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0日)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四川嘉能佳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光伏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会展中心举行。出席签约仪式的有乐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姜晓亭、乐山市市委副书记罗建安、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光明和乐山相关部门负责人、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卫生以及双方企业代表。
太阳能光伏项目属新能源、再生能源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际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该项目落户乐山将对延伸乐山硅产业链、加快乐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太阳能光伏合作项目概要介绍:
随着传统石油、煤炭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不断恶化,研究、开发利用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去年以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办法鼓励、促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初装补贴、电量上网和点价等方面的实施办法也即将面世,这些都必将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真正成为“功在社会,利在企业,名在政府”的阳光产业。这个产业群在中国的西部四川省乐山建成,继而推动乐山成为中国的“硅谷”则更意义深远。
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已在2004年建成并投产了太阳能组件生产线,2005年建成并投产了25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达产,是光伏行业令人瞩目的明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四川嘉能佳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多次洽谈磋商达成共识,合资建立乐山佳洋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乐山佳洋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投资预计3亿元,占地400亩,分三期两年全部建成:
第一期投资3000万元于2006年6月28日建成年产12MW太阳能组件工厂,产品全部销往国外,预计年销售额达3.8亿元;
第二期投资8000万元至2007年6月28日建成年产25MW光伏组件和单晶硅长晶工厂,预计年销售额达10亿元;
第三期投资1.9亿元至2008年2月28日建成年产50MW光伏组件、单晶硅长晶和光伏电池,届时年销售总额将达20亿元。(完)
我厂年产500吨多晶硅生产基地在峨眉山半导体材料厂(所)奠基
|
|
10月28日,我厂年产500吨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在峨眉山半导体材料厂(所)奠基。峨眉山市市委书记陈忠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毕泉、乐山市国资委主任张刚远,我厂党委书记、厂长陈新有、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显富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峨半厂领导和部分职工参加了奠基仪式。 仪式由峨眉山半导体材料厂(所)副书记、副所长周红卫主持。峨眉山半导体材料厂(所)厂长魏斌首先介绍了500吨多晶硅生产基地项目情况。江苏林洋新能源集团公司董事长陆永华在致辞中对项目的启动并实施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东汽和峨半厂的高效运作水平、果断办事作风表示感谢。林洋新能源集团将抓住机遇,加快做大、做强“百年林洋”,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峨眉山市市长王毕泉在讲话中希望项目早日成功、早出产品,积极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地方建设。 奠基仪式上,我厂厂长、党委书记陈新有对光临仪式的领导、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关心支持多晶硅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朋友及专家表示感谢。陈厂长指出,扩建500吨多晶硅生产线是工厂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愿望,也是工厂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多晶硅事业,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所做出的重要举措。陈厂长希望全厂、全所科技工作者要以500吨多晶硅扩建项目为契机,加强自主技术、集成技术的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加快生产工艺的规划与布局,力争把500吨项目建成国内一流的多晶硅生产线,尽快形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半导体生产和太阳能产品研制基地。 随后,陈厂长宣布500吨电路级多晶硅技改项目正式启动,奠基开始,与会来宾和领导为基石添土。 据了解,500吨多晶硅技改项目是在年产200吨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该项目的奠基,是东汽“十一五”期间打造年产1500吨多晶硅及相关产业链项目,打造太阳能、硅材料的优势产业集群的重要开端。预计“十一五”末,将形成1000吨多晶硅、500吨单晶硅及其它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每年将为四川增加工业产值近百亿元。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斗争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干脆不如大家一起干吧!”
2006年岁末,两家光伏企业——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新能源在19日、20日相继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至此,继无锡尚德、苏州CSI阿特斯之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达到4家,且全部来自江苏省。第五家来自江苏的南京中电光伏等待2007年海外IPO。
从股价涨跌来看,光伏企业已经很难再享受到华尔街当年对无锡尚德的大力热捧,一些光伏行业的投资者已经逐渐开始调整了进入策略。
12月21日,就是在南通林洋登陆纳市的第二天,无锡源畅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美国CMI公司、华基光电能源有限公司(香港)签订了合作协议,一个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年产100兆瓦的非晶硅光电项目将落户无锡。
同为光伏,但却不同于之前的光伏。之前尚德在内的多数企业采取的单晶硅、多晶硅光电技术,原料是高纯度的晶硅,而非晶硅光电技术的主要原料却是玻璃。
尽管存在转换率不高的问题,非晶硅光伏的前景难料,但在原料瓶颈短期难以克服的情况下,新的进入者另辟蹊径却预示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光伏产业开始了新的变化。
而更大的悬念也许是,谁来导演“江苏光伏五虎”的竞合大戏?所有这些上市或正酝酿上市的光伏企业背后,都有不可小视的VC(风险投资)或PE(私募股权投资)力量,在资本意志的推动下,在对赌压力的逼迫下,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光伏行业将引来类似分众合并聚众、国美并购永乐般的大手笔整合。
光伏企业上市潮
2006年12月20日,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简称“常州天合”)董事长高纪凡在纽交所敲响开市钟,常州天合的主承销商是美林、COWEN&CO以及CLSA GLOBAL EMG MKTS,上市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收购原材料、完成工厂建设和一般管理用途。
第二天,光伏设备制造商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林洋”)也在纳斯达克正式发行12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每股售价12.5美元,将融资1.5亿美元,高盛亚洲和CIBC WORLD MARKETS担任此次IPO的承销商。
在尚德神话的刺激下,光伏产业受到了风险投资商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在此之前,天合光能曾私募4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麦顿、美林证券以及GOOD ENERGIES INVEST-MENTS。
而在2006年6月和8月,林洋新能源先后两次私募共获得来自花旗银行、联想弘毅、联想投资等机构的5300万美元投资。而这也是联想控股旗下两家投资公司———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首例推向纳斯达克的上市项目。
在尚德之后,在海外进行融资的中国光伏企业已达5家,此前,浙江昱辉阳光能源公司、江苏苏州CSI阿特斯太阳能,分别在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融资5000万美元和纳斯达克交易所IPO融资1.15亿美元。
而这个数字的取得,还是在中国提高海外挂牌审核门槛的情况下出现的。2006年8月8日,由商务部主导,六部委共同签发及公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新规定将令中国企业以红筹形式赴海外的审批程序更为繁复、时间更长。“如果不是这样,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将会更多”。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一位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正在筹备海外上市的企业还有多家。同在江苏的南京中电光伏已经完成了多轮私募,目前已经确定雷曼兄弟为上市保荐人,顺利的话将在2007年完成海外上市。此外,而地处河北的天威英利此前已经完成了工商变更,海外上市箭在弦上。而江西赛维LDK也已经完成了两轮私募,海外上市计划同样也在实施中。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海外上市的光伏概念企业将接近10家,中国的光伏军团已然形成。
光伏潮背后:快鱼吃慢鱼
无锡尚德巨大财富效应成为所有光伏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每一个光伏企业都想复制尚德的财富神话,但他们能否成功?
