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美元霸权史(下)

(2007-08-23 08:23:34) 下一个

美元霸权史(下)

 

 

一、石油和美元:美国支配世界的两大武器

 

1970年代的两件大事,深刻地改变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至今直接影响着各国经济之运行。其一是浮动汇率成为美国金融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美元发行不再有任何外部制约;其二是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中东外交政策,触发石油危机,石油美元(Petrodollar)泛滥世界,直接导致拉美债务危机。权衡两大事件的重要性,浮动汇率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1970年代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自此之后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困扰人类经济的基本难题,其根源就是浮动汇率和美元供应的外部约束完全消失。正如蒙代尔所说:“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的弹性没有急剧增加,通货膨胀不会发生。欧洲美元市场的爆炸性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高度弹性最显著的证据。”

 

众所周知,美国对全球石油的支配地位,是其全球霸权的关键力量。美国控制世界主要的石油供应,是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的核心要素。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进军中东石油(那时控制中东石油的主要势力是英国)。二战打响,中东石油的战略意义显著提升。华盛顿立刻派遣特别外交代表团,以评估沙特和波斯湾其他国家之石油潜力。华盛顿掌控中东石油的基本战略与美元外交策略并无二致:以私人石油公司为先头部队、以外交压力为主要手段、以军事力量做最后威慑。

 

美国为了擭取或牢牢掌控中东石油,就必须全力渗透和干涉中东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中情局颠覆伊朗摩萨德政权、扶持巴列维王朝、借此控制伊朗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文化,不过是众多案例里最显著一例。美国一方面要全力掌控中东石油、控制中东政治局势,一方面又要极力偏袒以色列,终于导致阿拉伯世界忍无可忍、决定挥舞“石油武器”对抗美国。

 

然而,中东各国和整个世界都没有预料到的是:尽管短期内,美国似乎亦遭受了“石油危机”的些许伤害,总体和长期而言,美国反而是石油危机最大的赢家!这个看起来令人费解的“石油危机悖论”,谜底就是美元本位制。

 

其一、尽管美国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但石油的购买却是以美元支付。易言之,美国只需要多印钞票或简单记帐就能够进口大量石油,其他国家却完全没有此种独特的“中心货币特权”。美国以此获得大量石油储备。美国自身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储藏国和生产国之一,却不遗余力地控制、擭取世界其他地区之石油资源,因为她深知石油是人类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为她(唯有她)可以简单地通过增发美元钞票来擭取石油。

 

其二、原则上,石油美元可以到美国大肆购买产品和其他资源,抬高美国物价水平,让美国人民和美国整体经济为石油危机或石油价格高涨、支付真正的实质代价,从而削减美国的石油进口和石油储备。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简单。石油价格上升、美国石油进口反而急剧上涨,因为石油美元“洪水泛滥”之后果主要不是美国承担。不无讽刺的是:欧佩克好些国家担心美国制裁,将石油美元存入欧洲美元市场,造成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随后又经过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主要是美国银行)流入拉美和世界其他地区,触发全球流动性泛滥。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两年时间(1972年底到1974年底),欧洲美元市场就增长了79%,从2847亿美元扩张到5095亿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一年内(1979年),欧洲美元市场就扩张了30%,从15375亿美元增长到18567亿美元。

 

其三、石油美元一直是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的主要组成部分,2005年,美国石油进口高达2500亿美元。然而,美国对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给美国造成任何困难。相反,大量石油美元反过来流入美国(经由欧洲美元市场和美国银行),成为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融资的主要源泉之一。

 

其四、石油价格暴涨,美国石油巨头亦是主要受益者。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两年内,美国石油巨头的利润增长了200%,从60多亿美元猛增到170多亿美元。美国主要石油巨头长期高居《财富》排行榜前列,它们是世界石油市场真正的主宰者和价格操纵者。

 

其五、美国银行是石油美元和欧洲美元市场的主要受益者。根据《摩根财团》一书的统计,1970年代,美国6家银行(Morgan Guaranty, Bank of America, Citibank, Chase, Manufactures Hanover, and Chemical),就吸纳了OPEC国家石油美元存款的78%!美国银行一直是石油美元流向世界各地的主要渠道。当然,美国银行还是几乎所有中东国家的国家金融顾问和财政货币政策的设计者(沙特中央银行的缔造者就是Morgan Guaranty,并占20%的股份)。

 

二、打压日元:日元长期升值综合症之根源

 

国际货币体系之演变遵从著名的“大国定理”或“帝国定理”(对大国定理的详尽阐释,参见向松祚《美元本位制、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中国金融开放的基本战略》)。该定理的一个基本推论是:一旦某个国家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竞争者和领导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她必定要谋求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竞争者,以分享全球储备货币之巨额铸币税。

 

