433阵型,真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还有一些说法也是耳熟能详的,比如:“湖南人流血不流泪,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又比如:“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浙江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些。”为赢得这些赞誉,湖南人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从整体上打量湖南人,我们有何观感?作为一个种群,一个长期在蛮荒地带拓展生存空间的内陆种群,由于气候潮湿、环境闭塞、资源匮乏和风俗蒙昧,湖南人并非得天独厚,从一开始他们就必须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从艰苦贫穷之中找到乐趣。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湖南人既然无法在天时、地利两方面与外省人抗衡,便在人和方面狠下功夫,他们抱成一团,结为一体,特重家乡观念,视老乡为兄弟姐妹。以前,湖南的帮会组织特别发达,哥老会、三合会之类的江湖堂口比比皆是,常年在外谋生的人多半要加入帮会,寻求保护,革命党人也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湖南人袍哥习气较重,颇有点“义”字当头,虽万死而不辞的意思。湘军能征善战,敢扎硬寨,打死仗,与此不无关系。
清代之前,僻处蛮荒地带的湖南并不以出产人才著称,数得出的重量级人物仅有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怀素和南宋大思想家周敦颐等寥寥数位。清代以来,湖南地面好像是春天的向阳山坡长蘑菇,人才出了一茬又一茬,政坛和军界的人才就不必一一枚举了,光是文艺、学术方面所出的人才就可以排成长队,王夫之、何绍基、王?运、王先谦、欧阳中鹄、叶德辉、易培基、易顺鼎、齐白石、欧阳予倩、贺绿汀、沈从文、田汉和丁玲,哪一位不是大师和大匠?哪一位不是在其领域内执大旗、扛大鼎的人物??   湖南人吃辣椒号称“天下第一”,其“辣”字诀的极端表现是:办大事快刀斩乱麻,作风极为凌厉;对敌方心狠手辣,不留丝毫余地。湖南人刀刚火辣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归纳起来,其特点至少有以下11个方面:?   1.质朴,务实而不务虚;?   2.倔犟,又谓“霸蛮”,头撞南墙而不回;?   3.傲岸,不拘细行琐德;?   4.吃苦耐劳,如同骡子负重行远;?   5.坚韧执著,屡败屡战,不胜不归,打脱牙齿和血吞;?   6.刚健,勇于任事,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   7.自信,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当仁不让;?   8.好学,虽武将亦能折节读书,求知欲旺盛;?   9.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锄强扶弱;?   10.特立独行,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坚强不磨的志节,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11.不怕死,不要命,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近现代文人汤增璧曾说:“湖南人士矜气节而喜功名。”这话大抵是不错的。另一位湘籍名家章士钊则说得更为透彻:“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喜欢干大事、能够成大局的湖南人确实知行合一,只要认定了某个主义、某条道路,就会持之不疑,行之不悔,“一意干将去”(左宗棠语)。湖南人“霸蛮”而又“灵动”,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山椒更辛辣,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此外,湖南人有很强的地方观念、种族观念和国家观念,连闾巷细民也关心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湖南人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特别足,这也许是接受了屈原的精神遗产的缘故吧。?   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翁同〖HTXL〗騄〖HT〗、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章炳麟这些“王牌”人物无不与湘地的俊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师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劲敌,或是仇雠。由当初“无湘不成军”到后来“无湘不成事”,从当初“蛮荒之地,人材鲜少”到后来“湖南人材半国中”,近现代百余年间,湖湘雄杰的奇能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晚清以迄民国,天漏日残,湖湘雄杰每每充当冒险建功的“补天者”和“追日者”,他们自然而然形成紧密坚固的人才链,屡次在节骨眼上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曾国藩一手缔造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统领湖湘子弟,保住了西部边陲的金瓯完整;谭嗣同头颅一掷,激起了革命回声;陈天华蹈海而死,使同盟会空前凝聚;黄兴指挥广州起义,使中华民国有了明显的胎息;宋教仁组织政党内阁,使民主宪政射出第一缕晨曦;蔡锷打响护国战争,彻底铲断了封建帝制的根系……可是,星移斗转,岁月嬗替,这些湖湘雄杰的盖世功勋却差不多已变成一笔茫无头绪的糊涂账,至于他们非凡的人格魅力则更是鲜为大众所知。