从股价涨幅来看,答案也许现在看并不乐观,上市至今,除在首日有一定涨幅之后,常州天合的股价一直在发行价左右徘徊,而江苏林洋的股价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
股价的短时间的涨跌也许并不能说明世道的变迁,但困扰光伏企业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甚至由于未来竞争的加剧,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将使得这些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
一家注资光伏企业的VC人士表示,光伏企业的“扎推”上市也许很好理解,因为只有“快”,才是目前光伏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
“对光伏企业来说,尽多、尽快融资是第一步,紧接着的是扩大产能、购买硅原料。”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比如无锡尚德,在上市之后,就进行对日本MSK的收购以及签订了与MEMC多晶硅的供应合同,从而开辟了日本市场和稳住了原材料供应。”
此次上市的两家光伏企业的募集资金用途如出一辙,这也证明了上述判断的准确性。
据悉,天合光能募集资金将用于收购原材料、完成工厂建设和一般管理用途,而林洋新能源此次IPO共将筹得1.5亿美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购买和预付原材料,提高产能、研发投入及战略收购。
显而易见,购买原材料与扩大产能成为光伏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在目前光伏产业的成本构成上而言,70%的成本是硅料,而在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哪一家企业能否得到更多、更便宜、更稳定的硅料,就成为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当这些企业完成IPO,将募集到资金投入到产能扩张和原料采购中后,只会导致上游硅原料的进一步紧张。数据可以简单说明硅原料到底有多么紧张:2002年,1公斤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左右,2005年的这一价格是66美元,而到现在,多晶硅的价格超过了200美元,而且常常还是有价无市。
新进入者的战略
目前来看,硅料的上涨也许严重,但并非难以承受,毕竟光伏行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不菲的利润空间来吸收原料上涨的冲击。
然而对于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好时代已经过去。在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稳定的供应渠道的前提下,光伏行业的生存是艰难的。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新进入者只能另辟蹊径,无锡源畅的非晶硅光伏项目就是其中一例。
无锡源畅的技术提供方是香港上市企业华基光电能源。华基光电能源原称御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1月, 完成收购美国光电能源公司TERRA SOLAR 51%权益,并于4月完成改名“华基光电”。
TERRA SOLAR团队是全球光电薄膜产业的先驱,擅长于将光电薄膜技术量产化及商业化,其创办人早在1982年承建全球第一间量产化之光电薄膜厂。
目前华基光电已经制造出新一代非晶硅薄膜“华基玻璃电砖”生产设备。此次,无锡源畅和美国CMI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持有股份65%和35%,共同从华基光电手中购买一条全自动化的非晶硅生产线,这也是国内第一条非晶硅生产线。
项目将计划安装31条生产线,可生产光电155兆瓦,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据了解,华基光电的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07年2月份交付使用,3月份全面投产,其他的将在一年内陆续完成建设。其产品全部外销,订单全部由华基光电消化,年产值可达4.5亿美元。
华基光电的人士介绍,非晶硅对光的吸收性,比晶硅强约500倍,只要在玻璃等基板上形成厚度约1微米左右的非晶硅薄膜,就可以把光的能量有效吸收。单以建材功能而言,不仅可节省大量材料成本,也可制作大面积、专供建筑使用的透明玻璃光电砖。
最重要的是,“非晶硅的原料不是硅,而是玻璃,这将有效避免光伏行业原料价格高涨的困扰。” 无锡源畅的董事长仰翱说。
然而,一些光伏行业的人士对非晶硅的前景也持有谨慎态度。
一位光伏企业的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非晶硅的问题主要是转换率,它的转换率要比多晶硅低很多,批量生产的转换率一般在5%左右,而成熟的多晶硅生产一般可以保持在15%之上的转换率。”
上游突破
对于光伏行业,尽管非晶硅技术能够规避硅料上涨的成本困扰,但是同已发展数十年多晶硅、单晶硅光伏技术相比,无论产业成熟度或人才储备,都存在着短期内难以弥补的瓶颈。
更多的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开始选择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突破。
2006年9月底,大全集团(原江苏长江电气集团)酝酿一年多的多晶硅项目正式召开开工会。据了解,大全集团的这一项目,投产地在重庆万州工业园,预计总投资5亿美元、年产多晶硅6000吨。
“我们这一项目是目前国内开工建设的最大多晶硅项目”,大全集团多晶硅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国内确实有很多号称千吨级的多晶硅项目,但有的只是有初步意向。”
事实上,大全集团并非第一家与万州接触的企业。最早来到的是江苏无锡尚德集团。这个位于四川万州的项目缘何吸引了这么多人的注意?原因就在于万州项目建成以后将缓解国内光伏企业对硅原料的饥渴。
连新进入者大全集团都选择了从上游突破,那些已经上市或初具规模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更是如困兽般努力突破上下游产业链的困扰。光伏行业的“两头在外”(原料和市场)已经是老调重弹,但却并不是一个过时的问题,而是所有光伏企业的现实威胁。这也就是万州项目引来光伏行业十余家企业关注的原因所在。
万州目前已经拥有成规模的氯碱化工(5.34,0.13,2.50%)基地,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邻县云阳埋藏着高质量的硅矿,这些都是生产光伏原料晶硅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硅矿自不必说,而氯碱提纯是从硅矿到高精度硅的不可缺少的流程,这一过程中也会使用大量的水。也正由于此,万州项目引得了十余家企业青睐。
