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音词典 (zt)

(2007-04-21 07:25:26) 下一个


link: http://www.refbook.com.cn/refbook/zy_zsc2.aspx

知识窗

政 策 知 识 逸 闻 趣 读 注 音

知 识

八思巴字 鼻韵母 标准音
标准语 唇音 第一部韵书《声类》
儿化 儿童在9至12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 反切
方言岛 方言点 方言片
方言区 辅音 高本汉
格律 古人对四声的描述 广韵
汉语音韵学主要内容 和韵 后舌面软腭音
集韵 尖团音 借词
李方桂 《佩文韵府》 平水韵
平仄/a> 破读 普通话
普通话的四声 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分为三级六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
前舌面龈腭音 钱大昕 《切韵》
轻声 清代以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 入声
三十六字母 上声变调 舌尖齿背音
舌尖后音 舌尖音 声带
声调 声母 声母歌
诗律平仄 十三道辙 十三道辙便于记忆的唱词
十三辙标目 双声叠韵 四呼
通假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 谐音
形声字 押韵 “一、不”变调
用“舌”字来形容“语言” 语调 语言
语言学 语音学 语源学
语种 元音 韵脚
韵母 韵文 早梅诗
赵元任 周德清撰《中原音韵》 最活动的发音器官是舌头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又称八思巴蒙古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特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于拼写蒙古语和译写汉、藏、维等语。汉字用八思巴字译写时,就等于给汉字制定了一套拼音文字。八思巴字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随着元朝的灭亡而废弃。


鼻韵母
  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鼻韵母。普通话语音中的鼻韵母有ɑn、iɑn、uɑn、üɑn、en、in、un、ün、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onɡ、ionɡ等。


标准音
  标准音是标准语的语音,一般都采用占优势的地点方言的语音系统,如北京语音是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标准语
  标准语是有一定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是全民族的交际工具,如汉语的普通话。


唇音
  双唇音和齿唇音统称唇音。双唇闭拢或接近发出的辅音叫双唇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双唇送气清塞音)、m(双唇鼻浊音)。上齿和下唇接触发出的辅音叫齿唇音,也叫唇齿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f。


第一部韵书《声类》
  公元三世纪初期,汉代李登编写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一部韵书《声类》。


儿化
  汉语普通话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这种变化叫做“儿化”。韵母儿化的音节在汉字书写时,仍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则只在前音节之后加表示卷舌作用的“r”。


儿童在9至12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
  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得?彭菲尔德说:“儿童在9至12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


反切
  反切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用上字定声母,用下字定韵母和声调。如“塑,桑故切”,是说“塑”的声母跟“桑”的声母一样,都是s;“塑”的韵母跟“故”的韵母一样,都是u,声调跟“故”一样是去声(普通话的第四声)。


方言岛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包围之中,存在着另一种不受同化、差别较大、独具特色的方言,语言学上把这些如同海中孤岛的方言点叫“方言岛”。


方言点
  方言点是单个的方言调查点。一般说来,一个内部没有明显方言差别的县市级行政单位往往就是一个方言点。


方言片
  根据不同的语音特点,对方言区进行再分区,这样分出来的方言区域称为“方言片”。


方言区
  方言区原指一个有一些共同点的方言区域。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区指的是汉语方言的全国一级分区。全国的汉语方言共分成十个方言区,它们是官话、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语、粤语、闽语、平话。


辅音
  发音时气流通路有阻碍的音叫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b、t(阻碍是完全的),f、s(阻碍是不完全的),m、n(口腔阻碍是完全的,气流从鼻腔出来)。


高本汉
  高本汉(1889—1978)瑞典语言学家、汉学家。在汉语音韵、训诂的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根据古代韵书、韵图和现代汉语方言以及日、朝、越诸国语言中汉语借词的译音构拟汉语中古音;根据中古音和《诗经》用韵构拟上古音。著有《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中古音与上古音概要》、《中日汉字形声论》、《论汉语》、《诗经研究》、《汉语音韵史纲要》等,并把《诗经》译成英文。


格律
  格律指创作韵文所依照的格式和韵律。各种韵文都有特定的格律,其中包括声韵、对仗、结构以至字数等。


古人对四声的描述
  古人对四声的描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广韵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广韵》(宋·陈彭年等奉诏重修)。原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加字数和义训外(收字26000余),还增加了13个韵部,成为206韵。音韵学家视其为中古音系的代表。


