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再平衡”战略下的钓鱼岛(ZT)

(2012-09-25 07:55:02) 下一个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之所以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与美国的世界战略考量密切相关。

尼克松的所谓“越顶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强烈冲击,成为中日恢复邦交的“催化剂”。由此,美国实现了在远东以中美日构成的“犄角之势”来“平衡”苏联一极的有利态势。

40年之后的今天,美国“重返东亚”,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在美国的棋盘上,中国这次成为“被平衡”的对象,与40年前的角色恰成相反。

平衡与再平衡

钓鱼岛问题在40年前被搁置,如今成为中日关系的“雷区”和“火药桶”,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美国的“平衡”、“再平衡”战略密切相关。

一方面,中日之间由于搁置钓鱼岛争议从而实现邦交正常化,40年间虽也常有龃龉,但总体来看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贸关系从最初的10亿美元到去年的3429亿美元,扩大了340多倍。双方人员交流从最初的1万余人,2011年高达528万人次。双方互结友好省市的也多达250对。

这样的一种双边关系,不仅两国人民受益匪浅,进而也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起到了关键性促进和推动作用。对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平衡”作用,不仅日本,中国大体上也给予积极和正面评价,即便有台湾问题的存在。

美国的失分

然而,这次所谓的“再平衡”所带来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以下数端:
第一,中日间就东海问题本来已经形成使其成为和平之海、友好之海、合作之海的共识。但由于美国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它的再平衡战略肢解了上述中日间的原则共识,原本东海问题趋于解决的方向发生逆转。从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再变为今天的严峻局面。石原慎太郎的“购岛闹剧”为什么在美国开锣上演,应该是最好的注脚。

第二,东亚、东南亚本来已经形成区域间良好的经济互动关系,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大力提倡和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拟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进而促进集体安全,最终希冀以欧盟的形式,和平解决诸如钓鱼岛一类领土争端。但这引起美国的不满,伴随着其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另起炉灶,搞起所谓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搅乱了原本政治平稳、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东亚秩序。

第三,在道德和信义方面,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使中国人看到美通过南海、东海问题挑拨离间,意在的渔翁之利。中国觉得这次美国的手法低劣,美国所鼓吹的价值观与其实际行动之间落差巨大,美国对中国的“软权力”将大打折扣。

此外,“再平衡”背景下的这次“钓鱼岛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民族认同感的加深和政治谈判的步伐。美日对此虽有所意料,但显然对其严重性估计不足。

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北美经济回复、增长乏力,东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钓鱼岛危机给东亚的安全和经济繁荣发展带来冲击和不确定性。这样的情形,美国所谓重返东亚、“再平衡”战略不能辞其咎。

---------胡令远
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