“在技术方面,我们有相当的优势,”大全集团董事长徐广福说,“集团在与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等知名公司的合作中,已赢得了良好口碑与人脉。”据介绍,大全集团不惜斥亿重金,从世界知名厂商欧洲多晶硅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国际一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可同时生产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能耗和成本都较低。
“大全集团将光伏产业视为公司未来的支柱和主营业务,”大全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在多晶硅项目达产后,集团还将进一步延伸多晶硅产业链。
据介绍,根据太阳能产业链的延展性,每1000吨多晶硅可以支撑1.68亿美元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的销售。该项目达产后,大全集团将投资2500万美元生产下游产品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预计2010年整个产业链的销售达8.7亿美元,整个项目6000吨建成后将形成17亿-18亿美元的销售额。
收购潮渐起
在打通上游的同时,横向的并购也已拉开。
2006年8月,无锡尚德与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模组厂日本MSK签订两阶段的购并合约,企图以MSK的品牌扩大模组市场版图, 第一步预计将在第三季度完成,以1.07亿美元现金收购三分之二股份,交易剩余部分将根据MSK的收入在第二步支付,预计第二步将在2007年底以前完成。
MSK是日本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在建立与建筑一体的太阳能设施方面名列前茅,其服务包括建立系统前的研究到建立系统后的维护。该公司目前大约有260名员工,长野工厂的生产能力在一亿瓦左右。
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表示:“日本不仅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单一市场,也是外国企业最难进入的市场之一。我们预计这一收购将使尚德能利用MSK覆盖日本的销售和营销平台,提高我们在这一重要市场的份额。”日本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太阳能电池和模块产量2005年增长了48%。
尚德在第二步将根据MSK完成收入目标的能力决定是收购全部剩余股份还是收购大部分剩余股份。如果收购全部剩余股份,第二步预计将采用5300万美元到1.93亿美元的尚德股票进行收购,第一步收购将采用一年期贷款提供资金。
尚德的这笔跨国大收购是典型的横向整合,而对尚德最为迫切的也许还是行业上下游间的垂直整合。在国外的发威,并不能掩饰尚德在国内并购的无奈。
在上市之后,尚德试图左右突围,从河南到四川,施正荣都在试图为规模越来越大的生产线寻找到一条长期、稳定、经济的原料供应通道。
但尚德这一路走来,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并没有产生可以让压力舒缓的斩获。先是在洛阳的多晶硅项目上败于神秘的一家香港企业,接着在四川新光硅业项目上,被河北天威横刀夺爱,甚至在万州项目上也不敌光伏新兵大全集团。
也许是无奈,也许是尚德“老大”的身份,让施正荣有了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的冲动。在2006年中,尚德牵头给无锡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主旨就是呼吁政府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能够规范光伏行业的发展,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尚德此言并非完全一己私利。的确,即使那些已经在目前看来“暴利”般的光伏上游原料产业也酝酿着极大的风险。
“10年以后,生产晶体硅原料企业的毛利率将会恢复到2003年以前。”招商证券汪刘胜说,“由于整个投产需两年,完全达产需要5年,当目前计划进入该环节的公司投产时,国际大厂家的产能已经开始或完全释放,太阳能级晶体硅产品的毛利率会自然下降。”
即使已经进入上游的企业也表明了自己的担心。新光硅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陈绍章说,多晶硅项目前景很好,但同时也是技术与资金密集的高危行业。中国多晶硅产业基础差,底子薄,如果出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局面,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极为不利。
资本意志
产能过剩,或者恶性竞争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困扰的事情,但是对于光伏行业而言,这些问题存在,但却似乎不足为虑。原因就在于光伏行业背后是一个由资本和市场意志推动的市场,它的过剩和竞争,和所有由政府撮合而造成的过剩和竞争的行业都有所不同。
曾经为多家光伏企业担任保荐人的雷曼兄弟的一位人士一语道破:“市场和产业本身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实在不行,还有资本意志进行调节和整合。”
在所有的这些光伏企业中,特别是已经上市的企业中,比创业者更能引起人们思考的是背后曾经而且仍然产生强大推动力量的投行力量,他们是VC和PE,他们在光伏行业尚未产生魔力之前,在所有银行谨慎惜贷的情况下,敢于拿出真金白银给曾经一穷二白的光伏创业者。
当然,投行的付出获得了回报,甚至可以说暴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创业团队要求苛刻,而且大多数都签订了对赌协议,这些对赌协议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亚于奔马背后的皮鞭。
光伏产业背后巨大资本力量会让光伏行业长期陷于恶性竞争吗?也许创业者对于产业的主导权有饥渴的欲望,但是资本却是现实的,他们在情况成熟时,必然会推动产业的整合。
2006年的两起并购让人们意识到投行这种力量的强大。
2006年7月25日,中国家电连锁业的龙头国美电器(0493.HK)收购排名第三的永乐电器(0503.HK)一案尘埃落定,最终国美以52.68亿港元的代价吞并永乐,成为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的收购案。
陈晓为何选择了退出?真正困顿他的是永乐和摩根的对赌协议,这份外资股东与永乐管理层签订的所谓“对赌协议”,对永乐可谓脖子上的镣铐:永乐要想获得股权奖励,3年内其净利润必须达到7.5亿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4年中永乐的利润总和仅6.77亿元。即使是行业老大的国美,2005年上半年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的净利润只微幅增加4.5%。
