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扎特 交响曲

(2006-12-02 03:23:26) 下一个

指挥 : Karl Bohm  伯姆
演奏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柏林爱乐乐团


Mozart -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讫求借债的信件。就在这年的六月,他在给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贝格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并请您给予帮助。”但是他的朋友在读完这封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与上一首不同,这首交响曲的开始没有再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同时,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虽然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却能清晰的感触到莫扎特的呼吸,感触到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灵孤寂。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在中提琴摇摆不安的伴奏音型上,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了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她用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经过乐队合奏的终止式和弦后,这一忧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题再现。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在这之后音乐便完全处在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她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他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进入再现部后按传统回到第一主题,但并没有平静下来,六次转换调性使音乐变的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氛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第一乐章在痛苦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奏鸣曲式的行板。在这个乐章中由第一乐章的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这个乐章由两个对比较小的主题构成,她们平静、明朗、抒情,又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像是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具有温暖的家庭。但是在这个乐章中却有一个从头到尾的不安的搏动底色。宛如在寻找答案却什么也得不到。两个主题中的断续节奏和个别音调也为安详的音乐投下了一丝阴影。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表现出了沉重的步伐。用复三段体写成的小步舞曲情绪热烈激昂,却丝毫找不出小步舞曲那种温文尔雅的特征。舞曲中可以感到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所特有的半音音调及一些动机的交织。乐章一开始,乐队诠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激,直到攀援到高音区的最高点时,音乐才迸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换为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突然使人们心境开朗。这个中间的三声中部是整个乐曲唯一能使人感到舒心和快乐的地方,这象征着莫扎特那快乐的天性。但是由于她夹在了一个痛苦挣扎的小步舞曲中间,因此仅管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唱出了柔挽的旋律,音乐却浸透着淡淡的哀愁。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着泪水,却又坚强纯真的微笑着。直到激奋有力的小舞步主题再现时,我们仿佛才看到了作曲家在稍稍平稳了中段里获得了片刻的安慰。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第四乐章是极快板。这个乐章也是奏鸣曲式的。它继续发展第一乐章的戏剧性效果。这个终曲乐章一开始,焦燥的第一主题就以酷似小舞步曲的音调在强弱悬殊的力度对比中直冲而来。这个主题含有鲜明的对比因素。前半部音调柔和,以弦乐器奏出;后半部则音调威严,合奏加入,并增强了力度。这里和第一乐章一样有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而且这种性质更加突现了,直到最后。很快这个主题便消失在弦乐奔流不息的音潮中。这汹涌的音潮象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着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仅管第二主题具有歌唱性,但是在音乐的中间却有一段尖历的和弦互相撞击着。给人一种很不安定的感觉。在乐章结尾处的演奏辉煌而又振奋。仿佛是在告诉人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喜悦和幸福。

  第四十交响曲 (作品550)

http://www.megaupload.com/?d=5UCJJE1R




Mozart - Symphony No.41 in C major `Jupiter'  (K.551) 

