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视角

除了血压高,什么Q都不高
个人资料
正文

满城尽说“金融战”

(2007-12-04 16:04:30) 下一个

满城尽说“金融战” 
2001年10月1日,正是中国的国庆,我在网上提到中国外汇存底2000亿的事情。那时候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件是911事件,作为亲眼目睹“它楼塌”的纽约客,心里除了瞬间空白,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哀伤。用中国人的因果报应来解释吧,似乎非常不人道,可我认为,美国政府政策上的种种霸道与失误,同样是会将它的国民和国家引入灾难的深渊的。而另外一件事情,是中国即将加入WTO。在大陆的宣传中,这是件无比伟大光荣正确的事情,是中国扬眉吐气的时刻。但是我看参与入世谈判的决策人物和负责具体磋商的技术官员们并不轻松,特别是对于逐步开放的中国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准入承诺,那将引来怎样的震荡呢?

2003年10月1日。恰好写了篇关于美国赌场的小文“今日美国:赌,成了可以公开兜售的毒”被转载。那天恰好又是中国的国庆,于是老话重提,再次说到了金融战对于中国可能的伤害。

当年的文字至今仍然记录在案:
“短暂的、缺乏专业训练和数据支持的偶然观察,并不能准确指出社会的本质变化,所以我也只能在这里信口开河几句:在我眼里,现代战争不一定是用枪用炮用航空母舰和精确导弹的了,瘫痪对方的政治经济外交系统、扰乱别国的金融外贸生产秩序,这可能是比杀人更惊心动魄的战争,说这战争是一场赌博也未尝不可。在对于赌博话题的采访中我曾经问朋友和同事:你见过的最大的豪赌是多大的注?有说几万的,有说几十万的。我说:你没见最近小布什下注么?赌中国用人民币换来的四千亿到五千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也许人民币这一升、过几年再一降,一来一回折腾两次,四、五千个亿,就剩一、两千亿了,这是比任何用炸药发言的战争都“掠夺”得惨烈、贪婪的赌博,没有抢劫石油那么明火执仗,但比武装侵略更丧心病狂。

三百年以降,新兴的资本主义代表米国一直在盈利,所以没闹出什么乱子来,等亏损到一定程度,例如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或朝鲜现在的境况,人吃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一定是美国多于其他地方。什么道德责任感,基本是扯蛋。政客们的冠冕堂皇还抵不上宗教力量的万分之一,现在的政府天天对内玩愚民游戏,对外赤裸裸地掠夺,媒体被控制、舆论被控制,只要看看电视上常出现的那几张脸,您就会再次认定:进化,的确需要时间。10/01/03

两年,只时隔两年,从01年到03年中国的外汇存底已经增加至4、5000亿。这是个非常值得警惕的大事情了。远的不说,亚洲金融风暴的惨烈就令人触目惊心了。国人对游资、热钱、对冲基金对眼花撩乱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可能制造和操纵的远程金融打击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可是短暂的、缺乏专业训练和数据支持的偶然观察,并不能准确指出社会的本质变化,作为一个普通文字工作者,我既不是金融学者,也非金融政策的决策者,最多只是本能地感觉到某些风险,而对此加以关注。也许是神经过敏,也许是职业敏感,也许啥也不是,纯粹就是“生孩子不叫生孩子”——下(吓)人。

2007年10月1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翻了七番。6年前的2000亿只是一个零头,而被用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投资公司9月29日在北京成立,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包括中国用30亿美元买黑石的股份,这都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开始注意和重视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的问题了。十七大报告也涉及金融安全的内容了。06年年底,恰好是中国加入世贸满五年,于是写了《中国航母能否经受“金融战”?》一文。文章最初被《亚洲周刊》某位主编友人看好要发,但考虑到自己服务的机构,便选择了《侨报》首发,中国新闻社转载。后来好友宋鸿兵君,将此文作为他即将发表的新书《货币战争》的序言了。更出乎意料的是,文章标题中的“金融战”一词,竟成了2007年中国最火爆的流行语之一了。07年下半年回中国,除了股市大热,宋鸿兵君的《货币战争》一书也大卖。一时间满城尽说“金融战”。其实,鸿兵君《货币战争》一书策划编著的初衷,就是希望借演义的形式,创造出畅销的效果,最终引起决策当局的重视。这也算海外游子的报国情怀吧。而在《货币战争》之外,自然还有更多书中未说的事儿,也许在未来的网络上,有机会曼曼道来。鸿兵曾经策划过三本书,前两本分别是关于文字和文化的,虽然都是不错的选题,但都没有过我这个“三脚猫”编辑的关。唯有这第三本,是我竭力推荐的。今天看到网上这么多板砖,基本上是跟着FT上一个英国记者的所谓“阴谋论”起舞。其实,编译此书时,根本没“阴谋论”什么事儿,有的,只是报国之心。只是有些事情网上可以说,还有些,却说不得。仅以先前的小段文字,顶一下宋鸿兵君。

 《畅销书、 阴谋论、赤子心》

与书商的热炒、网络的喧嚣、欣赏者的力捧、金融时报BBC及凤凰卫视的关注以及60甚至100万的销量相比,《货币战争》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了。但是,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编著者编写此书的真实意图和真正意义何在?
  