近两个世纪以来,日本创造了两次人类历史之奇迹,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明治维新天翻地覆般的伟大成功,让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小岛,竟然一跃成为世界列强之重要成员。甲午一战,日本全胜,中国全败,是为近现代中国衰弱、日本富强之关键分水岭。日本凭借巨大的战争赔款,不仅获得了经济发展最宝贵、最急需的资本,而且正是凭借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款,日本才能于1897年登上了金本位制的豪华列车,开始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二战惨败,美国占领。当时世界对日本能否东山再起、重振雄风普遍怀疑。殊不知,只过了不到30年,日本竟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到1980年代,日本在17个产业领域称雄世界,“日本制造”风靡全球。不仅世界其他国家惊叹莫名,连美国似乎亦为之大惊失色。一时间,“日本第一”、“购买美国”、“日本全球冲击”之口号响彻云霄。

 

整个80年代(到1992年为止),日本看起来的确不可一世。就像美国前财政部长所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让我们看一些基本的数据。

 

其一、日本大举投资海外。1982年,日本的海外资产还只有250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1800亿美元,1987年为2400亿美元,1992年底,日本海外资产总额为20352亿美元,净资产是5136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峰,5年之内总数估计达到4000亿美元,仅1989年一年,日本资本输出就达到1794亿美元。

 

其二、日本公司成为国际著名名牌,许多企业成为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超过120家日本公司跻身《财富》500强,亚洲前30名几乎都是日本企业(今天大致还是如此)。汽车巨头如丰田、日产;电器巨子如索尼、松下、东芝、佳能,等等,乃是日本企业全面国际化的急先锋。

 

其三、日本金融机构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风云霸主。1980年代末,全球十大商业银行,皆是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学家》杂志主编、《日本的全球出击》一书作者比尔·埃莫特的统计:1988年,全部未清偿跨国贷款中,日本银行所占份额高达38%,即使扣除日本银行间的相互贷款,日本银行之跨国贷款比例亦高居前列。1990年,日本银行占美国全部银行资产(贷款)之比例达到13%。日本大举收购兼并美国本地银行或干脆到美国设立总部。1990年,日本银行之贷款占加州全部贷款的四分之一。埃莫特说:“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日本银行实力强大,强大到足以让许多人在80年代担心日本银行不仅控制美国金融、而且控制世界的金融命脉。”

 

其四、日本投资银行迅速崛起,其国际扩张速度甚至超过商业银行。众所周知,投资银行历来为华尔街和伦敦所垄断,没有外人插手的余地。然而,以野村、大和、日兴和山一为代表的日本投行,从80年代中期开始,急速崛起诼锥睾突??帧K?遣扇「髦殖?彩侄危?缶倏?匾滴瘛F┤绻陀队⒐?普?扛辈砍さH温鄱习焓麓χ魅巍⑵盖朊懒?⒖?攀谐∥?被嶂飨????址种Щ?拐泼湃恕⒐郝蚝妥庥米詈阑?陌旃?∷?⒅亟鸹呗父鞴?丶?吖伲?鹊取H毡就缎胁唤龈矣诤兔拦?缎芯尥非勒即?车某邢?⑹展杭娌ⅰ⒔灰滓滴瘢??巧踔链蛉朊拦????冀灰资谐。???盅赫??屠????谐 6潭碳改昙洌?毡就缎谐晌??式鹑诮缌钊松?返木赫?摺?/P>

 

其五、日本房地产和股市之疯狂上涨,破了人类历史记录。1986年,日经指数只有12000点,到1989年下半年,急升至39000点,涨幅超过300%。东京之房地产总市值,超过全美国房地产总市值!房地产和股市的疯狂上涨,让无数日本人相信他们独一无二、乃至相信日本股市会永远只涨不跌!(所谓日本特色也!今天不是有无数中国人相信中国股市只涨不跌吗?与当年日本人一样,他们也以“中国特色之股市”来为自己的幻想张目!)

 

其六、凭借庞大的资本输出(各种贷款、援助、对外投资等等),日本开始寻求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的发言权。他们向各种国际金融机构增资甚至捐款,条件是要国际金融机构增加日本雇员。他们还到世界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置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以尽可能最大地扩充日本的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1990年1月,日本股市暴跌,到1994年,日本股市市值之70%烟消云散,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衰退长达17年,亦创了人类历史记录。今天,尽管日本还有许多跨国公司,尽管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银行几乎从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日元占全球储备货币之比例,连3%还不到!日本金融货币势力的突然爆发和轰然垮台,昙花一现,恍若梦幻!

 

从经济总量上看,1980年代,日本之经济规模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70%(以GDP计算),甚至更高一些。然而,今天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13万亿美元,日本却仅有4.6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40%。从占美国GDP的70%到不足40%,日本与美国经济实力之相对转换实在是令人震惊的巨大历史之谜!

 

我们必须要问: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改变历史的巨大事件?