无论如何,永乐把自己拽上了这趟不得不和资本搏击的战车,其结局要么是借力登上中国家电渠道的霸主地位,要么是被资本所抛弃进而退出主渠道。
关键时刻,投资永乐的摩根持续发出看空永乐的信号,以促成永乐与国美的合并。在此之前,陈晓试图“围魏救赵”并购大中来提升自身的业绩,但老到的摩根却以抛售股票打压股价的方式影响着二者的合作。
紧接着,摩根和花旗银行发表研究报告调低对永乐的市场预期。报告称,中国永乐收购大中电器,“永乐的成本增加,调低今明两年盈利预测25%-27%。”
在外有业绩压力,内有资方压制的情况下,陈晓不得不面对着被国美吞并的结局。
更早一些时候,中国最大的两家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2006年1月9日签订合并协议。
而这起合并案的第三个主角是著名的美国投行凯雷。事实上,正是在凯雷董事总经理祖文萃的牵头下,江南春和虞锋在凯雷香港办事处碰面。“这是我们的首次见面。”江南春表示,沟通后发觉两人对市场的看法很一致,于是就顺利走向了合并。
对于以上两起收购所引起的关于“谁并购谁”的争论,易凯资本的王冉说,任何一个并购交易中都有收购方和被收购方,任何一个并购交易中也都可能有赢家和输家。但是正如收购方不一定就是赢家,被收购方也不一定就是输家。“老公娶了老婆,麻烦您告诉我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并购潮猜想
细心观察光伏企业背后的投行,甚至会发现同一家投行投资了多家光伏企业。比如投资无锡尚德的普凯基金投资还投资了南京中电光伏,投资苏州CSI阿特斯的集富亚洲基金还投资了位于江西新余的赛维LDK光伏。而高盛不仅投资了尚德,也担任了江苏林洋的承销商。
同一家投行的力量位于背后,加大了这些光伏企业合并的可能性。
抛却投行的力量,这些光伏企业还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比如南京中电的光伏转换效率以及生产线水平都可以与尚德形成互补,以弥补尚德大量订单所造成的产能不足。此外,如赛维LDK是一家光伏切片企业,可以为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提供稳定的晶硅切片。而已经拿下万州项目的大全集团,对于众多光伏电池制造企业的互补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资本和产业之外,这些光伏企业都有相似的背景,特别表现在地缘和人缘上面。
江苏扬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无论是新首富施正荣还是南京中电、大全集团,都与这个地方有莫大的渊源,施正荣是扬中人,而南京中电的投资者中电集团也起家于这里,它和大全集团一样,目前在扬中也有规模甚大的生产基地。
而且,目前在光伏行业中,企业核心领导层来自扬中的更是不胜枚举。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在距离尚德几百公里之外的江西赛维LDK,它的董事副总裁朱良保也是扬中人。在人缘上,一个同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南京中电的技术领袖赵建华是施正荣的同门师兄弟,赵建华曾经担任过新南威尔士大学硅太阳电池及硅发光实验室副主任,而施正荣则曾在该实验室工作。
从创业经历来看,这些光伏企业都具有相类似的文化,比如主要的创业团队成员都拥有多年的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这些光伏企业都历史不长,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对比较单纯或清晰。这些光伏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有投行力量的参与,投行在其中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光伏企业也对投行的意志和操作逻辑有充分的理解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并购最大的困难不是并购本身,而是随后的整合,最为棘手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整合。这个问题对这些文化相似,地缘、人缘互通的光伏企业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也许从一诞生开始,这些光伏企业就为可能的企业文化摩擦孕育了润滑剂。
从大的趋势而言,光伏行业的周期轮回,严重影响到未上市光伏企业的IPO效果,与其在上市路上苦苦挣扎跋涉,不如大家一起合并,在保证彼此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做强做大,宛如聚众在纳斯达克上市无果之后,与分众合并一样。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聚众传媒的创始人虞峰的一句话也许将很快在企业并购的谈判桌上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斗争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干脆不如大家一起干吧!”
|
新光硅业预定两天后(28日)投料试车,这比原计划提前了近半年时间。如果试车成功,无疑将抢占堪称暴利的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制高点,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工厂掌握1000吨多晶硅生产技术。不过,“抢点”能否成功仍需经过一道道考验
新光硅业 提前试车打响多晶硅争夺战
本报记者 李少林 实习记者 魏玮
新光硅业预定于2月28日投料试车,这个消息对于国内光伏产业的振动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虽然去年新光硅业的有关人士就已宣称,要力争提前数月投产,但是,相信的人并不多。因为当时数家企业都在拼命上马多晶硅项目,谁能率先杀出来,没人说得清。
去年4月以来,已有云南曲靖爱硅信3000吨多晶硅项目开工奠基,深南玻在湖北宜昌投资建设年产4500吨多晶硅项目,洛阳中硅去年12月投资14亿元于多晶硅产业化项目,预计2008年投产后,公司多晶硅产能达到3000吨。此外,江苏阳光正投资35亿元在宁夏石嘴山投建年产4000吨多晶硅项目,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也在原有200吨多晶硅产量的基础上,正计划投资建设一个500吨的多晶硅项目。
虽然开工项目众多,但由于国内至今仍然没有大规模量产多晶硅的成熟技术,因此,谁能先实现量产,谁就占领了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制高点。
快马加鞭的新光硅业是否真的为投产做好了准备?
