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中国的"口舌"出现问题了??
(2012-09-05 19:40:59)
下一个
徐百柯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5日 01 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年内第二次访华。几天前,她在出席南太平洋岛国论坛时表示:“南太平洋足够辽阔,可以容下美国和中国共存。”这让我们想起半年前,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说过的话:“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两句话,从言说方式到核心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不用做过多语言学的分析,一看便知。
这说明中美两国的决策层在达成根本共识方面有了新的推进。因为,怎么说、用什么方式说,其重要性有时丝毫不亚于说什么。希拉里的最新表态,显然可以被视为对习近平言说的一种积极回应。至少在这一轮互动中,中方主导了“话语权”。
两个大国,在表达自身理念和核心利益时,用的是对方听不懂或至少是不习惯的话语,这样的局面是危险的。不仅中美之间,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摸索出一套能与对方共享、相互理解的话语体系。这也是“宽广”和“辽阔”交集的价值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当中美双方决策层已经开始以这样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进行沟通时,某些“建言者”却还停留在陈旧的语境中。比如,有中国学者在报纸上发表致希拉里的公开信,指责称:“美国当前对中国有三层心态环环相扣:仇视中国政治、利用中国市场、打压中国发展。基于这样复杂的心理结构,美国玩起了自以为得意的‘巧战略’:不直接出面与中国对抗,却怂恿中国周边国家干扰中国发展。”其中对美国国际战略的分析并非全无道理,但这种言说方式,依旧属于以斗争性词汇进行描述、气势汹汹地给予谴责这样的“革命语态”,其背后的对抗性心态显而易见。
又比如,希拉里到访之日,有报纸社评直接称她是“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作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外交风格与我们有冲撞,某些言论“愣”甚至拙劣,这些都是事实,中国人可以不喜欢她。但中美决策层是否就“互疑”了呢?在问题的核心层面,国内一些战略专家、评论者的种种意气之论,恐怕并不成立。进而,成天把“霸权”、“主宰”、“圈套”、“野心”挂在嘴边,难道就不是在强化互疑吗?什么叫“互”,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极端也难成气候。
好在,当“宽广”和“辽阔”互相呼应时,我们知道,外交决策并未被不理性的情绪所绑架,无论这种情绪是来自美国还是中国。
大国间的博弈当然存在,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中美两国可以“亲密无间”。但国家利益的表达需要外交技巧,国际关系也需要一种更平和的描述,这个世界不是随时都在剑拔弩张,别狭隘地理解国家利益,也别狭隘地理解国际关系。
解析那些逞勇斗狠的话语,其背后逻辑,一是旧思维,二是新市场。
旧思维根深蒂固,摒弃不易,但开放社会与开放心态乃是趋势,理性的回归大可以指望。更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种狭隘: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或收视率,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近年来媒体市场的一个新动向是,先放狠话挑动公众情绪,以此“培育”市场,再接连放狠话,来迎合这种被裹挟的情绪,收获市场大卖。
日前,围绕钓鱼岛问题,一些报纸和地方卫视评论员,甚至放言中日将有一战,“如果中日发生新战争,它一定是中国人在心理上洗刷一个多世纪耻辱的战争。无论其他什么样的战事,都不如中日战争更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了。”说这样的话,其不负责任和不顾大局,几乎与我们所反对的他国极端势力无异。习惯于这种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的媒体,请收手,饶过公众吧。
不管是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播出时段里,在公共舆论场中成天渲染那类对抗乃至战争情绪的,要么是臆想的受虐狂,要么就是利用商业民族主义来消费爱国。前者可悲,后者可恶。
--------------------------《中国青年报》不点名批评《环球时报》狭隘.........《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纸,不清楚刊登这篇文章有何背景,但是针对《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提出的批评实属罕见。
http://zqb.cyol.com/html/2012-09/05/nw.D110000zgqnb_20120905_5-01.htm
-------------环球时报社评:希拉里,深度强化中美互疑的人
环球时报社评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今天到访中国。有人已把这次亚太之行称为她的“谢幕之行”,因为即使奥巴马能获连任,她很可能也不再担任国务卿。希拉里带给美国外交的最大动作是“重返亚洲”,但它除了将中美战略互疑推向高峰,并没给美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
美国的最大战略利益是维护其世界霸权,为做到这一点,美国似在追求两个次级战略目标:一是恢复本国的经济活力,二是对中国崛起进行限制。希拉里这几年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亚太的跑动比她的任何前任都多,但上述两个目标她实际上一个也没能推动。
因为美国的后一个战略目标设置错了。美国要把中国崛起装进它维护霸权和为此制作的各种标准以及“圈套”中,但中国不可能就范。美国只有3亿人口,它再先进,力量也是有限的。看它对付伊朗就已经有些吃力了,它想把崛起的中国罩住,野心太大。
希拉里提出用巧实力外交制约中国,看似在南海问题上有些得手,但从大国战略上看,都是些没出息的鸡毛蒜皮小把戏。美国能因此喜不自禁,说明它的心胸在变小。
重新催发经济活力是美国的正路,但奥巴马政府的举措乏善可陈,希拉里搞出“重返亚洲”、“互联网外交”等相当夺目的新花样,吸引了美国和世界舆论,也给美国选民制造了错觉,以为美国的真正危机就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以及“中国不民主”在威胁美国。
希拉里作为国务卿,没有帮奥巴马让美国人搞懂一个道理:美国从长远看只能同中国平等竞争并合作,美国可以主导游戏并操控中国的空间和资源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这几年美国的对华战略思想毫无创新,希拉里腿脚很勤,政策口号挺多,但就是没有贡献思想。
一旦希拉里离去,她能留给美国外交的就是一张塞得满满的行程单子,甚至“重返亚洲”战略都有可能被做大调整。
如何对待中国,考验的不是美国有多少军事力量,有多少盟友,它考验的是美国是否会自己骗自己,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亚太寓言。
美国的政治制度真的可以保障它永远主宰世界吗?中国走一条自己的路真的走不下去,早晚得崩溃吗?如果美国的国务卿带头对此笃信不已,美国的主流精英们都来捧场,那美国就用不着做认真的改革了,美国躺着都是这个世界的“卧佛”。
希拉里的巧实力外交增加了中国与周边有领土争议国家的摩擦,也让中国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但恰是这几年,中国人的承受力增加了,不再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惴惴不安。希拉里实际上做了中国做大国外交功课的“陪练”。
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希拉里,她个人给中国公众带来的反感和警惕未必是美国外交利益所不在乎的。它给两国主流社会之间埋下了十分深刻的新互疑,清除它决非易事。
中美的相互态度将决定21世纪亚太国际关系的性质,希望希拉里在或许是她任期的最后几个月里认真审视她对中美关系的深层次伤害。她还有机会做点补救。“人在做,天在看”,在她到访中国的时候,我们将这句中国的老话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