汉语音韵学主要内容
  汉语音韵学主要内容:(一)古音学(主要对象《诗经》押韵、形声字);(二)今音学(主要对象《切韵》《广韵》及其他中古时期语音材料);(三)等韵学(以特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研究i和汉语语音);(四)北音学(主要对象《中原音韵》所反映的近代北京话语音);(五)语音史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各个时代语音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和韵
  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声律》


后舌面软腭音
  后舌面软腭音简称舌根音,也叫舌面后音。发音时后舌面靠住或接近软腭或软硬腭交界处,为清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ɡ、k、h。


集韵
  《集韵》是增补《广韵》的韵书,宋代丁度、贾昌朝等编撰。《集韵》不同于《广韵》的地方,一是广收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字,共收字53525个;二是删改繁冗的注释;三是修改切语使之符合当时的读音;四是更改了一些韵目用字和改并了一些同用的韵。


尖团音
  有的方言中有“尖团音”的分别。所谓尖音是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如“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所谓团音是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如把“兼、牵、掀”读作“jiān、qiān、xiān”。普通话语音中不分尖团,如“尖”和“兼”都读“jiān”、“千”和“牵”都读“qiān”、“先”和“掀”都读“xiān”。传统京戏演唱也特别讲究分“尖团”,若尖团不分,无论唱得多好,都算咬字不准,不合规范。


借词
  两个民族接触时,往往要相互借用一些词。这些“借词”,主要是指那些译音的词,如现代汉语中的“咖啡、马达、幽默、法西斯”等。有时怕单纯译音意思不明确,还在后面加上一个类名,如“卡车、啤酒、法兰绒”等,这类词也可归入借词。


李方桂
  李方桂(1902―1987)现代语言学家。原籍山西昔阳,生于广州。早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院士,燕京大学访问教授。1946年后定居美国。他毕生从事语言研究,精通汉、英、德、法、梵、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并进行过许多语言和方言的调查,于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汉藏语系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印第安语的研究成绩尤为卓著。著有《龙州土语》、《武鸣土语》、《比较台语手册》、《上古音研究》等。


《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是清·张玉书等奉敕编写的一部辞书,“佩文”为清帝书斋名,合《韵府群玉》《五车韵端》两书并加增补而成。书的特点是分韵(106韵)编排,按词语的最后一字归韵。


平水韵
  平水韵原为金代供科举考试用的官韵书,因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故名。书有两种,第一种韵目见于《韵府群玉》,全称《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略》,共106韵;第二种韵目见于《古今韵会举要》,全称《壬子新编礼部韵略》,为平水人刘渊于宋淳佑十二年撰,共107韵,今已不传。平水韵是元、明、清以来“近体诗”押韵的依据,因此一般也称“诗韵”。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之一。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诗人运用平仄的规律是:本句中平仄要交替,对句中平仄要对立。


破读
  一个字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读音时,把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叫破读。如:“美好”的“好”(读上声,形容词)是本读,“喜好”的“好”(读去声,动词)是破读;“处”(读去声,名词)是本读,“处”(读上声,动词)是破读,“种”(读上声,名词)是本读,“种”(读去声,动词)是破读;“冲”(读阴平,动词)是本读,“冲”(读去声,形容词)是破读。


普通话
  “普通话”一词,是由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后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


普通话的四声
  普通话的四声是指阴平声(读高平调[55],符号是ˉ)、阳平声(读高升调[35],符号是')、上声(读先降后升调[214],符号是ˇ)、去声(读降调[51],符号是`)四类声调,一般也分别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阴”yīn、“阳”yánɡ、“上”shǎnɡ、“去”qù四个字恰恰代表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普通话语音除这四类正常声调外还有变调,如轻声。


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分为三级六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等级根据在测试中所获分值确定,分为三级六等:一级甲等97分~100分;一级乙等92分~96.9分;二级甲等87分~91.9分;二级乙等80分~86.9分;三级甲等70~79.9分;三级乙等60~69.9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一、读单音节词100个。二、读双音节词语50个。三、朗读400音节短文。四、选择判断,是掌握普通话词汇和语法的程度的判断测试。五、说话,是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时间不少于3分钟。


前舌面龈腭音
  前舌面龈腭音简称舌面音,也叫舌面前音。发音时舌面靠住或接近齿龈和硬腭,为清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j、q、x。