对此,作为湘籍后生,我能做些什么?清账与钩沉这两项工作都旷费时日,剧耗精神,非一人之心〖JP2〗力所能承揽,我要做的只是像采珠者那样去打捞一颗颗久已沉落于岁月深处的雄心,我相信它们依然鲜活,并未丧失掉固有的光热。〖JP〗?从晚清到民国,政界、军界、文艺界的湘籍巨子普遍重视品德修养,胸襟开阔,器识弘远,为人行事光明磊落。比如两江总督陶澍就从不乱来,他在安徽巡抚(相当于省长)任上时,深感官场腐败,看出“子民”与“父母官”之间早已形成深刻的仇隙,那些威福自享的官吏“其于百姓则鱼肉也,百姓视之,亦虎狼也”(《陶文毅公年谱》),他欲以一人之力澄清安徽一省的吏治。但由于贪官污吏十分奸猾,彼此勾结,慎为掩护,不易彻查,体制上的漏洞决非一人之力所能堵住,陶澍治来治去,功效甚微,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撰写一副自警联高挂于府堂之北:“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他决意做宦海清流,这是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处的自洁精神在起缓释作用。又比如“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他一生勤政好学,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无人能出其右。他终生以“血诚”二字待人处事,训弟教子,且主张持家勤俭,亲为家中妇女制订功课单,以使她们免于骄惰。又比如湘军大帅左宗棠,他自比为黄牛,乐于负重行远。年近古稀,他仍然统领湖湘子弟远赴天山之北,平定叛乱,收复疆土。他不顾高龄,坚持住在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后来,他的大儿子左孝威去塞北省亲,随父亲入住军帐,受寒致疾,回家后一病不起。又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危急关头,他义薄云天,誓为变法而流血,却敦促梁启超赶紧逃出魔爪。他那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话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由衷说出的。又比如民国元勋黄兴,他不争名位,延陵高揖,曾对胡汉民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这无疑需要极大的雅量。又比如民国大将蔡锷,他不仅主张“军人不党主义”(即军人严守中立,不加入任何政党),还特别关心民瘼,他任云南都督时,云、贵两省的商贾感戴其恩德,大家合计着要为他铸造一尊高大威武的铜像。蔡锷敬领大家的好意,却用这笔款子赈恤两省的饥民。事后,他对大家说:“君等铸我像,享受荣名,在百年千年之后,若辈哀鸿,食此涓滴之赐,当可活命无算。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这才是可以垂范千古的伟人之仁。正由于这些湘籍的雄奇之士品德高尚,湘人才能在近代史上唱主角,执牛耳,充当火车头。?   “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伟人的历史。”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这一毫不含糊的观点长期不为某些历史学家所认同,但证诸古今,如合符节,很少有什么例外。“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伟人是一面极为清晰的镜子,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到一个时代的理性与疯狂、进步与反动。?   中国渴望与世界接轨,渴望富强发达,成为东方的醒狮和巨龙,由来久矣。然而,怎样才能猛醒和腾飞?从何处方可获致那句“芝麻开门”的秘咒?百余年来,湖湘雄杰一直为这个想法所魔魇,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宋教仁等人无不念兹在兹,思之良苦。自晚清洋务运动以迄于今,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一波三折,历史提供了太多太多血泪相和的教训,这是后人不应该轻易忘却的前车之鉴。?   知人而论世,论世而知人,谈何容易!本书共收入二十三位湖湘雄杰,他们既是本书的骨架,也是本书的血肉和筋脉。我要特别声明,在本书中,地域概念其实无关紧要。尽管那些高蹈远翥的一代天骄与湖南这方水土息息相关,但他们并不受三湘四水的局囿,在中国大擂台上,他们都是重量级的角色。?   胡适先生曾戏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捅破了薄薄的糊窗纸,可是这位文化大师仅仅留意于历史的幻影和假象,难免避实就虚。历史的某些真相固然长期遭到遮蔽,但它们不可能永久遭到遮蔽,必定会有重见天光的那一天。世间总有一些怀疑者不满于现成的结论,他们将轻装远行,用新观念的镐头掘开历史的荒冢,找到可供破案的“人骨拼图”,做出正确的“尸检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三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中为革命断颈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以极大的肺活量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我在本书中所抓的全是典型,这些超级“钻石”的光芒十分耀眼,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
曾经有人说,湘妹子不漂亮,个子比不上北方,打扮不如上海,斯文不如江浙。中国的美女群落应该是在上海、重庆、江浙、青岛、大连、哈尔滨。