 

经过十多年的详尽研究,今天一致的结论就是:美国巧妙利用金融货币手段,一手导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日本泡沫经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让日本银行和企业债台高筑,堆积如山之坏帐彻底压垮了日本经济,迫使日本银行和企业收缩战线甚至破产关门。紧接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清算银行(号称“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通过所谓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大幅度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让几乎所有日本银行不再符合国际监管标准,只好退回国内。

 

易言之,为了遏制日本崛起、摧毁日本称霸全球金融货币领域之滔天野心,美国运营了如下之基本策略。

 

其一、以贸易争端为借口、以贸易制裁相威胁,始终保持“鞭打日本”(Japan bashing)的高压态势。所谓鞭打日本:就是美国以贸易制裁为武器,迫使日元升值。从1970年代至今(尤其是1980-90年代),美国不遗余力、始终一贯地采取鞭打策略。今天美国打压中国之基本策略,与鞭打日本如出一辙,我们可以称之为“鞭打中国”(China bashing):以贸易制裁相威胁,迫使人民币升值。

 

鞭打日本的主要效果,就是“日元升值预期综合症”。日元升值刺激国际热钱疯狂进入日本资产市场炒做,迅速触发资产价格泡沫;日元升值让日本普通百姓和企业无心从事真实消费和投资、沉迷于房地产和股市投机、日本经济成为“投机意味”极其浓厚之经济体系(我称之为“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之背离”);最后是资产价格轰然破灭,彻底摧毁正常的融资体系,真实消费和投资萎靡不振,整体经济遂陷入长期衰退。

 

其二、随时粉碎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或区域主导货币的任何努力。迫使日元持续升值、让日元汇率动荡不宁,实乃削弱日元国际地位之基本手段。日本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资本,自然希望提升日元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始终不允许日本占据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由日本牵头负责处理亚洲金融危机,话音未落就被被美国断声喝住。美国坚持所有国际债务处理,皆必须由IMF出面,实际上就是由美联储和财政部掌控。

其三、指示美国金融巨头操纵各种金融工具以控制日本资本市场。日本股市暴涨期间,美国投资银行向日本市场大举推销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操纵日经指数。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的导火索,就是高盛公司发明的“日经指数认沽期权”:美国公司首先大量购买认沽权证,随即全力打压股市以擭取暴利,顷刻造成股市“雪崩”!

 

其四、指示美国金融巨头操纵外汇市场,始终保持日元之升值预期,迫使日本央行频繁出面干预。一方面让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完全受制于国际热钱之左右;另一方面让日本央行积累大量外汇储备(反过来投入到美国国债),被迫投放大量国内基础货币,造成日本国内流动性泛滥,长期陷入“低利率流动性陷进”而无法自拔。

 

日本有识之士并非没有意识到美国对日本发动的“金融战争”。吉川元忠就曾经撰写《金融战败》,描述日本如何被美国的金融战争彻底击败。他认为就财富损失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之后果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惨败之后果相当。西方人自然心知肚明。威廉·恩格如此评价日本的金融惨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从前的敌人――日本更加忠实和积极地支持里根时代的财政赤字和巨额花销政策了。甚至连德国都不曾那样对华盛顿的要求无条件地满足过。而在日本人看来,东京忠诚和慷慨地购买美国国债、房地产和其他资产,最终换来的报偿,竟然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金融灾难!”(以上事实引自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

 

传奇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之畅销书《Made in Japan》曾经痛斥“浮动汇率之害”,大声呼吁“各国政府应该大力合作,共同创立一个新的国际通货管理机构。必须采取行动限制那些不从事生产活动,纯属投机的货币交易行为。”事实上,“广场协议”签署不久,日本国内就出现猛烈批评之声。

 

曾任东京银行董事长、国际货币事物学会会长、日本中央银行委员会顾问的行天丰雄对此有详尽描述:“广场协议签署不久,我们开始感觉到强烈的不利反应,因为外部失衡并没有好转。相反,国内政治局势出现困难。大约半年之内,人们对广场协议之争论日益激烈,有人认为该协议是个错误,甚至是个失败,因为它引发了日元不可控制的升值。出口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始抱怨日元的快速升值。¼¼中曾根康弘和竹下登一起致函里根和贝克,请求他们帮助制止日元的进一步升值。但他们礼貌地拒绝了,并解释说保护主义势力在国会仍然很强,在外部平衡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再次改变其汇率政策。”

 

历史真的常常重演!可悲的是,人们(尤其是健忘的中国人)却最善于忘却历史的教训。请求那些不遗余力鼓吹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鼓吹人民币汇率浮动、鼓吹尽快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中国学者和官员们:稍微学习一点儿起码的历史知识吧!请那些深信中国股市“将永远涨下去”、中国股市是“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中国股评家和炒家们:稍微吸取一点儿历史的惨痛教训吧!