钱大昕
  钱大昕是清儒中研究古声母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在《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从》两篇文章中,论证了上古汉语里只有重唇“帮滂并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只有舌头“端透定”,没有舌上“知彻澄”。


《切韵》
  隋朝陆法言著《切韵》,原书久佚。据近几十年发现的几种唐写本韵书考定,《切韵》分193韵(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此书以当时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方言。为唐宋韵书之祖,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古语音的主要依据和研究秦汉古音、现代汉语方言的参照点。由此可见,它在汉语语音学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


轻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当音节连起来读或说时,其中的声韵调都可能出现变化,其中失去原来的调型,变得又短又轻的声调叫轻声。例如普通话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也念轻声,如“我们”的“们”,“萝卜”的“卜”。《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号,如“我们” wǒmen。轻声只依附在其他音节后,单独的轻声音节是不存在的。


清代以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
  清代以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主要有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江永(著《古韵标准》)、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戴震、孔广森(著《诗声类》)、王念孙(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江有诰(著《音学十书》)、章炳麟(著《国故论衡》《成均图》)、黄侃(著《音略》)等。


入声
  入声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中的一个声调。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吴语、粤语、闽语、客赣语以及北方的山西等地方言中还有入声。入声字发音比较短促,有的还带辅音韵尾。

鼻韵母
三十六字母
  中古三十六字母是用来标示声母的三十六个汉字:帮滂並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知彻澄娘(舌上音),端透定泥(舌头音),见溪群疑(牙音),晓匣影喻(喉音),照穿床审禅(正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音),来(半舌音),日(半齿音)。


上声变调
  上声变调是普通话语音的一种变调现象,当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调值变得像阳平,如“雨伞”的“雨”由yǔ念做yú;当上声字在其他三种声调的字前时,上声字念做半上,即调值由214变成211。


舌尖齿背音
  舌尖齿背音简称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顶住或接近上门齿,为清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z、c、s。


舌尖后音
  舌尖硬腭音简称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或接近前硬腭,为清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zh、ch、sh、r。


舌尖音
  舌尖齿龈音简称舌尖音,也叫舌尖中音。舌尖顶住齿龈的前部或上门齿和齿龈之间,发出清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d、t,发出浊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n、l。


声带
  声带是发音器官的主要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韧带和黏膜皱襞组成,左右对称。声带的厚薄、长短和松弛的程度,决定声调的高低。


声调
  声调音节的音高随时间而高低起伏、平曲变化的模式就是声调。汉语普通话是一种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在汉语里,声调也叫做“字调”。》


声母
  声母是汉语字音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字起头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如“声(shēnɡ)”,sh是声母,enɡ是韵母。声母通常由辅音构成。也有小部分的字以元音起头(就是直接以韵母起头),它的声母叫零声母,如“爱(ài)”、“鹅(é)”、“藕(ǒu)”等字。


声母歌
  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可用下面声母歌记忆:
  春ch日r起q每m早z,
  采c桑s惊j啼t鸟n;
  风f过ɡ扑p鼻b香x,
  花h开k落l,
  知zh多d少sh!


诗律平仄
  关于诗律平仄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这个口诀其实是不全面的,比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如果第三字因“不论”而用了仄声则要犯孤平的大忌;而在“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格式中,第六字平仄均可,不一定“分明”。


十三道辙
  有些民间艺人,把十三道辙编成一句话来记忆,如“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佳人小姐出房来,东西走,南北坐”,“月落花浮水面,楼台倒影弄池塘”。


十三道辙便于记忆的唱词
  民间艺人为便于记忆,把十三辙编成一段唱词:“一七”佳人闷坐绣楼,“乜斜”着杏眼泪交流。思想起“壬辰”儿父身在外,一去“姑苏”老没回头。昨夜晚“尤求”公子捎来信,说儿父在“江阳”翻船顺水飘流。怒冲冲摘下“发花”摔在地,“怀来”就把汗巾抽。“摇条”绿绦拿在手,拴在“檐(言)前”暗点头。惨切切又把“梭波”入,眼望“中东”一命休。单等那“小壬辰儿”“小言前儿”长大成人,烧纸“灰堆”在坟头。


