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武汉,你何时崛起?

(2006-12-15 10:48:29) 下一个
一.昔日的辉煌

赖江汉航运之利,兼居华夏腹地,汉口明清时即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号称九省通衢。1861年汉口开埠,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开辟了英、法、德、俄、日五国租界,设立了十五国领事馆,在汉通商的有二十几个国家。更兼清末重臣张之洞督鄂十七年,在汉大兴洋务运动,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汉冶萍公司、织布局、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新式工业和教育机构,开通了京汉铁路,使老武汉如虎添翼,获得跨越式发展,地位迅速上升,政治上处江湖之远,而经济独步中国之先。内联九省,外通海洋,对外贸易额多年驾乎津粤、直逼沪上,号称“东方芝加哥”,与沪、津、穗并称近代中国四大商埠。更有现代的三次辉煌:1911武昌首义,推翻帝制,肇始共和;1927北伐胜利,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38是中国抗战临时首都,组织了着名的武汉保卫战。解放后有万里长江第一桥及武钢、武重、武锅第一批大型企业。建国初期武汉为中央直辖市和中南大行政区首府。毛主席亦多次畅游长江,下榻东湖。直至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一度居第四,科教实力次于京、沪居第三。

二.今日之沦落

俱往矣!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梯度开放发展理论影响下,在旧思维、旧体制的束缚下,在武汉人耍小聪明、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劣根性作用下,武汉沦落了,大幅度退步了。GDP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在十几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是人家的零头,甚至落后于一些原来只是一个县的小市,城市竞争力排名也落到十几位。由一类城市沦落为二线城市,远逊于京、沪、穗、深,只是在城区综合实力排名上凭着老底子和傻大的规模,排名才有所靠前,问题是这样的老本还能啃几年?

不光经济落后,投资环境,居住环境也很落后。这也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及结果,二者相辅相成,恶性循环。外地客商无论内资外资都不同程度受到软硬环境的制约。软环境如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重视程度远逊沿海,政府服务的低效率,官僚作风,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一些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还有民间的排外仇富心理、红眼病。硬环境如交通、通信设施的相对滞后等。这些现象不光武汉独有,唯武汉犹甚,导致来投资远逊沿海,经济缺乏活力,居民就业不足。本地民众亦缺乏创业的环境和意识,民营经济活力不足,难望江浙项背。

人居环境亦不理想。城市规划欠周密,粗枝大叶,缺乏精品意识和远大抱负,没有经营城市的一整套战略方针。武汉的山水环境、自然地貌极具优势,世界少见,然而湖泊、河流污染严重,没有很好地规划利用。公园及绿化地极少,整个城市杂乱无章,城乡相间,犬牙交错,脏乱差。城区街道走向混乱、曲折逶迤,少见横平竖直,没有方向感,虽然受江河流向和湖岸地形所限,也可尽量规划齐整。众多街道斜交,回旋,造成许多交通死角,影响交通的顺畅。如汉西路与解放大道相交处,曲里拐弯的建设大道西段,呈弧形走向的武昌中山路等。整个城市除汉口老租界片区和青山区西部外,都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缺乏北京、西安、芝加哥等城市街道布局的美感和便捷,常使外地人不知东南西北,一头雾水。老城区的乱或许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新建的道路该好些吧?不!一样的乱!如雄楚大街,庙山小区,简直没有规划,完全随心所欲。新建城区不是先规划道路再建设,而是开发到哪里,路才修到哪里,导致道路走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宏观全局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光街道走向乱,街道名称亦混乱。汉口有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友谊路,武昌亦有解放路、中山路、建设一到十一路、友谊大道。友谊大道本名武青三干道,更为现名纯属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城区各功能区如工厂、学校、住宅、商业区、车站等布局混乱,犬牙交错,互相干扰。再加上冬冷夏热的气候,何来安居环境?较之深圳、大连、青岛、杭州等城市,武汉这方面差远了!

三.优势与潜力

大武汉沦落了,中部塌陷了。先是东部沿海开放,再是西部大开发,后是振兴东北,唯独忘了中部。原先武汉一直引以为豪的区位优势,如今倍加令人尴尬:不东不西,真不是个东西!武汉有边缘化的危险!武汉急了,喊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武汉要恢复往日的荣耀,重振雄风,内联华中,外通海洋,要做华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文化、金融、信息、交通中心,甚至国际大都市。武汉目标远大,以致遭人讥笑,周边大城市亦不服气,如郑州、长沙。现实距蓝图甚远,但武汉有这个潜力:武汉的区位优势、人才科教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交通、山水资源……如果更新思维,经营得当,恰逢天时,假以时日,定当再现东方“芝加哥”风采!