但是,湘妹子自己还是很自信的,即使在全国排不上第一,前几名还是有戏的。皮肤是没有说的,三湘四水把湘妹子的皮肤养得白嫩白嫩。个子不高也是小巧玲珑,更有风味。湘妹子也越来越会打扮,一位去过长沙的外地人说,天哪,长沙女孩子穿得真时髦,大胆,而且还不俗气。加上南方的水土,个个身段苗条,魔鬼身材。她们还会很自豪地说:谁说我们湘妹子不漂亮,宋祖英不漂亮?瞿颖不漂亮?你们有没有欣赏能力?

妹子还会非常不当回事地说,漂亮算什么,我们是全国有名的多情。漂亮又当不了饭吃,多情才能网络天下好男人。

在找对象方面,湘妹子不会讲究含蓄,爱就爱,死去活来也要爱,不爱就是不爱,她们也毫不隐瞒心中的想法,看中了你的钱,还是看中了你的房子,或者光是你这个人的幽默吸引了她,或者甚至是你的穷对她有吸引力。她们的要求不像北京、上海的姑娘们那样,是时代的“阴晴表”、“温度计”。北京和上海姑娘常把情爱的目光盯视在“当代英雄”的身上。“文革”期间,“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时候,解放军是她们的第一选择;“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响彻云霄,国营大厂的技术工人便成了时髦的选择。“文革”过后,倩女们把目光转向了知识分子;“出国热”,使她们青睐有海外关系的男人;商海大潮,使外企职员和形形色色的老板炙手可热。而且绝对喜欢情调,依然需要情爱的气氛。

而湘妹子特别的敢爱敢恨,似乎不是特别的功利,她们要是看上一个男人,绝对是非理性成分特别多,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湘妹子也不会理会找对象一定要有房有车,她们说:“只要感觉到了,穷得一条裤子也要跟他走。”

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使整个中国都知道了湘妹子天生不怕辣。对湖南女孩不外乎两种称呼:一谓湘妹子;二谓辣妹子。湖南的青山绿水终日伴随着湘女的成长,灵秀之气是必然种植于生命之中的。她们大多有红椒一般的火辣性格,苗条俊美,加上聪慧,勤快大方,加上多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人对湘女做了一个很精到的评价:“开胃,但是不好消化。”
开胃是指湘妹子长得很漂亮,湘女的出名,多半借助了那首《桃花江美人窝》的歌曲,桃花江当然是泛指,指的是整个湖南。到过湖南的人,都会觉得湘女漂亮。湘女的漂亮主要是水色子(肤色)特别好,她们的皮肤白皙嫩滑,泛着红晕,富于变化,把多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湖南的女孩子和北方很多地方的女孩子一比,马上就能分出高下,并不一定是她们的身段或者脸蛋有多好,而是她们那美仑美奂的肤色一下子就把身上的其他瑕疵给掩盖了,把整个人都带活了。

开胃还指的就是湘女多情,这个情字是把柔情,热情,痴情都包含在一起的情。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和散文里,湘西女子的痴情和湘北女子的柔情总是令人感动不已。长沙妹子尤其以热情为特色。那则湘夫人的传说把湘女对感情的忠贞强化到一种极致。

漂亮又多情,这样的女人谁能不向往呢?!