十三辙标目
  十三辙是京剧与北方曲艺中押韵的十三个大类,常标目为:中东、江阳(洋)、衣期(欺)、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臣)、言前、梭波、麻沙(发花)、乜斜(邪)、遥迢(条)、由求。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两个常用术语。双声指两个字声母相同,比如“琵琶”(pípɑ)两个字的声母都是 p,“流浪”(liǘlànɡ)两个字的声母都是l,它们分别为双声。叠韵指两个字韵母相同,比如“飘渺”(piāomiǎo)两个字的韵母都是iɑo,“叮咛”两个字韵母都是inɡ,它们分别为叠韵。叠韵有时韵头不一定相同,但韵腹、韵尾必须相同,如“荒唐”(huānɡtánɡ)也是叠韵。


四呼
  按照韵母把字音分成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总称四呼。韵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起头的叫开口呼,如“肝ɡān”;韵母是i或以i起头的叫齐齿呼,如“坚jiān”;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叫合口呼,如“关ɡuān”;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叫撮口呼,如“捐 juān”。


通假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统称通假。其规律大致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如古代借“蚤”为“早”,借“路”为“露”。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利用古音(韵部、声母相同或相近)研究汉语词源的一部著作。


谐音
  谐音指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的音。比如“丝”跟“思”同音,就是“丝”“思”谐音。用谐音可以造成双关语,如表面写(柳)丝,实际是说(人)思。有的歇后语里也使用了谐音法,如“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


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的。如“洋”的“氵(水)”是形旁“羊”是声旁。两千年前,汉字中的形声字就大约占到80%以上了。


押韵
  为使音调和谐优美,在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选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一、不”变调
  “一、不”变调的规律是:单念或在词语末尾时,“一”是阴平,“不”是去声,如“一、十一,不、决不”。在去声字前,“一、不”都变成阳平,如“一致、一样,不错、不对”;在非去声字前,“一”变去声,“不”仍为原调去声,如“一杯茶、一条心,不好、不行”。


用“舌”字来形容“语言”
  人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关键是舌头的活动。所以人们常常用“舌”字来形容“语言”,甚至代替“语言”,如“张口结舌、笨口拙舌、七嘴八舌、唇枪舌剑、舌战、舌耕、嚼舌、弄舌、饶舌”等等。


语调
  语调是相对字调而言的,主要是语音音高变化所造成的旋律。语调的功能主要在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还可以表达语义的重心,体现说话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语言只有民族性,没有阶级性,因而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一般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有时也单指口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


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语音学
  语音学是语言学中研究词语发音规律的一门学科。


语源学
  语源学是语言学中研究语词的语音和意义的演变,探求某个词语的最初语音和意义的一门学科。


语种
  语种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特征的不同而划分的语言种类。


元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声音叫元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 ɑ、e、i、o、u、ü等。发音时口腔通气,鼻腔也通气,发出的元音称鼻化元音,如普通话语音中 nɡ 尾韵儿化时元音变成鼻化元音。


韵脚
  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叫韵脚。


韵母
  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叫韵母。根据组成音素的多少,韵母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两类;根据组成音素中是否含有鼻辅音,韵母可分为鼻韵母和非鼻韵母。复韵母可以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如“枪(qiānɡ)”的韵母是 iɑnɡ,其中i是韵头,ɑ是韵腹,nɡ是韵尾。韵腹是韵母的核心,一个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却不能没有韵腹。


韵文
  韵文泛指有节奏讲韵律的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歌、赋及各种有韵的文体。


早梅诗
  《早梅诗》是《韵略易通》、《韵略汇通》等韵书中用来作为声母代表字的诗。诗的内容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人不见,春从天上来。”诗中二十个字用来作为声母的标目字。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现代语言学家。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天津。早年留学美国,并游学法、德、英等国。1925年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国语运动和汉字改革,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1938年后定居美国。他的语言学造诣很深,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并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语言文字、汉语音韵、汉语方言和汉语语法,颇多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中国话的文法》《新诗歌集》等。


周德清撰《中原音韵》
  元代周德清撰《中原音韵》简化变更了《切韵》以来的韵书体例;根据元代北曲用韵,分19部,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平声按古声母清浊分成阴平和阳平两个调,古入声分别与阳平、上声、去声同调)之说,每部的字均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排列。此书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语音,是研究近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最活动的发音器官是舌头
  最活动的发音器官是舌头。有时用舌根,有时用舌面,有时用舌尖,有时用舌头打嘟噜,有时把舌头翘起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