武汉目标高远,但现实残酷。

一.更换武汉人的思维,即”洗脑”。

在社会发展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是第一生产力,其作用远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生产资料等。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日本能在二战废墟上迅速崛起,以色列、新加坡能在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情下成为傲视周边、影响世界的小强国的原因。

武汉目前的经济发展滞后,跟武汉人的劣根性有一定关系。这种劣根性表现在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欺生排外、恃勇斗狠,对人乏信任和宽容,防范心理重,耍小聪明,精于算计。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占了眼前的这点小便宜,最后却吃了大亏。武汉人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汉口历史上是个大码头,汇聚八方人流,九流三教,鱼龙混杂,骗子众多,要想立足必须百倍小心、高度防范。

武汉人外号“九头鸟”,贬义居多,欺生狡诈,导致外地人不敢也不愿同武汉人打交道,不愿到武汉来发展。不光外地人对武汉印象不佳,就是武汉人自身亦对武汉人评价不高。武汉人这方面须正视自己,反思反省。1999年武汉市政府曾组织有关专家做过“武汉人形象研究与设计”,颇有成果,也引起不小的反响,但没有深入地在武汉人中讨论并督促改正。今后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利用媒体、发动群众,深入讨论批判,重塑武汉人的形象,让九头鸟成为一只好鸟,一只充满智慧的鸟,一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神鸟!

另一方面,武汉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交际的语言,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服务行业。这也是消除地域歧视的有效手段,如深圳就通用普通话,不顾在排外一说。再者武汉话粗门大嗓,如吵架一般,影响人际交住。

武汉的政府,企业和市民也要更新经济发展思维。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且把长江作大海,内陆更应敞胸怀”,原先的老武汉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相当开放。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汉与外界隔绝,以致现在心态相当保守。当今是中国全面开放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缩小为村的时代,再保守是行不通的,要被淘汰的。武汉虽然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但处于中国腹地中心,且交通优越,完全可以像上世纪初那样,充当内陆与外海沟通的桥梁。内陆一样可以开放,如芝加哥、法兰克福都是国际大都市,还有瑞士同样深处内陆,却是全球首富,其所辖之日内瓦市是联合国欧洲总部和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是世界有名的外交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武汉不仅是武汉人的武汉,还是中国的武汉、世界的武汉,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把武汉搭建成一个大舞台,一个适合五湖四海的人创业经商、学习、居住、旅游的大舞台。

二.准确定位,积极营销

自1861年开埠以来,尤其是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地位迅速上升,在全国范围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争雄,成为内陆地区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东亚名声显赫,号称“东方芝加哥”。建国以后在全国地位虽有所下降,亦位居大城市前列。自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突飞猛进,武汉渐渐落伍了。当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武汉人也曾激动过,喊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要把武汉建成内陆最大的开放式、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深圳、浦东以超常的敏感性和领悟力率先发力,经济更加迅猛前进的时候,武汉却无动于衷,或者说没有领悟南巡讲话的精神实质,口号喊得震天响,经济却毫无起色,“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遥不可及,遭人讥笑。于是武汉修正了自己的目标,把武汉定位为华中地区的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部沿海一日千里,武汉依旧步履蹒跚。于是周边地区纷纷争着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要做它们的后花园和经济腹地,根本不承认武汉的华中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武汉很是尴尬。于是又修正了自己的目标,不再自称华中的经济中心城市。

先是妄自尊大,后又妄自菲薄,前倨后恭,其实大可不心。武汉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放眼全球,有两个城市在各自经济体内的区位与武汉相似,同时又经济发达,堪称武汉的楷模,那就是美国的芝加哥和欧盟的法兰克福。芝加哥地处美国中北部的五大湖之密歇根湖畔,通过圣劳伦斯河及伊利运河,东可达圣劳伦斯湾、大西洋及纽约港,通过运河与密西西比河相连,南可达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是美国最大内陆水运港口、最大铁路运输中心和机械制造业中心,原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近来由于洛杉矶的崛起而屈居第三。法兰克福位于德国中西部、欧盟中部,临莱茵河支流美茵河,西北通过莱茵河可达北海、大西洋,东南通过运河及多瑙河可达黑海及地中海。法兰克福城市虽不大,却是欧洲金融中心之一,有欧洲央行总部、德国证券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国际会展业亦相当发达,还是德国的贸易中心。水陆空交通便利,尤以航空最为发达,是德国最大空港。因此武汉可将芝加哥和法兰克福定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目标大,起点才高,对自己要求高,发展才有动力,才有大进步。眼要高,但手要低,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来追赶自己的目标。如果说上海是纽约,武汉就是芝加哥;上海是汉堡,武汉就是法兰克福。武汉就是要做东方的芝加哥、亚洲的法兰克福。