  撇开畅销书的“名利双收”企图不谈,如果此书出自网上所谓的“左左”之手,似乎可以理解。而鸿兵却是一个生活在美国十多年的人。如果没有对于民族前途的关切、对于人类社会走向和未来的忧心、对于自己祖国的赤子之心,很难想象作者会有这样的创作激情与胆魄。
  
  作者有着强烈的报国情怀,尽管这种情怀根深蒂固到有理由相信他的意识形态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成分。但是,在人类还分国籍、国与国之间还有国界疆域的阶段,爱国报国的赤忱总是难能可贵的。畅销书只是传播影响力的实现,而所谓阴谋论只是畅销的噱头和手段。但在畅销和阴谋的背后,是掩饰不住的赤子之心。
  
  从庚子赔款的第一批留学生,到五四后的胡适之们,中国学习西方的态度和热忱不可谓不诚恳,而所谓新中国后的“改革开放”也有三十年了,中国人更加有理由和自信去冷静看待西方世界了。但学习和跟随都只是末节,根本在于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才会有自信,有自信,中国才会真正的强大。
  
  中国人,需要自信起来,而缺乏洞察的自信是盲目的。《货币战争》是一部让人惊醒和洞察的“畅销书”,尽管带着不少“演义”成分。

 

http://www.chinanews.com.cn/hr/news/2006/12-14/837838.shtml

《货币战争》序言
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么?
——写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金融全面对外资开放的前夜

美国财长保尔森在访华前夕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频道CNBC访问时指出,作为经济大国,“他们已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世界其他国家不会再给他们很多时间”。毫无疑问,这个“他们”,就是中国。
显然,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成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和迹象都表明,庞大的中国经济航母,已经起程。
如果说,三年前政治局请几位学者进京讲授大国崛起的历史,还只是在为中国可以预见的发展作准备,那么从“崛起”到“发展”提法上的变化,就足以看出中国自信心的调整、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那部叫作“大国崛起”的拍摄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2040年左右,中国经济实力将赶超美国”的说法不绝于耳,似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以成趋势和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会一帆风顺么?在未来至关重要的50年内,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现有的“航速”,勇往直前么?可能影响航向、航线、航程的不可测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常规分析,中国这艘巨型航母未来数十年最为险峻的航程是能否平安通过“台湾海峡”,以及在东亚相关海域能否获得“制海权”。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能否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真正世界经济强国的最主要隐患,更有可能来自于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即潜在的“金融大战”的威胁。这种威胁的危险度,随着中国加入WTO五年届满、金融业将对外资的全面开放而日益加剧。即将对外资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业,能够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包括实战经验,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手段的“远程精确打击”么?
以海战作比:十年前,中国潜艇逼退美“尼米兹”号航母,今年10月底,中国“宋级”潜艇再次贴近至美军“小鹰号”战斗群五英里。中国在军力暂时无法与美军抗衡的现实情况下,制定出凭借潜艇战术特性遏制美军航母群的相应战略。同样,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保证,某些认为中国强大有损于自身利益的国家不会在经济领域,以金融战争的“核潜艇”,攻击中国这艘已经起航的经济航母,令中国经济发展改变航向和航程。中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强国目前只是常规性的预测,并没有包括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坏与阻挠的评估,比如金融战。
金融对外资开放,做个不恰当比喻,其风险甚至可能大于让美国的所有航母编队开到中国临近海域。因为军事攻击最多摧毁建筑设施消灭人体,以中国的疆域之广,常规战争几乎不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命脉的彻底损伤。而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中国国家防务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打击,会迅即造成国内局势动荡,由“外患”引发“内乱”。
历史和现实同样严峻:苏联的解体、卢布的贬值;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们偃旗息鼓;日本经济仿佛被灌了迷魂药似的一蹶不振。我们是否仔细想过:这一切只是偶然或者巧合?如果不是,谁是幕后发力的真正推手?谁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暗算的目标?最近几个月来,前苏联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欧洲的银行家接二连三被暗杀,这和前苏联的垮台有没有联系呢?决定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革还是金融打击?
这不能不令人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防御能力担忧,进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担忧。即便暂且搁置人民币汇率和一万亿外汇储备不谈,那么国家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游离于正常金融秩序视线之外的政治热钱的博弈,中国到底处于怎样的态势,这不能不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华文明的善良隐忍,中国反复表达的“和平发展”的理念,能够抵御一贯具有颠覆性和攻击性的新兴帝国的金融入侵么?在现实层面,中国目前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储备,足以消弭金融大战中,理论警觉和实际操作的现实落差?如果遭遇隐形的金融核讹炸甚至核攻击,分布在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国“海龟”中,会出现钱学森和邓稼先这样的国家栋梁么?
保尔森本周四就将到中国,进行一项“战略性经济对话”,伯南克也将随行。美联储主席和财长同时抵达北京,这种出乎寻常的举动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除了人民币汇率,国与国之间还有怎样不为外界所知的“较量”呢?保尔森在接受CNBC访问时强调,为期两天的对话将集中于讨论,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所带来的长期挑战。
那么,这种所谓“长期挑战”,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战”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