但是湘妹子不好消化,这是很多男人的共识,大概是说湖南女孩对男人的要求很高,一般的男人,湘妹子几乎是看不上的,即使和湘妹子好上的好男人,也要有股子能折腾的劲儿,否则会被她们那麻辣辣的情感,和她们那亦真亦假的痴人说梦似的语言,还有疾风骤雨似的情感弄得欲哭无泪。

湖南妹子中最典型的一支应该算是长沙妹子,都说长沙妹子很厉害。主要是她们在男人面前不会吴侬细语,一开口就是那口听起来有点野性的长沙话。一位和长沙女孩谈恋爱的男孩子说,有时候,在她面前,像个小孩似的被摆弄来摆弄去的,像个妈对孩子一样说话没有商量的余地。说话也不拐弯,就那么直来直去的。和她约会吧,你还没说完,她就跟你来一句:“你去(念ke)不啰?”听起来大有一“去不去,不去拉倒”的干脆劲儿。

谈恋爱的时候,一天到晚问我:“你爱我不啰?”“你怎么总是什么也不说啰?”把男孩子弄得实在很被动。

但是湘女还是湘女,她们对人的情总是在行动上让你出奇不意地感动,她们有很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只要有幸娶上湘女的男人,不仅是优秀的男人,而且肯定是最省心、最享福的人。湘妹子特别的怕老公吃亏,干什么事情,宁愿自己吃苦,也要让自己的老公歇着。她们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无比幸福,对老公无比崇拜的样子,让她的男人感激不已,觉得挺给男人面子。湘妹子不会嫌弃自己的老公没有混好什么的,她们总是鼓励男人好好干,沉住气,等待时机,不要灰心。湘妹子会照顾自己,更会照顾别人,尤其是家人。她们不要求奢华的生活,不要求结婚要钻戒、金项链,只要男人实实在在地对她们就很心满意足了。多情的他们另一面是朴实得只剩下一种颜色——纯白。

不好消化,也许有对湘妹子的误解的成分,因为她们有时候也要伪装一下自己,藏起温柔的一面,免得被不识好歹的男人碰上。

不好消化,也许是男人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信,因为湘妹子很直,她们对男人的要求太高,既要有本事,人又要好,说白了就是德才兼备。

但是湘妹子是真的不好消化,因为她们的感情总是那么炙烈,让男人觉得有压力,生怕一不留神,会愧对了这份真情。


说起湖南人,外地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辣椒。也难怪,一下火车,走出长沙火车站,一眼看到车站顶部的火炬雕塑,不就是一只红艳艳、火辣辣,光灿灿的“朝天椒”吗?再随便走入一家湘菜馆,点几个家常菜,一色摆出来,鸡鸭鱼肉素,里头全放了辣椒。麻着胆子尝一筷子,又麻又辣又烫,过瘾,太过瘾了。曾有人把同样“嗜辣如命”的四川人、贵州人与湖南人比较了一下,编成一句顺口溜叫“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三者均为“嗜辣”高手,巧妙各自不同,湖南人堪称“辣中老大”。


可能与吃辣椒有关,湖南人多数有一股子火辣辣的脾气。曾有一则著名的笑话,说不同地域的人打架的区别。黑龙江人先吵后打,吵得火起,或恼羞成怒,才大打出手;山东人则是先打后吵,三句话不合,便动起手来。最后再说是非曲直;西藏人是只打不吵,上来就是拳头相向,一人倒下后,胜者扬长而去;四川人是只吵不打,吵得脸红脖粗,青筋暴起,拳头却始终扬不起来;只有湖南人是边打边吵,文攻武略,口角拳头一起来,整个一个文武全才。


这当然是说笑之辞,但也较幽默生动地反映了湖南人的“辣椒性格”。何谓“辣椒性格”,就是像辣椒一样既辣且狠,既辛且烈,有股子火辣辣的烧灼感的性格。湖南人“吃得辣,霸得蛮”全国闻名。有句顺口溜是形容闯天下的湖南人的,说“好大一个深圳城,遍地都是湖南人;好大一个海南岛,到处都有湘人跑。”湘籍亿万巨富吴志剑就是在深圳靠捡易拉罐开始起家的。现在深圳党政军警商等等各部门都有湖南人在把关;海南从省长,到文化厅、工业厅、文联、作协的一把手,通通都是湖南人,有道是“海南岛的天是湖南人的天”,此言不虚。


火辣辣的辣椒养育了火辣辣的湖南人;火辣辣的湖南人最霸蛮,最仗义,最拼命,最多情,最成功,注定要在中华大地上“火”一把。


中国渴望与世界接轨,渴望富强发达,成为东方的醒狮和巨龙,由来久矣。然而,怎样才能猛醒和腾飞?从何处方可获致那句“芝麻开门”的秘咒?百余年来,湖湘雄杰一直为这个想法所魔魇,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宋教仁等人无不念兹在兹,思之良苦。自晚清洋务运动以迄于今,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一波三折,历史提供了太多太多血泪相和的教训,这是后人不应该轻易忘却的前车之鉴。