芝加哥以第二产业见长,法兰克福第三产业优势突出。武汉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芝加哥类似,因此武汉要把自己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法兰克福式的第三产业。具体而言,武汉的定位是:内陆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钢铁、汽车、机械、造船、服装等),综合性交通枢纽(水、公、铁、空),物流、金融、贸易、会展中心,中国光谷(这是武汉新的突破口和增长极)。当然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将来时,有待化蓝图成现实,尤其会展、金融、贸易是软肋。

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酒还不是很香。武汉要积极做好城市营销,擦亮城市名片。这方面很多城市走在了武汉的前面,如大连的“足球之城、服装之都”,成都的“天府之国、休闲美食之都”,杭州的“天堂硅谷、休闲之都”,深圳的“创新名城、设计之都”,武汉的名片是“中国光谷、长江之都”。同时努力改善经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让武汉名实相符,成为乐业的热土、安居的绿洲、旅游的胜地。

三.合理布局产业

(为扩大武汉发展空间及鄂州、黄州二市的发展,可合并二市发展成鄂东中心城市,鄂州的华容、梁子湖二区并入武汉。)大凡规划合理的城市,其重化工业及污染工业都分布在城市下风下水的郊区。如纽约的机械、造船、炼油等重工业分布在曼哈顿西南郊外海的斯塔藤岛上;上海的金山石化在远郊东海之滨的金山卫,宝钢在黄浦江入长江的吴淞口;南京的扬子石化、南钢在江北郊区的大厂,都远离市区,且下风下水。而武汉的工业布局极其混乱。如武钢紧邻市区,占据着东湖与严西湖之间的优质地块,加重了市区的空气、水、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中北路边的武汉重型机床厂浪费了紧邻东湖的黄金宝地。还有散布全市各地的其它许多重污染企业如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化工厂、造船厂、热电厂、各种大型机械厂等。

因此要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将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产业迁至市郊,并根据产业聚集的原则,建设若干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将相同产业或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建设产业基地,有很多好处:可集约利用土地,统一配套能源和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设施,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增强产业竞争力,壮大和提高产业人员数量与质量等。如深圳已规划了九大传统产业基地,含模具、自行车、珠宝首饰、服装内衣、玩具、钟表等,正付诸实施。将污染企业迁出市区,原址可兴建商业或住宅区,或增加绿化面积,腾笼换鸟,企业亦可利用城区、郊区地价差获得发展资金。同时利用搬迁重建之机,关停部分污染严重、效益极差的企业,整合不同产权的、规模较小的同类企业成集团,增强竞争力。如武钢可将总部和研发部门仍留在市区,生产部门东迁至华容区近江旷野,重新合理规划设计厂房车间,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方面有先例可循,如为迎接奥运、减轻首都空气污染,首钢不惜巨资东迁河北唐山曹妃甸。将散布在全市各处的化工、石化企业统一迁到葛店,适当合并重组;将分属部、省、市、区的各类众多造船厂迁到青山镇或稍下游地区;将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重型铸锻厂等大机械厂迁到洪山区阳逻大桥南桥头一带……在全市形成沌口汽车基地,华容冶金基地,关山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阳逻物流基地,葛店化工基地,青山镇造船基地,以及机械工业区,服装纺织工业区,食品饮料工业区,建材工业区等。根据产业对环境影响程度,分布在离市区不同距离的地方,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重振武汉制造业雄风,有效成减轻市区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同时加大绿化,科学规划楼宇方位布局,摘掉武汉“三大火炉”之一的臭帽子,改善人居环境,还武汉以碧水蓝天,使整个武汉市区中环线内只保留一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轻工业如印刷出版、食品等。

四.全面规划对内对外交通,建立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近代武汉因黄金水道和京汉铁路而兴起,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造就了武汉,现在交通、流通仍是武汉崛起的基础。时至当今,在海运崛起,航空、高速公路兴起,全国各地大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武汉的区位、交通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武汉必须高瞻远瞩,重新全面规划综合交通体系,借鉴国际上一些城市的优秀经验,如芝加哥的铁路、港口建设,法兰克福的航空港建设,柏林畅通的市内交通体系,香港的交通管理。

1.水运方面。整治两江航道。近期可实施汉江市区段三处裁弯取直(即白鹤咀、彭家湾、郭茨口),有利于堤防建设,防洪及航道的畅通。远期可筹划汉江汉川段、长江牌洲湾段两处裁弯取直和荆江运河、荆汉运河的修建。长江荆江段历来是长江黄金水道的肠梗阻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泥沙淤积,船舶极易搁浅,尤其是枯水季节。如果修建荆江运河,即自沙市至洪湖螺山,修一直线走向的运河,航程可缩短一半,而江水落差相同,流速自然加快,泥沙不易淤积。就是枯水季节,也因运河截面比长江小,故运河水量亦充足,保证了运河的全年畅通,可加强武汉的水运地位。荆江原河段由于减少了船舶的通行量,更利于保护天鹅洲糜鹿和长江中游的白鳍豚,从而建立一个更大范围的保护区。荆江--汉江运河即自沙市至汉江沙洋段下游拐弯处建一运河,联系两江,促进江汉平原水运网的形成,充分发挥水运经济、大运量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大兴港口建设,重振武汉水运辉煌。尤其是阳逻港,要建成武汉的重要外港,华中的水陆联运物流枢纽。在当今世界,港口仍是带动一个城市发展的有力工具,国内多个城市都在这方面有大动作:如上海的洋山港,天津的滨海新港,广州的南沙港,深圳的盐田港和拟建的大铲港。

