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4)
2009 (117)
2010 (106)
2012 (75)
2013 (117)
2014 (105)
2015 (93)
2016 (72)
最近加拿大华男写他失去妻子的过程--《我妻之死》,引起了国内外华人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的医疗系统管理,治疗,以及医疗水平,都是切实的生存大计,非常客观。 几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具体现实。
在这里,剧团就如何理解西方医疗体系分享一个德国护士对于欧洲医疗体系的了解,所作出的解释,对于生活在欧洲的华人,有一定的帮助,希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多一些基本常识,积累一些别人的经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的作用,不走弯路,而且从中也可以去体会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人们对待死亡的认知和态度的不同,的确跟中国人的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文化上的shock.
瑞典著名的电影明星英格丽 鲍曼,她在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她说她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仅仅这三个字,就包含了她对自己独立,成功一生的哲学态度,知足,不贪念,感恩,从容面对老去和未来即将到来的死亡。无独有偶,在剧团身边生活的瑞典人,我亲自就听见过这样的表达,不仅仅是英格丽 鲍曼有这样的活法,很多瑞典人在生活中都着这样的实践。 而反观中国人,是最怕S的族群。 剧团自己也经常在反省,我们对待死亡的哲学思考欠缺,不透彻,关键在信仰的修养上有着天生的缺陷。 不容自疑,人生有许多内容:奇门遁甲,周公麻衣,大六王,紫薇梅花易数。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学习,六名七相八敬神,九归人,十养生。
这些人生真相要弄明白,也不容易,看各人的造化。
下面转贴德国护士对于德国医疗体系的认知和做出的解释:
同意弄弄和领导的留言。多谢剧团好文和问候。
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下的每一天,别的都说了不算。医生也都是普通人,即便身边的亲人就是医生,也救不了不治之症,医生自己患癌的还少吗。
非常可惜,才37岁,三个孩子也很可怜,那么小就没有了妈妈,看着小儿子要给妈妈写信,真的无法不流泪。
-----------------
同意你说的。加拿大医疗还是按部就班的,医生不会做允许以外的事情。急病是优先就诊的。如果医生觉得没救了,一般就让去临终关怀减少病患痛苦。难道自己的家属不愿意自己的亲人在最后的时刻稍微舒服一点吗?见死不救是不可能的。那个丈夫和许多骂加拿大医疗体制的都是和中国比。在中国求爷爷告奶奶的日子他们忘记了吗?如果不需要,大可以送回国内救,就怕还是看中加拿大的免费医疗。免费不一定不好,顶级医生好医院也有的是。
说真的,那个妻子的病已经是不治之症,不知道丈夫是没有认识到还是最后再消费一把。那个妻子虽然是个学霸,显然丈夫是掌控家庭一切的人,包括妻子的情感。现在的舆论操作就可以看出来, 是个人物。
微博后面“精选”了几百条跟帖且不断增加,大部分来自国内和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声讨,置顶一条是问如何給作者捐款。我的留言一直处于“未精选,仅作者可见”的状态。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那个丈夫真是奇葩,活活把自己漂亮,聪明,吃苦耐劳的高才生给活活累死的,自己不努力,这类人对待人生的姿态就是,错都是人家的,他妻子铲雪,割草,购物,工作,地下室家教,含辛茹苦,RIP!
想起了李安,他成功了,大家赞扬他太太如何相信他支持他;他若一直不成功呢,也就是这样一个奇葩吧。不是为这丈夫辩解,只是外人很难判断别人家里的事情。
但是,更可悲的是,细读该文并作者的所有微博网页后,对于该女士生前孤身负重前行,死后还被用作消遣品牟利,感觉到: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差异太大太大!!
由于全民公费医疗,加拿大医务系统之低效是事实,医生"优化"诊断手段也常见,并可能由此而导致诊断和治疗不及时。但是,对该作者写的不少就诊过程和内容,觉得有些陌生。
或许,由于我们居住在加拿大不同的省,本人和家人很多年前住院时就可以通过医院给的账号直接上网即时看到所有相关医务资料,包括实验结果,用药和医嘱等等。医院ER的安排就诊是按病情而安排先后次序,对那些必须医务急诊的,感觉得到了绝对优先及时的医护照看。就处方药而言,好像在加拿大和美国都一样,医生没看病人就給别人开处方违法,而没有医生的处方,肯定买不到处方药,未经加拿大联邦有关部门批准的药应该不会被允许在加拿大使用。。。
该作者自叙在国内是体制内的,似乎还暗示与北大有关,在加拿大生活已经多年,连车也不会开...... 呵呵!
谢谢你写下这些文字让我们了解医院这些情况,人面对死亡,还是恐惧占了大部分空间,无奈啊。
中国医院不到你咽气哪敢不救治?
我母亲去年去世,事先医院征求了我们的意见,不做插管等,我们也签了字。但其它抢救还是要做的,也没问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