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2013-03-15 09:20:06) 下一个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就应当具有以下三点基本素质:

1,教会演奏某乐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3,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除第一条比较容易之外,第二三条,都有点困难。

1、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朗朗是这样在谈论中国的钢琴教育,“在如何根据作品的风格演奏,或如何理解作品方面,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在(中国)学校里,我们不在意到(音乐的)句法应该如何演奏,也不在意作曲家的风格之间比较与区别。”
俺纳闷了,在中国,弹钢琴的专业人士成千上万,难道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品分析?

其实,朗朗所说的理解,是一种情感,心灵上的要求,也即我前文所说的天然通道。翻开一部作品,如果说,这一段该怎么处理,那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技巧,这也算是分析,但这很后天。分析的最终目是,让人透过乐谱,看到作者的灵魂,他的情感,并与此产生共鸣。
如果没有这种共鸣,就算你技巧炼得再熟,理论懂得再多,演奏也只是徒有其形,没有神韵,一部机器而已。

此所谓的闻弦歌而知雅意。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習一首樂曲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對孔子說:「如今,你已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聽了,並不急於學其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學到它彈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練習一段時間後,很快學會了技巧。於是,師襄子便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那麼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瞭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啊。」
孔子繼續專心練習一段時間,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瞭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曉得它歌頌誰啊。」
於是,孔子專心一致,每天彈奏,用心領會曲中歌頌的人物。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個高處,向著遠方眺望說:
「我已經知道它是歌頌誰的了,他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啊!」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坐席來到夫子面前,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这一故事,非常有层次地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理解各种境界。从乐曲,技巧,意趣,及最后乐曲的本意。这一过程也正好表现了一个从人工运河回归到天然通道的过程。从先天的音乐本能,到后天的音乐技能,最后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音乐才能。

因为音乐沙龙的缘故,我认识了一青年指挥家,他介绍我听阿劳的肖邦夜曲。那天晚上,我们就静静坐着,听着,我脱口说了一句,好甜啊,象蜜一样甜。虽然我没 有用“月光溶溶,如梦似真”之类的形容词,但这话立刻得到他的共鸣。后来我又与其他一些搞钢琴专业人共享,却很难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总是关注,这一段 如何处理,那一段技巧怎样。

因为想给孩子找钢琴老师,某老师在广告中自称是但昭义的学生,有她的钢琴演奏,正好也是这首肖邦夜曲。听了后,可以说,她的技巧,无可挑剔,如果我的孩子 让她教,在方法上,不会走弯路。可听她的演奏,我有一种苦涩的感觉,百感交集,老想着,她练琴时是多么的刻苦,在海外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根本就没有阿 劳那种甜美的感觉。

阿劳在表达一种甜美,而她在努力地表达一种甜美。前者的核心是“甜美”,后者的核心是“努力”,这两者的差距就在这儿。很惊讶的是,在朗朗的自传中,也有 同样的看法。朗朗第一次到欧洲比赛,音乐学院内部打擂台,他不幸排第五,前四名,公费出国,优哉游哉地到了。朗朗全家举债,自费比赛,最后,他拿了第一, 其他四位落选了。

“清和文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的演奏绝对精彩。我担心和他们相比,我在技巧上稍显薄弱。我欣赏清和文演奏的力度,他们无与伦比的专注,对演奏曲目绝对的把握,但我同时也觉得他们太过努力。他们的努力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诠释。起码在我听来,他们的演奏缺乏内心的感情。”

钢琴要下功夫来练,但功夫在钢琴之外。通过钢琴可以提高音乐修养,但真正的音乐修养并不在钢琴这台机器上。学练钢琴的人,有几个能明白?

2、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李云迪的自传中对他的老师有这么一段描述:“其教学最成功的就是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他从不逼迫学生按着老师的意愿亦步亦趋,而是尽可能 启发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看了这一段,我不禁反过来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其他钢琴老师在这个方面很欠缺?