达产要有个爬坡过程
如果进展顺利,新光硅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进行产能爬坡,到明年1季度争取达到1260吨的产量
2月6日,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光硅业。早上8点钟,地处西部的乐山市刚刚从睡梦中苏醒,在晨曦浓雾中新光硅业厂区灯火通明。一座70米高的精馏塔高耸在厂区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时不时还能看见电焊枪强烈的闪光。
8个月前,当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工地上成形的建筑和设备还不多,连厂房还都没建好。
新光硅业2000年10月注册成立,目前四川投资集团持有38.9%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上市公司天威保变持有35.66%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新光硅业成立之初,乐山电力占有30%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但后来考虑到多晶硅市场和技术风险,乐山电力收缩对新光硅业的投资,目前只占有0.8%的股份。
2006年中,在股市大盘不甚景气的背景下,很多公司利用太阳能概念来刺激股价走高,其中就包括天威保变、乐山电力;而与新光硅业同属四川投资集团公司的川投能源,以及目前与新光硅业毫无关系的航天机电都因受入股传闻影响股价大幅上涨。
因怕影响到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新光硅业对媒体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不知是因为工程进展顺利压力减小还是别的原因,新光硅业总经理陈绍章最终同意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走进新光硅业的厂区发现,到处都悬挂着“保证1260t/a多晶硅项目2月28日投料试车”的标语,总工艺师的办公室里则聚集着一群身穿制服的技术人员在讨论问题。
据陈绍章介绍,多晶硅项目工程的生产系统已于1月份开始进行调试,单机调试阶段业已结束,目前正在进行分系统调试,下一步还要进行系统联动。
陈绍章说,系统联动就是试生产,已经定在本月28号。他说,月底投料试产不会有问题,虽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些问题都在专家的可掌控范围内。
就在记者到来之前,四川省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对新光硅业进行了检查。新光硅业办公楼的大屏幕闪烁着:距离2月28日投料试车还有21天。
陈绍章表示,上半年试生产结束后,生产线将暂停一段时间进行检修。他说,如果进展顺利,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进行产能爬坡,到明年1季度争取达产;今年底肯定不能达到1260吨的产量,乐观估计会在500吨左右。
去年6月份,天威保变的公告称,该项目(新光硅业)于2003年7月开始建设, 预计2006年底建成投产,2007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90%,2008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天威保变董事会秘书张继承似乎并不在意新光硅业能否在今年达产,他表示,不管新光硅业今明年的产量如何,天威英利都将根据既有计划增产,争取2008年底将光伏供电增加到600兆瓦的水平。
技术仍然充满未知数
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目前只掌握100多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而且国内还没有哪个工厂掌握了1000吨多晶硅生产技术。新光硅业能否顺利完成这种技术转化,谁也无法打保票
新光硅业要顺利投产,需要过好技术考验这一关。
新光硅业多晶硅制造技术是从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获得的,而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被誉为中国多晶硅技术的黄埔军校。
200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年产1000吨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立项报告,四川省后来将其定为“一号工程”。
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最终没有参与该项目,而是改由四川电力公司下属的启明星控股公司牵头成立新光硅业,承接10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随后,四川投资集团公司成为新光硅业大股东,而天威保变增资扩股进入新光硅业成为二股东,启明星则成为第三大股东。
据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企宣部门李女士透露,当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原打算申报500吨左右的多晶硅上产项目,但省里考虑做大做强多晶硅产业,最终申报了1000吨。考虑到自身的技术实力,以及无法投入几亿元的资金,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最终退出了该项目。
尽管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没有参与进来,但新光硅业仍然从这里挖走了一批技术骨干,其中就包括新光硅业的总工艺师张惠国和副总经理过慧芬,两位都曾是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领导。张惠国曾经因为改进从俄罗斯引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而获得四川省100万元的奖励,这样的奖励目前四川省仅有两位。
但是,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目前为止只掌握100多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而且国内还没有哪个工厂掌握了1000吨多晶硅生产技术。新光硅业能否顺利完成这种技术转化,谁也无法打保票。
陈绍章也承认,年产1000吨多晶硅与年产100吨相比,需要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就好比是装水的杯子要换成个大桶,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需要时间来整合和检验。
陈绍章说:“肯定还会有技术需要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在我们技术专家的掌控范围之内。”
他称,这段时间,基本每天都会召开技术爬坡的工作会议,主要技术难题则已大致解决。当记者结束采访又路过总工艺师办公室时,他们已经到生产线上工作去了。
当记者向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德明询问项目是否能够顺利投产时,他表示:“未来仍然充满未知数,一切要等机器设备调试结束生产出产品后才能知道。”
对新光硅业的质疑缘自另一家多晶硅生产企业洛阳中硅的经验教训,洛阳中硅因未能掌握回收三氯氢硅的核心工艺,至今无法使其年产3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达产。
对于这样的疑问,陈绍章显得很有自信。他说,洛阳中硅的精馏塔只有20多米高,而新光硅业的精馏塔高达70米;同时,他表示,他的厂房已经能够达到1000级的无尘标准(每立方米只允许存在1000颗灰尘微粒)。这些已经足以保证多晶硅的纯度和质量要求。
用电成本可能提高
新光硅业达产后每年需要5亿度电,由于电价定价权已从省里收回到国家发改委,新光硅业将不能再享受每度0.25元的优惠电价,而需要以0.4元的市场价格购买用电
新光硅业除了要挑战技术难题外,还需要面对因电力定价改革导致的用电成本提高的威胁。
川投集团董事长黄顺福曾表示,新光硅业多晶硅项目立项时,省政府曾承诺以每度0.25元的价格向公司提供优惠电力,但时间已经过去5年,优惠政策能否延续还不好说。
实际上,从2003年起,电价定价权就已从省里收回到国家发改委,新光硅业将不能再享受每度0.25元的优惠电价,而需要以0.4元的市场价格购买用电。
国泰君安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员王稹对此算了一笔帐,如果按照每度电0.4元计算,新光硅业每公斤多晶硅生产用电成本在18美元左右,成本比原计划提高近6美元;此外,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硅粉成本为4美元-6.67美元,这两项成本估计能占总成本的55%-65%,预计每公斤多晶硅生产成本约为40美元左右。
