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为什么中国崛起仍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zt

(2009-04-04 19:10:02) 下一个
如果再不以“偏执”态度推进自主创新、推动2020“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像目前这样将振兴的希望放在“世界500强”,放在伟大的“外商投资企业”身上,放在技术引进上,所谓中国崛起,随着农民工血流的流尽,或者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崛起”将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因为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没有伴随着自主技术能力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

  2005年,科技部一位副部长在人民大会堂讲了这个道理。但2006年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引进,表明我国在国家战略上仍然没有将自主创新和国家技术能力的增长,真正放在战略核心位置上。

  似乎中国和日本韩国都有大量出口,似乎经济增长对出口、对外需的依赖很高,似乎都有大量外汇储备。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于自主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增长的态度的大相径庭。

  韩国,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6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那个时候韩国什么都没有,他从75年才开始。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经占领了市场。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他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一千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他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他这种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另外再举一个印度的例子。在我们印象中,印度很穷很落后,贫富差距很大,但是真正到印度去之后,也发现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某些领域也是有了快速的发展。软件技术它是增长速度年均50%,它的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的改造,比如说印度的TATA公司以前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全面向软件和微电子进军,在印度引领潮流;他的服务业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市场;生物技术发展也非常之快,医药开发的服务业,基因产品,生物疫苗等等产品也在世界的某些领域走在前列,这是印度的情况。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他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他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他的经济发展,他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现在阿根廷来说,阿根廷货币不断的贬值,他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说,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他是没有出路的,他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子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我准备谈的第三个方面。

  从成就方面来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过去我们常用一种说法,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再回顾一下,以市场换技术能够维持多久呢?在殖民主义时代,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因为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征服的主要对象可能就是市场,市场成为利润的主要资源。有一种说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他们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大批的引进技术。可是事实的情况怎么样呢?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的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的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但表面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什么呢?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为了引进德国的大众,我们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废掉的。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并建立了各自的市场范围。在武汉生产的富康绝对卖不到上海,在上海生产的大众也绝卖不到武汉,我们的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这能说我们强盛吗。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全部产量只占通用汽车的3%,但是在中国获得了25%的利润;在美国,通用汽车的利润是145美元,在中国是2300美元。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它总产量的14%,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大众汽车80%的利润,这能说是我们自主创新吗?还要举一个例子,就是广州的本田,在日本卖16万,在中国就卖30万。我们把汽车的技术放弃了,队伍毁掉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他的目的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这就是我们走的一条路。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核电。7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搞核电发电研究,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运转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现在又要上核电站了。我们不用30万的,也不要60万的,我们认为世界上有更好的是90万的,100万千瓦的机电站,中国也就不管它了,重新买90万,100万的,我们所有过去的研究,有可能被全部抛弃在一边了。中国买一批学一批,永远用不上,中国的技术永远没有市场,那么中国怎么能够形成自主创新?刚才举了一个例子,韩国和我们同时引进核电,现在韩国不管是高铁核电方面都来参与中国的竞标,为什么他同时引进了,他现在能参与国际竞标,我们引进了,我们还需要继续引进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以市场换技术是行不通的。

  目前中国的经济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困境,受到了三大障碍,一大障碍是知识产权的障碍。现在我们知道DVD的风波,目前为止还给它封起来,出口技术的贸易壁垒给我们出口造成了很多影响,另外就是反倾销,纺织品等等都受到了许多的阻碍,假如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有可能是被动的。

  这也是一个中国的统计,在中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生物技术专利占87%,信息类专利占92%,半导体类的专利占90%,那么说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还是以外国人为主,我们去参与什么竞争?因此,我想引一句话,这句话是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他们的报告里提到的,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中国人要挺起脊梁来,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点也要特别说明。再举韩国的例子,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始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在把科技经费进行了调整,引进、消化、吸收的费用他们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技术的改造实现他们的生产。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生产一批、出口一批,因为它有特殊的国情,韩国比较小,必须走外向型。所以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他的技术水平提高。问题是中国目前引进、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韩国是1:5,我们大批的钱用在引进上了,没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这是总体考虑的问题。

  再讲一个问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或者是酸楚,我们想和外国开展技术合作,但是被拒之门外。冷战时期有一个八统组织,就是限制社会主义国家技术进口,现在有瓦斯大协议,也同样对我们进行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的出口有严格的控制,各个国家都有法律。近年来,有许多事件我们也都记忆犹新,美国SMIC公司投资芯片受到阻力,欧盟对华军售的控制还没有解禁,这些事件都说明了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我们是想要要不到。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外,还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等等,也都对技术出口有相应的管制。

  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恩惠吗?绝对不可能。因此,中国必须要实现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中国也有了许多很好的先例,比如说宝钢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三峡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奇瑞也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通过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使我们逐渐形成了跨国公司走向了全世界。关注点之二,是要确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

  近年来很多研发型企业迅速崛起,山东的海尔、深圳的华为、安徽的奇瑞等等,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发达国家的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的,目前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0.5%,四倍的差距。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还相当脆弱,中国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50%,中国利税的40%,工业增加值的70%,但是他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其中有60%的发明专利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种成长性非常好,潜力非常大的一种企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路程。

  关注点之三,我们中国要实现重点跨越,要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


--------------------王地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