怎样才叫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
我的儿子,四岁自己抱着吉它,自弹自唱,创作了一道歌叫MOMMY IS A SPECIAL LADY。
Mommy is a special lady.
She kiss me every day.
She brings me to bath...
She takes me to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
如果有位老师对我们说,我是教钢琴的,不是教RAP的,要跟我学钢琴,就得这么,这么练。。。
那就完了。

有网友写道:
“我家是不学琴的女儿,不仅是不学琴,简直是憎恶钢琴啊。小孩学了将近2年,她不喜欢,也没什么天赋,非逼她弹琴,每次都用定时器定时,多一秒钟都不练,曲子正弹了一半,定时器响了,停下就走。
换过老师,有年轻的男老师,也有上了年纪严格的女老师,老师还都算不错,一次老师给我说,她其实挺聪明,就是心理太抵触,需要慢慢来。听她弹琴,虽然音符 指法都对,但没有高低起伏,节奏也不分明,更谈不上感情,就是bang bang bang 的砸琴,什么曲子都觉得是流水账加一肚子的怨气。原本是要增加点儿音乐修养,结果整日为钢琴生气吵架哭闹,后来我终于同意放弃。她假期回国,姥姥家有钢 琴,(我妈弹),姥姥说,你再随便弹弹,看看还会吗,不逼你学。她坚决不肯弹,看都不看一眼,从放弃钢琴后,再没有碰过。”

学了钢琴后,就一辈子恨上了钢琴,这样的人,俺见得不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贴比较详细客观地讲了全过程。我不知这个小孩的年龄,和一些更具体的情况。但我知道,这是一个被压抑的灵魂,而且压抑她的居然是音乐,钢琴。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是钢琴老师,能否改变她的感受?
大多数小孩练的钢琴曲,要么是没什么意义的练习曲,要么就是比较轻松,欢快的。以小孩现在这样的心态,她如何能体会,产生共鸣?如果置她本人的情感不顾,去弹那些教课书上的曲子,这就因才施教吗?

既然是音乐是表达人类的情感,那么憎恶,厌恨也是一种情感,当然也能用音乐来表达。
我不会一开始就教她弹琴,而是花很多时间,听她倾诉,然后说,小时候被逼着练琴,俺也烦。我们会把她的各种感受,编成曲子,配上和声,一起声讨控诉对钢琴 的不满。(注意了,俺是用弹钢琴来控诉钢琴)。然后会讲,人都会有压抑,因压抑,而有愤怒,这种情感很普遍。但它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原始反应,砸东西,暴粗口,不停地重复一些比较暴力的行为和语言。如果是女性,会变成哭泣,忧郁。我会举论坛上的例子,比如某人看某个贴子很不 爽,开骂,对方回击,然后升级,最后版主删贴。一个人有不满,压抑,这样的情感很正常。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层次,挺没意思的,也很低级。咱们得玩点高级的 感觉。

第二层次,骂要骂得有盐有味,才精彩。我们家乡,菜市场有几个老太婆骂架,一个多小时,用词没有重复,声调高低起伏,表情变化无穷,内容既广泛又细腻,细 到对方的生理特征,广到对方的前世今生,一样样地数落。。。自己骂得解恨,旁人听得有趣,久久不愿离去。这其实就是艺术的源动力之一。有很多表达这种情感 的音乐作品。比如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有马赛曲。如果能把这些曲子,弹得慷慨激昂,铿镪有力,保证特过瘾。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一个人有某种特定强烈的情感(比如,这个小女孩,对钢琴,有很压抑,抗拒的感觉),再去听相关的曲子,反而容易找 到共鸣。当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玩成了艺术,你就会产生一种美妙、向往的感觉,(俺怎么弹不出这种感觉?)孩子学音乐,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共鸣,第二是向往。 有了这样的感觉,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第三层次,转换,升华。我会向她介绍贝多芬的《命运》。梆,梆,梆,梆。。。。第一乐章正规的解释是命运在敲门了。老贝的心态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这一节充满着怒火,你可以想象,你一生中最恨的人来了,你和它,怒吼,撒打,翻滚,最后,你终于掐住了它的脖子。。。。

可是到了第二,第三乐章,风格变了,许多非愤怒的因素引进来,互相交织,演绎,最后是胜利,辉煌,欢乐。。。老贝这一辈子很衰,长得丑不说了,被女友蹬了好几次,搞音乐的居然耳朵坏了。。。怨天怨地怨人,都怨完了,最后他写出了欢乐颂。
从怒到乐,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你总不能一辈子在这儿呕气吧,总要变化呀!或许因为压抑,你愤起反抗,或许,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化戾气为祥和,以欢乐来面对苦难。。。

(顺便说一下,乐与怒,是摇滚乐,另一名称,它的兴起,就是因为西方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压抑。可惜,大多数只是单纯地抱怨,发泄。看不到光明,希望。只提出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没有这种情感上的转化,升华,它就上不了大雅之堂)

孩子学音乐,不怕他没情绪,就怕他没生气。(一副死人样)。能够根据孩子的情绪,找出相应的音乐感觉,就是理想的音乐老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aoyunyi 回复 悄悄话 Great theory. Reasonable, logical indeed. We don't need more copy machine.All roads lead to Roman as old words said. Support u.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