 

三、主导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华盛顿共识”的起源和目的

 

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共同根源有二:其一、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之发行完全失去约束;其二、主要大国之间汇率浮动。

 

然而,美国财政部、IMF和世界银行对危机根源的诊断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危机源于“权贵资本主义”(官商勾结、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不够、政府过度开支、固定汇率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风险意识,等等。

 

不容否认,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上述问题。公正地说,拉美和亚洲众多国家之政治经济制度弊端丛生:官商一体、腐败横行、管制林立,是那些国家的常态;贫富分化、资本外逃是必然结果。然而,尽管所有这些政治经济制度弊端千夫所指,却不是金融危机之祸首。理由很简单:拉美和亚洲之政治经济制度,早已存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多数是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后遗症),固定汇率时代却不曾频繁爆发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制度未上轨道导致民生凋敝,是另一回事,不可与金融危机之根源混为一谈。

 

为什么1970年代之后、拉美和亚洲各国金融动荡、危机四伏?起源就是“石油美元”之泛滥。今天,许多经济学者一致认为:假若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存在、美元之发行还有外部约束,那么1973-74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冲击”不可能导致石油美元泛滥全球。石油美元经过美国、英国、日本和欧洲银行(主要是美国银行)转手,借给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被戏称为MBA贷款,MBA分别代表Mexico, Brazil, Argentina)。大量低利率的贷款滚滚流入,冲混了拉美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头脑,他们真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随意花钱、挥霍无度,许多项目完全没有基本的可行性论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银行家集团,则是另外一把算盘:贷款都由拉美国家政府担保、投资项目皆是能源、基础设施等等国家命脉产业。假若拉美国家最后无法偿还贷款,美国银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管那些国家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金融机构。正如花旗银行前主席瑞斯顿(Walter Wriston)所说:“国家不会破产!”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发放给拉美和亚洲各国的贷款,很快出现问题。MBA国家先后宣布无力偿债。紧接着就是汇率崩溃、资本疯狂外逃、政府破产、经济增长一落千丈。此时,全世界的目光就不约而同地投向华盛顿:那是真正的救世主!

 

主导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基本策略,与“美元外交”之传统策略完全相同:第一、华盛顿和华尔街密切配合:华盛顿幕后操纵,华尔街前台执行;第二、陷入危机之国家,必须接受美国政府-世界银行-IMF“三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改革方案,才有可能获得贷款展期、新增贷款或债务豁免。华尔街银行趁机擭取各国金融机构和支柱企业之控制权,则是当然之举。经典案例则是1980年代初期的拉美债务危机(第一阶段债务危机),危机处理领导小组的联合主席是摩根财团和花旗银行,最终决策者则是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主导第二阶段债务危机的领袖则是美国财长贝克(George F. Baker),当然还有华尔街巨头、IMF和世界银行。所谓贝克计划(Baker Plan)的核心就是:以一整套经济改革方案换取新的贷款(the principle of lending new debt in exchange for economic reforms)。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美国财长鲁宾、副财长萨默斯、IMF总裁康德苏几乎不假思索就提出详尽的挽救计划。我们愿意提供贷款,条件如下:第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压缩政府开支;第三、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第四、全力整顿金融体系。包括让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破产清算;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和收购实施重组。第五、开放经济金融:核心是允许外国资本全面进入被援助国的金融业,大幅度提高外资拥有受援国银行和企业股份的比例。第六、其他条件。主要是服务市场开放、大幅度降低关税等等。

 

许诺提供贷款援助、迫使受援国大幅度开放金融市场和服务业,是美国主导亚洲金融危机最显著的特点。以韩国为例。当时美国开出的核心援助条件就是韩国必须开放金融业。外资持有韩国企业股份之比例从原来的24%放宽到50%,并承诺进一步放宽至55%,实质上是允许外资控股韩国金融业和支柱企业。针对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美国之援助条件同样苛刻。难怪当时国际社会忍不住批评:所谓IMF援助亚洲,不过是美国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的工具。

 

正是主导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实践,让美国政府总结出新时期“美元外交”或“金融货币外交”的基本哲学思想,那就是著名的“华盛顿共识” (Washington Consensus):核心就是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和其他国家推销浮动汇率、迫使或劝说他国完全解除金融管制、实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彻底自由化。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竭力贩卖“华盛顿共识”的基本目的,是将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历史早就证明:所谓“华盛顿共识”的政策方案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巨大灾难。1994年,尤努斯(Muhammad Yunus,2006赢得诺贝尔和平奖)联合数十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专家,出版《五十年了、该寿终正寝了!――反对IMF和世界银行》,以大量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令人震惊的惨痛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给无数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灾难。1990年代之后,几乎每次世界银行和IMF的年会、G7峰会,皆遭到大规模示威游行的强烈抵制,显示美元外交的新理念不得人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