不过,情况也许并不真的那样糟糕。据乐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德明介绍,新光硅业落户乐山市,除了技术因素、当地硅矿丰富、氯气供应充足外,乐山还享有“电窝子”的称号,能够为新光硅业提供足够的电力,尽管新光硅业达产后每年需要5亿度电。
据他透露,省政府正在进行协调,争取采用直供电的方式为新光硅业供电。如果这种方式获批,“新光硅业用电价格可以降低到每度3毛多钱。”
陈绍章并不在意用电价格。他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以0.4元的市场价格购买用电。而有关人士表示,在市场这么火爆的时候,公司对成本控制可能不会过于在意。
■业界观察 多晶硅市场明年供求平衡
本报记者 李少林
新光硅业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其进入的多晶硅行业能够带来高额利润,它也因此被当成相关公司的“利润奶牛”。但未来2年,新光硅业将很快面对逐渐饱和的多晶硅市场。
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随着国际多晶硅厂商相继扩产,2007年全球光伏产业多晶硅供应量为1.8万吨。按照每兆瓦需要9吨多晶硅计算,可满足2000兆瓦装机量——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太阳能电池生产需要。根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2006年至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复合增长率在20%-22%;其中,2007年全球光伏产业新增装机数量为2000兆瓦至2200兆瓦,2008年为2500兆瓦至2800兆瓦。
但受前两年多晶硅原料短缺影响,国内纷纷上马多晶硅生产项目,国内拟建和在建多晶硅项目的产能合计已经超过了2万吨。这些项目投产之日正是多晶硅市场供求平衡之时,新增的产能将面临市场饱和的挑战。
资料显示,云南曲靖爱硅信3000吨多晶硅项目去年4月开工奠基,江苏阳光投资35亿元在宁夏石嘴山投建年产4000吨多晶硅项目,南玻A在湖北宜昌投资建设年产4500吨多晶硅项目;此外,洛阳中硅去年12月投资14亿元于多晶硅产业化项目,预计2008年投产后,公司多晶硅产能达到3000吨,而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在原有200吨多晶硅产量的基础上,正计划投资建设一个500吨的多晶硅项目。
国泰君安预计,如果国内多晶硅项目都能够按计划投产,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2万吨,届时,多晶硅原料将出现供需平衡,多晶硅价格将下降至每公斤50-60美元;2010年,多晶硅原料将出现供过于求,多晶硅价格下降到每公斤30-40美元。而即使是保守估计,这些项目在2008年也将开出6500吨的多晶硅产能。
市场增长逐渐趋于平缓,以及国内外新增多晶硅产能爆发式增长,正在让新光硅业这只金光闪闪的利润奶牛逐渐褪色。
天威保变董秘张继承接受采访时说:“当初股东们问,入股新光硅业是不是就是为了给英利找多晶硅?我告诉他们,即使咱们没有天威英利,也有理由投资,因为这个产业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就很好,如果可以直接享受到新光硅业的成长收益,那何乐而不为呢?”
2006年国内曾有分析机构对新光硅业的盈利能力作出预测,如果新光硅业2007年能够达产(年生产1260吨),按照每公斤80美元价格出售多晶硅,新光硅业当年至少可以实现1亿元的利润。
实际上,新光硅业达产后的利润可能远不止1亿元,因为2006年5月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从2005年底的80美元上涨到了150美元。银河证券分析师王国平表示,目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仍然在每公斤150美元-180美元左右。按照该价格估算,新光硅业每年至少可以产生6亿元利润。
新光硅业总经理陈绍章表示,新光硅业除了前期投入12.9亿元外,后续只需要少量的运营资金,不需要继续大规模追加投资。这也就是为什么天威保变在新光硅业仍然面临诸多风险时愿意对其进行投资的原因所在。
但是,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新光硅业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成本约为40美元,这就意味着2年之后,它需要以成本价出售产品。
陈绍章显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他也更愿意相信市场不会这么快就达到饱和。他对记者表示,现在市场对太阳能市场的预计有很多种,自己更相信里昂证券的预测。里昂证券预计,到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每年新增装机量为5000兆瓦,为最乐观的市场预测。
■记者手记 追逐太阳的梦
本报记者 李少林
四川地处盆地,多雨雾,少阳光。追逐太阳成为这里生民从古到今的梦想,这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太阳树可以得到证明。而未来,这个盆地势必成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基地,因为这里有多晶硅黄埔军校之称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目前国内唯一设计产量超过1000吨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新光硅业。
乐山是个典型的旅游城市,这里有乐山大佛,有峨眉山。自然这里的人们更多地依靠旅游来谋生,这里有5元一碗的阳春面,也有48元一份的西坝豆腐;花上10元钱就可以让出租车穿城而过,但也能看到开时髦跑车的酒吧店女老板。在这里本地人的需求和外地人的需求层次分明。
乐山没有什么有名的工业企业,除了乐山电力、明星电缆之外,就是一家造纸厂。新光硅业之所以落户这里,除了其技术脱胎于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外,按照当地人说法,还有另外三个原因。
充足的供电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乐山素有电窝子之称。目前已经建成两个装机量各为300多万千瓦的水电站,未来还计划另外建设两个装机容量为700万千瓦的水电站。而多晶硅生产是高耗能产业,用电费用一般占全部成本的40%左右,便宜的电价对企业至关重要。
丰富的水资源和氯气是新光硅业落户乐山的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乐山位处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地,这里可以为多晶硅生产提供廉价的水。此外,乐山还可以供应大量廉价的氯气。
当然,还有一个没有获得证实的说法是,因为多晶硅生产存在一定污染,落户在山窝里要比落户到成都等大城市来得安全。不过,这种说法遭到了反驳,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有关人士说,自己的水处理池已经达到了养鱼的标准,而新光硅业的技术正是脱胎于峨嵋半导体材料厂。
尽管新光硅业曾是“四川省一号工程”,乐山人对它仍然显得很陌生,搭载我们去新光硅业的司机要靠多次问路才能达到目的地。
新光硅业座落在离乐山市一江之隔的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零星散落着近10家企业,一切都透露着新近上马的迹象,就连开发区管委会的办公楼也投入使用没多久,而在其周围还有新建未完工的建筑群。
与这种“新”相映成趣的是,新光硅业仍然在紧张施工的70米高精馏塔,去年12月新到的厂区保安,以及办公大厅里刚刚买来的成批的工作服。
与新光硅业的“新”对应的是前途不明,除了技术考验之外,未来市场的发展才是这颗新星即将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以无锡尚德、天威英利为首的一些企业正在成为太阳能电池制造的主力军。但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和市场在外,整个产业蕴藏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的利润将被极大压缩,因为他们缺乏价格传导作用,很难将原料上涨转嫁给下游消费者。
实际上,太阳能用多晶硅从2005年的每公斤30美元,已经上涨到现在的150美元,这主要是多晶硅原材料紧缺所造成的供求极不平衡所导致的价格飞涨。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多晶硅产量不足400吨,其中包括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近200吨。全国多晶硅缺口在3000吨左右。
