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24)
2009 (117)
2010 (106)
2012 (75)
2013 (117)
2014 (105)
2015 (93)
2016 (72)
这一封介绍信是我老妈文革时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中途回成都探亲的时候开出的。我老妈是第一批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去参加劳动锻炼的。个中的苦日子,与亲骨肉的分离,政治上的压力,都是她一段艰难时期。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一封重要的介绍信,我妈是根本不可能有自由,有机会回家与亲人短暂团聚的。可见,当时的一封介绍信,不单是自己身份证明,还与人命关天的呀。
想当年,每个人都严格地被户口制度钳制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想有所走动,没有类似这样一封介绍信,是寸步难行的:比如买不着票,住不进招待所,当时没有粮票也不行,市区有市区的粮票,省内有省粮票,乃至出差去外省,也得开介绍信兑换全国通用粮票。没有粮票,即使你有钱,也买不着东西吃,国家所有的供给都是严格控制着的,困难时期,那些粮食局以及仓库都是士兵持枪把守着的,身为粮食局的官员,也是相当显要的职位。
小时候,还真看见过城市市民因为丢失粮票证,哭得死去活来,要上吊的都有,可见一个证件,真要人的命啊。
在当时草木皆兵,人人都是革命者的年代,如果没有一封介绍信的话,你去招待所要求登记住房,警惕性高的革命群众,一个举报,你都跑不了路。
现在看着每年春节中国全国性的民工回家大迁移,非常壮观,再多的旅途辛苦都不怕万难。 大家感叹之余,好像时代的开放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现在的饭店和招待所,细致的服务都可以以每一个小时来开房计算了,可谓繁荣经济嘛。
咳咳。
再说后来实行身份证管理以后,中国的假身份证也为流行,以前我们家请保姆,那些农村出来的,需要出示身份证的时候,可以一口气拿出两,三张出来,一脸的笑容,无所谓得很,现在更是要啥有啥证件了,记得有次从国内坐飞机到斯德哥尔摩,同飞机上居然有N十个乘客是非法的,被拒绝入境。
牛啊。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有四,五个壮汉,抬着一个大水缸,外面上了釉那种,深紫红色。要价就是十斤粮票。你说好惨嘛。关键是那么几个壮汉抬着,即使能卖这个价,也是杯水车薪啊。
也见过祖孙三个,要饭到我们家,白饭加一点菜,吃得风卷残云;最感动是老祖父开始怕饭不够吃,不敢动筷,让两个五六岁的孙子孙女吃。后来我妈告诉他尽管吃,菜不多,但饭有的,他才开始吃,吃了好几大腕。饿成这样,为了孩子还能忍,真是感动。所以来来往往要饭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希望这祖孙三个后来平安渡过这灾难。
谢谢来访和点评。
那个年代的介绍信不但很NB,而且关乎人命。因为没有介绍信被异地革命组织当作阶级敌人打死的事发生多起。就连要饭的人都必须随身携带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