古代传说中有个人类的保护者和救世主。这个至上的神灵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在古罗马神话中也称为“朱庇特”(jupiter)。主神“朱庇特” 不仅出现在造型艺术中而且还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他同样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他就是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在1788年8月10日完成的。是莫扎特一生中最后创作的一部交响曲。这也是莫扎特全部交响曲中最为庄严、雄浑的一部。这是一部宏伟壮观的史诗般的杰作。因而被柴科夫斯基称为“交响音乐的奇迹之一。”用灿烂的C大调写就的第一乐章凯旋般地响起,随即升向明亮的高度,在强有力的终曲乐章里,莫扎特怀着威严的崇高情感唱出了通过艺术而得到解救的颂歌。在这部作品中,已经明显的体现出后来贝多芬交响曲所具有的特征??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戏剧性。这首交响曲的形象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英雄气概的戏剧形象。这首交响曲规模宏大,基本主题连续不断有力的发展,鲜明的对比显得特别突出。其中各乐章之间是对比的,而每一乐章本身的回答也是在对比。这种内在的对比和冲突是以富有动力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相比他摆脱了前一部交响曲中那种难以解脱的哀怨和感伤之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作曲家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进取精神。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的。一开始便进入了第一主题。开头的几个小节确立了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庄严而英勇的号召,定音鼓与管乐配合果敢有力、庄严刚毅;另一个是温柔安谧的沉思,小提琴的演奏抒情明朗。配以进行曲的节奏,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武的主部主题驰骋飞奔着。音乐中充满了灿烂的光辉。当云雾渐渐散去时,温挽的副部主题缓缓到来。宽广如歌的咏唱具有朴实欢愉的民歌气质,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为英雄气概作出有力的衬托。尽管第一主题也有抒情成份,但英雄成份较多。如丝的长音袅袅升腾着,奇妙的颤音和断续的短音轻盈的跳跃,构成一幅春天的蓬勃景象。两个主题相互交替。主部用滑音强调音乐刚毅有力的性格,同时用音色手法突出其英雄气概。在对主题的陈述中,莫扎特使用了合奏,包括全部管乐器与定音鼓。在呈示部向展开部的过渡中有一段轻快的连接主题,她像纤秀灵活的小天使把呈示部与展开部连接起来。这个承前启后的连接主题有着乐观而迷人的面貌,在竖琴与大提琴一声拨弦后,小提琴愉快的跳跃翻腾着。随后双簧管加入进来,在愉快的气氛中又添了一份幽默的色彩。这也正是莫扎特音乐中所特有的神来之笔,那么的明快,那么的美妙,叫人过耳难忘。进入展开部的音乐形式与整个乐章其他部分的音乐形式相比差距较大,音乐显得动荡而飘忽不定。不久,美妙的连接主题又出现了,经过重复后通过变奏引出了第二主题,进入再现部。高潮过后连接主题再次出现。在乐章的结尾,这个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明,乐章在弦乐与定音鼓强有力的节奏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这个慢板乐章以一个传统的旋律开头。音乐似乎显得比较平稳。但是这种平稳很快就被突如其来的和弦打破了。使行板乐章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安的种子。果然音乐很快就被小调的阴云遮盖住了。不安的节奏、不协和的音响加上音量的急剧变化,瞬间聚起了愤怒的呼声。直到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时,音乐才恢复了安适宁静的气氛。她的音调仅管细碎却如阵阵清风弥漫在云雾中。在这之后的展开部则着重发展了连接段的戏剧性素材。音乐表现的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激动不安,对比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乐章中达到了最紧张悲壮的程度。使这个如歌的行板乐章在紧张纷扰的色彩中结束。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小步舞曲的形式。按照这一乐章的性格来说,这是一首介于小步舞曲和诙谐曲之间的乐曲。这也是贝多芬交响曲的先声。(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以诙谐曲取代了小步舞曲。)如果说前两个乐章的情绪更多的是处于昂奋激动之中,那么莫扎特用小步舞曲写成的第三乐章才出现了片刻的缓和与安宁。就像是主神朱庇特坐在高耸的山颠上观看人间优雅秀丽的轻歌曼舞。但是在小步舞曲的跳跃与嬉闹中也插入了深沉的问话,响起了警觉的号角声。他像是在提醒人们,这只是挺进途中短暂的休息。还有更严峻的路途在等待着人们。但是很快,音乐摆脱了这种宁静的气氛。变成了丰富的交响形式。在乐曲终止时旋律又显现出小步舞曲典型的优雅动机。作为走向终曲乐章的一个过度,小步舞曲让人们得到了短暂的松弛与舒展。 

第四乐章是很快的快板。是一首浑厚的终曲。这首交响曲的英雄主义性格在末乐章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他展现出了胜利的辉煌景象。因此人们常称这个乐章为胜利的赞歌。与第一乐章不同的是莫扎特采用了复调性质的主题。他用复调形式与复调性的陈述来丰富奏鸣曲式,这是奏鸣曲式与三重赋格曲巧妙结合的一个范例。乐章开始时出现了三个性格不同的第一主题。他们先后呈示,构成了奏鸣曲的主部。然后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调音乐中的三重赋格。在不同声部中,三支旋律像是三列殊途同归的队伍各自陈述着自己经历的坎坷与征尘。第一支旋律宽广豪迈,开朗的音调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第二支旋律铿锵有力,号角般的乐曲引来汹涌的音潮催人奋进。在这两支旋律的交织中,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了第三支旋律。她活泼幽默,轻盈的颤音显得是那么的纤巧玲珑。当汹涌的第二主题在休止符前短暂止步时,副部主题温柔妩媚的出现了。她与主部的第二、第三主题形影不离,再次形成了一段美妙的三重赋格。在展开部里,第一主题进行了丰富的展开。作曲家将诸多主题汇集一体各展丰姿。她们此起彼伏,形成一段五部主题的对位。创造出了壮丽雄伟的音乐气氛。这段音乐显示出莫扎特高超的对位技巧已达到了其创作的顶峰。最后,乐队合奏出强劲有力的和弦,再次显现出英雄般的气概。像是作曲家在心中唱出的赞颂光明迎接胜利的凯歌。
 

  第四十一交响曲 (作品551)

http://www.megaupload.com/?d=TENCUULO

 


莫扎特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 K.183

Mozart - Symphony No.25 in G minor (K.183)

指挥 : Riccardo Muti
演奏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第二十五交响曲 (作品183)

http://www.megaupload.com/?d=2ANU01Z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