依靠新能源的概念,国内股市在2006年初刮起了一股太阳能概念风,任何股票只要沾上多晶硅的边就会立马暴涨几个涨停。其中,包括确实有多晶硅项目的天威保变、江苏阳光,也有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要进军多晶硅领域的航天机电等。有业内人士笑称,只要有故事讲股票就能涨,无论故事在今年、明年发生,还是永远都不会发生。
正是看到多晶硅缺口所在,国内纷纷上马多晶硅生产项目,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建和将要建的多晶硅生产项目累计产能已经超过了2万吨。这些产能预计将在2008年后开出。
但是,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国际几家主要的多晶硅生产企业近几年扩产,到2008年全球多晶硅将不再短缺,即使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每年新增装机量以25%的速度递增。
因此,留给国内企业的题目是,如何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尽快克服技术难题,尽早投产,抓住火爆市场的尾巴,在多晶硅价格仍然处于高位的时候,尽快收回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四川省要求新光硅业在今年2月底投产的原因所在。
有理由相信,如果新光硅业本月底按时投料试产,它将凭借先发优势在国内多晶硅生产行业占据领先地位;而其他到2008年还没有建成投产的项目,未来几年将会面临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成本控制将决定他们的未来虽然已经拥有了太多荣誉,但拿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国际顾问委员会(MOU)成员的聘书,还是让施正荣激动不已。2006年8月8日,纽交所总裁凯瑟琳·
吉尼、总经理马杜一行在南京向施正荣颁发了这张“白金级”聘书。拥有这样聘书的全球仅有30人,全部为顶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施正荣是唯一的中国人。
虽然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太阳能概念股的热情已经大大减退,但尚德的股票却一直受到追捧,2006年12月以来其股价一直在30美元以上,今年2月初甚至再次摸到40美元,尚德在纽交所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成为全球光伏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
今天,在从硅材料到光伏市场的整个链条中,无锡尚德成为国内光伏企业中唯一具有话语权可以影响产业链的企业,其不断扩张的产能,不仅对国内光伏企业,甚至对国际光伏行业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2006年尚德的营业收入将突破5亿美元,净利润将超过1亿美元,“尚德会在中国整合产能资源,而在全球以联盟、合作等方式解决原材料、市场等环节。”
而以他为榜样,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冲进了同一块市场。
尚德合纵
2006年8月,尚德和MEMC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采购合同,此项长期供应合同可为其未来1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保证,特别是在未来
3年硅材料供应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尚德已经为2010年实现1000兆瓦的目标,挑战日本夏普在光伏产业的霸主地位,备齐足够的枪支弹药。
中国台湾地区东部海岸,MEMC的3000吨级的多晶硅生产项目即将动工,作为采购合同的一部分,尚德以无息贷款或者押金的方式向MEMC预付资金,以
用于扩大MEMC的产能,MEMC计划到2008年将产能从2006年的5000多吨提升到8400吨。此外,MEMC最多还可购买无锡尚德4.99%的
股权。双方商定的采购价格将以往年价格作为基准参数,预计将逐年下降。
目前尚德硅片供应有50%来自国内,50%来自国际市场,但国
内市场提供硅片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能够为尚德提供充足的原料,尚德肯定会减少在国内的采购。“不仅仅是技术不成熟,国内电价比国际市场
高出很多,而电力在硅材料成本中占据首位,没法参与国际竞争。”也正因此,施正荣谈得更多的是在全球市场上整合资源。
除了解决上游硅
材料问题外,尚德还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8月,无锡尚德以3亿美元收购日本MSK公司,企图借助其品牌进入日本市场。MSK是日本最大的光伏制
造商之一,也是建筑集成光伏领域的领先公司之一,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已有20多年历史。MSK在全球销售布局、成熟的品牌策略和国际化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对于尚德实施全球拓展战略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日本不仅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单一市场,也是外国企业最难进入的市场之一。日本能源极度
匮乏,常规能源的电价成本相对较高,对新能源产业极为重视。MSK收购案在日本引起极大的震动,日本是最早使用太阳能的国家,最早将光伏产业提高到国家战
略地位,以至于许多日本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光伏企业。
2004年以前,日本占据世界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之后两年日本光
伏市场的全球份额虽然降到30%,但仍然具有近400兆瓦的市场。日本是太阳能的第一制造大国,夏普仍然是目前毫无争议的全球老大,京瓷、三洋、三菱等日
本光伏企业也都有巨大的产能,而且保守的日本人不轻易使用外来产品。
也正因此,绝大部分中国光伏企业都与日本市场无缘。2006年尚
德的产能已经达到240兆瓦,跃居世界三强,但与日本夏普600兆瓦的产量距离尚远,打造1000兆瓦成为全球老大是施正荣的梦想。在中国光伏市场迟迟没
有启动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个理想,日本市场就是尚德的必争之地。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校友们 中电电气可能是继无锡尚德之后最受追捧的光伏企业,而南京中电最大的卖点就是赵建华。赵建华是施正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师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资历比施正荣还要深,他与夫人王爱华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24.7%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1988年,施正荣公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时,赵建华已经在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工作3年了;施正荣成为该所研究员时,赵建华已经升任光伏研究所的
副主任。2004年5月,南京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与以赵建华夫妇为首的技术团队达成协议,共同投资成立南京中电。
赵建华担任南京中电总经理,也是技术研发的带头人。产业规律显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整个生产成本将下降9%左右,虽然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的转换率,仍然存在大量的技术难题,但南京中电无疑是国内最有研发实力的企业之一。
资本追捧的程度超过赵建华的想象。虽然还没有上市,但在私募活动中,南京中电许多高管人员就已经拥有了大量财富。在胡润2006年能源富豪榜中,南京中
电居然占据3个席位——赵建华、王爱华夫妇以8亿元的财富位居第21位;曾担任无锡尚德总经理助理的杨怀进以7亿元名列第27位;另一位来自南京中电的张
凤鸣,同样在南威尔士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以5亿元名列第34位。
在光伏产业中,新南威尔士大学赫赫有名,特别是在硅体系的理论研究中
更是处于权威和核心的地位。马丁·格林教授是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素有“世界太阳能之父”的称号,施正荣与赵建华都是他的弟子。也正因此,拥有新南威尔士