知人而论世,论世而知人,谈何容易!本书共收入二十三位湖湘雄杰,他们既是本书的骨架,也是本书的血肉和筋脉。我要特别声明,在本书中,地域概念其实无关紧要。尽管那些高蹈远翥的一代天骄与湖南这方水土息息相关,但他们并不受三湘四水的局囿,在中国大擂台上,他们都是重量级的角色。


胡适先生曾戏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捅破了薄薄的糊窗纸,可是这位文化大师仅仅留意于历史的幻影和假象,难免避实就虚。历史的某些真相固然长期遭到遮蔽,但它们不可能永久遭到遮蔽,必定会有重见天光的那一天。世间总有一些怀疑者不满于现成的结论,他们将轻装远行,用新观念的镐头掘开历史的荒冢,找到可供破案的“人骨拼图”,做出正确的“尸检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三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中为革命断颈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以极大的肺活量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我在本书中所抓的全是典型,这些超级“钻石”的光芒十分耀眼,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

我在想,在湖南人作为一个名片出现在世人面前,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文地理亮点在中国大地上叫响的时候,如何来看待这种提法的科学性,如何来看待这种理论对湖湘学子和整个湖南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提法的科学性与否我不做论证,但只做一些个人的说明,就是湖南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确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做了一些事,获得认可和口碑。湖南人凭什么之类的说法,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在里面”。


正面效应明显:


一,树立了湖南的正面形象,一个省份及其居民的形象是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湖南人这一形象也是。对外宣传和引资招商,人力引进和输出都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完善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性格,因为确实存在各地人文和地理上的差距,从民族性的平均性来说,是稳定的,但从完善民族性格的角度,需要借鉴各地人文地理及性格的优点,比如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开放意识,西北的粗诳和豪爽性格,湖南人的家国和忧患意识,湖北人的精明……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来研究,当然全国人口和资源的流动,是最有力的完善,但是是不是科学的,需要专家的指导。就湖南人来说,家国意识,经世致用观念,敢为天下先等等,应该更多的充实到民族的性格中去。


三,良好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先前的湖南人做出的事功,历史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给后辈的小湖南们,那就是我们前辈行,我们一定行,小湖南们应该会沿着老湖南的脚步走下去,而且还会走的更好。所有人都认为你会怎样,你就会怎样,至少会把别人的期望当成一种努力的方向,全国人民都期望湖南出军国人才,湖南的军国人才一直源源不断,为国家流血,湖南人就比别的地区的人冲动。而且颇具群体性。湖南的科教文卫则不突出,应该向江苏学习,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深入到所有民众心中,关于教育的种种关键性作用在某些人的眼中还没有升值,我们不扩大湖南知识分子群体,不提高湖南人整体的文化水准,我们湖南称霸中国的土壤就 不够厚,基础就不够扎实,就无从谈起。至于说湖南人的经济,确实有地理的因素和经济要素(资本,人才外流,税收,科技)等的制约,要从湖南人的角度分析,也只是说明湖南人钱商不够先进,我们的确需要做的好的湖南人出来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示范。

反面效应:


一,怀旧和失落。提起上辈子的湖南人的功绩,除了缅怀祖宗,重温历史,鼓舞自己外。我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到处说湖南人如何,自己实在不怎么样,想拿祖先的大袍披披,躺在大树底下丢湖南的脸。如果你做的好,你可以说你是湖南人。反之,你就没有足够的本钱,说湖南人怎样怎样。的确需要现在的湖南人共同努力,湘军才能壮大。


二,抵触情绪。湖南人的霸道,在某些学校是很出名的,宿舍里有个湖南人,那就不得了,做事绝,做人狠,一副老大摸样,这是另一方面的湘军气质。至于说湖南人在其他一些领域的成绩及吹捧,在局部会导致势力的失衡,仇恨和嫉妒会成为湖南人出门在外的不利因素(似乎有夸大的成分)。所以强调实干和内敛,当然锋芒毕露的时候,要有吼住天下的气魄。


三,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睡大觉。


应该是小部分人吧。


只是个人意见,大家探讨!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是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其诗弘扬了湖南人的一种“死士”精神。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等政治家、革命家都出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外省人送给湖南人一句话:湖南人天生就是打天下的主。近年来,湖南人在文化、体育等领域也是一马当先、毫不示弱。可以说湖南人从来就没有退出过世人关注的视野。湖南人凭什么?


