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盛世 王者归来

谈天说地,纵观世界风云;指东道西,见证中华崛起。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中华崛起 的历程。
正文

【原创】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对日本也同样适用(下)

(2005-10-07 08:58:18) 下一个

在钓鱼岛问题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对日本也同样适用()

王者归来

现在讲硬的更硬容易理解,但讲软的更软可能有点早,有点不合时宜。但既然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而且已经开始了这个题目,就把它讲完。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取自于胡温的台海政策,而钓鱼岛问题和台独有着太多本质上的相似之处,这是为什么说“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对日本也同样适用的第一个原因。

关于钓鱼岛问题和台独的相似之处,本人在<<钓鱼岛争端:日本一只脚踏上了红线>>进行了详细总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台独和日本右翼势力采取的策略相似,那就是切香肠式的步步进逼;

2。台独和日本右翼势力的靠山都是美国,但利用美国为其火中取栗的意图都不过是一厢情愿;

3。台湾独立和日本取得钓鱼岛主权的“许可证”都在中国手里,取得该“许可证”唯一方式是在中国不够强大时从中国手里抢,而中国强大到一定程度,该“许可证”随时会被销毁;

4。中国在台湾和钓鱼岛问题上都划好了一条底线,一旦对方跨过底线,不管中国够不够强大,中国会坚决出手,这也是中国“硬的更硬”政策的根据。

具体到“软的更软”策略的运用,我们还要详细分析一下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台独势力和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过程极其相似。简单说来就是台独势力和日本右翼势力利用民粹主义控制舆论,蒙蔽不明真相的普通大众,使其盲目相信台独以及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对中国的冒险可以成功。同时,制造所谓的受到中国打亚的“悲情”以制造台湾和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

在台湾,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曾成功的制造了以支持台独就是“爱台”,支持统一就是“卖台”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并成功地蒙蔽了不明真相的台湾民众使其相信美国将会全力支持台湾独立,台湾不需要流血就可以独立。同时利用加入国际组织的飞蛾扑火式的主动碰壁行动,制造中国打压台湾的悲情,以制造两岸人民感情上的对立。与此类似,小泉上台以后,利用参拜鬼社和修改教科书搅起日本的军国主义情绪;同时大力鼓吹日本的常规军力可以轻易打败中国,并却不断和美国右翼势力眉来眼去,企图让日本人相信,日本在钓鱼岛的冒险将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更为可笑的是,台独势力制造“悲情”的那一套居然也被小泉学了去,居然制造日本入常失败是因为受到中国打压。李登辉和小泉可真是“心有灵犀”,李登辉台独不成教出这个徒弟来也应该心满意足了。另外,李登辉当年的如日中天和今天小泉的洋洋得意又何等相似。

对李登辉之类的铁杆台独势力和小泉代表的日本铁杆右翼势力我们当然要针锋相对,只要其继续挑衅,硬的就要更硬;但对于受到蒙蔽的普通民众,我们首先要设法使其明白真相,软的一手则是不可或缺的。

也许有人会说,在台湾毕竟还有支持统一的民众,对日本人来讲,如何能让日本人支持中国夺取钓鱼岛主权呢?这个当然不现实,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在钓鱼岛,我们要日本人理解的现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们要让日本人了解钓鱼岛主权是二战遗留问题,中国绝不会放弃,放弃的只能是日本右翼势力;日本不经战争就想窃取钓鱼岛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第二,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的挑衅将给日本带来巨大政治经济上的代价,而这些代价将最终转嫁到日本普通民众身上。中国做好了为钓鱼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准备。

常读东方时事的朋友应该记得,东方时事在以前的评论中曾多次指出,由于日本社会具有一种随大流式的“鱼群效应”特征,中国对日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手段必须加上经济手段方可奏效,必须要让普通日本人意识到小泉对中国的挑衅将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每个日本人的经济利益。本人也曾多次预测中国对日本的挑衅将在经济上予以惩罚(<<对日本的经济手段引而未发,端视日美的态度>><<日本入常没戏,更重要的是借机充分揭露日本的丑恶嘴脸>>两文)。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中日在钓鱼岛和东海的冲突愈演愈烈,但中国对日本的经济手段却没有任何动静,甚至连先前对日本右翼企业的警告性惩罚现在也没有了动静。翻一下本人以前的所有评论,这是唯一一项本人屡猜不中的预测。难道胡温真的不知道对日本的经济手段更有效?

当然不是,根据本人最近一段时间对钓鱼岛问题的思考,本人认为胡温之所以对小泉的挑衅迟迟不使用经济手段,是在等待最佳时机。而最佳时机就存在于中国夺回钓鱼岛主权的过程中;具体说来,就是一旦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上升到军事冲突,中国将使用经济手段分化日本人,对铁杆支持日本右翼势力的日本企业将予以坚决打击,而对于不支持(或反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日本企业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甚至会给予一定的好处。这样,就把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和日本人的经济利益连在一起,让日本人意识到是因为小泉在钓鱼岛的冒险导致经济上的损失,从而部分实现对日本人“软的更软”策略的第二个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中日之间的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如军事冲突),中国才会动用经济手段?早用早起作用岂不是更好?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正是反映了胡温的深谋远虑,因为早用不但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在中日争端没有上升到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中日争端无论从普通日本人还是其它国家的人的角度来讲都是政治性的,而因为政治原因使用经济手段就算不是大忌,也要给人留下口实,必不容于WTO有关条款,如此一来岂不是得不偿失。但中日在钓鱼岛一旦形成军事冲突,就不再是政治问题了,而是主权问题,中国就无须顾忌以上的问题了。

把日本企业根据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态度区别对待,本身就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一种表现形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