大学光伏专业博士,有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技术实力。
目前,无锡尚德拥有的新南威尔大学光伏方面的专家最多,除了施正荣之外,负责研发的蔡世俊、张光春等都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光伏博士,施正荣甚至还请来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主任StuartWenham担任首席技术官。
河北晶龙集团投资成立晶澳太阳能科技公司,进军太阳能电池业务时,就将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戴熙明博士推向前台,称其为马丁·格林实验室的三位核心科学家之
一;林洋的研发中心也聚集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研发人员,首席技术顾问郑广富也是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曾与施正荣在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薄膜技术;而另两位
技术骨干,电池事业部总监汤云辉与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云飞也都曾在新南威尔大学从事硅电池的研究。
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虽然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光伏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澳大利亚的光伏市场一直没有启动。也正因此,在“尚德效应”的影响下,在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光伏技术的中国人纷纷回国创业。
有人统计,回国创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博士共有12位,他们都在国内光伏企业位居要职。现在,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都自称为格林教
授的弟子,即使是业内同行,许多人也搞不清楚哪些是嫡传弟子,哪些或许只是听过教授讲课或者在试验室里参观过。但不管怎样,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上,
新南威尔士大学注定要留下深深的痕迹。
第二梯队 除了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们组成的“学院派”,国内光伏产业土生土长的第二梯队也开始显露头角。
陆永华是林洋新能源的大老板,光伏行业的发展迅速让他极为震惊。1996年他成立林洋电子制造电能表,2004年8月投资成立林洋新能源,两年之后林洋
新能源的营业收入就达到600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他苦心经营电能表10年才能达到的,更不要说林洋新能源的上市让他的财富迅速膨胀。
为了将更多资源集中到新能源产业中来,他在林洋上市之后亲自担任CEO的职位。但在2007年1月8日林洋上市庆功晚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大老板陆永华,而是帮助他实现飞跃的王汉飞。
王汉飞曾经是尚德施正荣最得力的助手。2001年9月,王汉飞正式加盟无锡尚德时,这家公司在科技创业园里只租用了两间办公室,员工主要是董事长李延人带来的行政人员和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来的技术人员,公开招聘的高管人员只有王汉飞一人。
在尚德的困难时期,人员流动非常严重,包括施正荣带来的一些技术人员也纷纷离职,但王汉飞一直与施正荣并肩作战,一起度过了最艰苦的几年。也正因此,即
使在王汉飞离职之后,他与施正荣仍然保持着兄弟般的友谊。王汉飞家住无锡,每次从启东回家,如果有机会两人总是会见上一面。
2005年5月,王汉飞受陆永华邀请加盟林洋新能源担任CEO,在他的努力之下,林洋在上市之前,已经具有60兆瓦的产能。“尚德4年时间达到的成果,我们差不多用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王汉飞说。
在光伏产业,谁先上市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王汉飞也相信这个道理,美国上市无疑会增强林洋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对公司的海外销售有极大的
促进作用。也正因此,王汉飞制定2007年产量达到100兆瓦的生产目标,而百级兆瓦的产量无疑是国内许多企业难以突破的节点。
他利
用上市融资1.5亿美元,迅速扩大产业规模。2007年第二季度,林洋另外两条30兆瓦的生产线就会建成投产,产能将迅速提高到120兆瓦,到年底,王汉
飞还要将这个数字调整到240兆瓦。他同时还要将产品的平均转换效率从16.5%提高到16.8%。董事会给他设定的目标是保三争二,尚德是国际光伏产业
的第一阵营,而国内二线的光伏企业还处于混乱状态。王汉飞相信2007年处于二线的光伏企业的排名将会明晰起来。
同样希望在二线脱颖而出的还有常州天合,董事长高纪凡2006年以20亿元的收入,位居胡润能源富豪榜第9位,他也是最早在光伏产业中淘金的人。
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通过光伏发电的方式,解决西部地区用电问题。常州天合负责西藏40座共计715KW光伏电站的建
设,被国内同行业称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一匹“黑马”。2005年公司又被国家发改委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列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的支持对象。此后,
天合把光伏产业链从上游的硅切片延伸到太阳能电池以及组件安装等各个链条,虽然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最强,但却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内光伏企业之一。
胡宏勋一直都在为上海交大国飞绿色能源公司错过大发展的时机而感到惋惜。2003年的交大国飞已经盖起来1万平方米的厂房,生产设备全部到位,而那时的
尚德只有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但是交大国飞没有等到德国光伏市场启动的那一天,相差只有3个月的时间。胡宏勋也就是在2003年底辞去交大国飞总经理
职位的。
他现在的职务是杉杉尤利卡太阳能公司总经理。2005年7月25日,正在寻找高科技投资项目的宁波杉杉,与胡宏勋共同投资组
建宁波杉杉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杉杉投资控股及杉杉股份出资占据公司73.31%的股份,胡宏勋以及技术团队以现金和技术入股占据公司
26.69%的股份。一年时间内杉杉尤利卡建成了两条晶体硅生产线,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胡是国内资深的光伏专家,他
的成就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他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提高到10%以上,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也正因此,杉杉尤里卡的价值
实际上还是在非晶硅薄膜电池上。胡宏勋已经在宁波的杉杉工业园购置160亩土地,2007年将上马2条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
胡宏勋
认为薄膜技术将取代晶体硅成为太阳能技术的主流趋势,“2006年世界的高纯硅的产能大概3.5万吨,2007年估计会达到4.5万吨左右,即使全部用来
做太阳能电池,也只能做3000多兆瓦,而且它大部分还要供给半导体行业,因此依靠硅材料很难支撑光伏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施振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就是
从事多晶硅薄膜电池研究的,而现在尚德同样把多晶硅薄膜电池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较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来说,薄膜太阳能电池光转换率相对比较低,实验
室里也只能达到14%,大规模稳定生产的转换率不足10%,其最大的缺点是稳定性比较差,电池寿命相对较短,还有大量技术难关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