杨毓麟在《新湖南》中说:“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在维新变法的年代,需要改革的年代,要有新思想,有创新精神。杨看到的也只是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卓异敢死,强悍炽烈的勇猛之气,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气质。而没有给湖南人来一个完整、形象的评价。

  五四的中国,陈独秀看中了湖南人,他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欢迎那奋斗精神和造桥精神。自我奋斗的湖南人,有自我牺牲的胆识,那个新思想、新文化刚进入华夏的时候,他们寻找到了湖南人,也认识到湖南人的才华。


  授学于湖湘的钱基博,他认为湖南人纯朴,湘沅的悠久历史,养育着古朴的山民,优良传统的山民热情好客,自耕自作,悠闲自得的生态,诱唤世尘的游子归去。而现在呢?这样评价湖南人已经太过时了。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为了给外国人介绍中国,特意写了一部《中国人》,他不厌其烦的特为湖南人述说:勇武耐劳苦。尚武是湖南人的奢好,耐劳苦是湖南人的传统,祖祖辈辈的山民,天天劳作,闲时练武强身,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湖南,虽然不敢抛弃传统,却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湖南人的文化支撑力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是湘楚地方文化。
  中国儒家经典曾惨遭到后世儒生的实用主义支解,比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化秩序,就消解了孟子“民为重,君为轻”中的国家主义文化精神。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正是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种国家主义文化精神。他一生勤政好学,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无人能出其右。要说篡位为帝、祸乱国家,曾国藩可比袁世凯更有力量。正是一种文化信念,使曾国藩没当历史小丑。

  “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这是地道的湘楚文化精神。当中国近代革命处于梁启超所说的“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关键时刻,湖南人谭嗣同沿着历史的选择,头颅一掷,义薄云天。我们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湘楚文化的精神传承。

  本尼迪特克分析日本文化模式的名著《菊花与刀》,从刚柔两面写尽了日本人的文化精神,使我们看到日本在近代史上崛起的文化力量。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从新教伦理中继承的文化支撑———西方人源自新教伦理的那种心灵敬畏,使他们在遵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时,更容易产生一种类似先验的自觉。

  横看竖看,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时代,都应该具有自己的文化支撑力


花了二十块银子,用了六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湖南人凭什么》后,陡生思绪,总想写点什么(因自知水平有限,决非想参与论坛的所谓“征文”)。于是凭着以前读书的印象,打开父亲的书柜,毫不费力地找来一些相关书籍和文章,然后费力地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篇可能被传统“湖湘学派”示为另类或曰幼稚的文章。这不,打印给父亲看,父亲不置可否。我知道,其潜台词是:你不是吃这蔸菜的虫呢!窃以为,作为一个关心湖南的湖南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不管其水平如何,总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吧。

一、宋以前湖南“人不杰,地亦不灵”。

周兴旺语:“湖南是中国人才的首都”、“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人,湖南就是他的大脑;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台计算机,湖南便是他的CPU。”
可以说,周兴旺在湖南人身上几乎用尽了天下的溢美之词。如果作者是出于对湖南挚爱,来包装、推销湖南;或是为那些悲观的湖南人鼓鼓气;或是通过文学方面的做秀以吸引眼球,求得其书卖一个大的批量,于公于私都可以理解,且无话可说。但如果作为一个历史结论,那是万万不行的,抑或说是有害的。说它“万万不行”,因为这不是事实,至少是片面的。说它“有害”,那就是有可能将湖南人(尤其是湖南的年轻人)误导到一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不思进取的境界中去。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同大家一起来粗略地翻翻湖南古今“人才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天黑了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潇湘游子 回复 悄悄话 海姑娘从哪里找到这篇妙文?有史有据,淋漓酣畅,爽!好像还没完是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