2.铁路方面,积极筹划铁路新线,如汉沪客运专线(走直线,过英山、铜陵、湖州),汉荆(州)宜(昌)铁路,加上已有的京广、汉丹、武九、汉荆(门)和拟建的武广客运专线,汉合(肥)线,可加强武汉的铁路枢纽地位。

改造市区铁路线布局。现有的铁路经过市区,干扰路面交通,还有众多的货站、如江岸站、汉阳站、汉西站、江岸车辆段等占踞市区繁华地段,影响周边环境,浪费宝贵土地资源。因此,可规划与中环线并行的环城铁路线,并在两侧种植高大乔木绿化带,以屏蔽噪音,撤消中环线内的铁路线和场站。(中环线汉口段可适当外拓至东西湖大堤,青山段在迁走武钢后亦可外拓)环城铁路线在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和建议修建的白沙洲铁路复线桥过江。现长江大桥铁路线可改造成轻轨或城市铁路,减轻大桥压力。在环城铁路线与经过或起始于武汉的铁路线交汇处设车站,即武东(东连武九)、武南(南连京广、武广)、汉西(位于舵落口,西连汉丹、汉荆宜)、汉北(位于谌家矶,北连京广,东连汉合、汉沪线)。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四大客运枢纽站之一的武汉站可设在武南站,因为此处东邻东湖开发区、中国光谷和众多高校,西与沌口开发区隔江通过三桥相连,比较接近长途列车客源集中地,而目前政府拟定的武汉站位于青山区东方红村,位置较偏僻,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同时武南站更接近江汉平原等周边中转客源地。其余三站可作为服务市区及市郊的货运站,再加上汉口客运站(可设在环线铁路近汉飞大道处)和汉阳货运站(设在三桥北桥头),在全市形成两大客站(武南、汉口),四大货站(武东、汉阳、汉西、汉北)的铁路交通格局。

3.航空方面,可加强天河机场至孝感、天门、仙桃、鄂州等周边城市的道路建设,吸引周边潜在客源,改善服务,改进硬件设施,扩大机场客运量,并拓展货源渠道,努力建成中国航空枢纽港。这方面要向法兰克福取经,当然这也是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联的。

4.城市交通方面,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这方面武汉已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但要处理好地铁与轻轨、城郊铁路的关系,尽量花最少的钱办最多较好的事。如由于财力有限,或考虑经济成本,不可能建太多地铁,可在主干道建地铁,次干道建轻轨,各远城区、卫星城和工业基地与市区间建市郊通勤铁路或轻轨,三者互相补充,形成网络,增加对地面交通的竞争力,缓解交通拥堵。要多借鉴一些发达城市如柏林的经验,为我所用,同时广开思路,积极融资,尽早将规划落到实处,为武汉的崛起助力。

五.改善城市水环境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联珠,港汊密布,水资源极其丰富,世界少见。然而武汉并不珍惜,湖泊污染严重,还有众多的湖泊被填埋造地,令人痛心。而深圳湖泊少见,多为人工水库,唯一以湖景为卖点的高尚社区--香蜜湖片区所依赖的香蜜湖,还是由当年低洼的农田挖掘而成。就是这样一个死水一潭、也不见大的人工湖,其周边房地产单价竟在每平方米万元之上,有的甚至达到每平方米两万元之多,是深圳豪宅片区之一。反观武汉,众多湖泊发黑变臭,垃圾堆积,真是暴殄天物,令人扼腕。深圳河流大多短小,且季节性明显,旱季水量不足,在武汉看来,充其量是一条排水沟,如大沙河、新洲河等。但深圳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水资源,不惜花大力气、花巨资整治,希望出现碧水蓝天的景观。而武汉竟然把好好的一条巡司河的下游用水泥板封闭起来,使之成为地下河、下水道,真是愚蠢至极。

还有成都大力整治府南河,使之两面岸花红柳绿,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处所,还获得联合国国际人居奖。北京巨资引水打通城市水系昆玉河,使得乘客泛舟河上,巡游京城各处名胜古迹。还有桂林打通两江四湖,打造城市水上观光线,拓展旅游新资源。还有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的乘船夜游,南京的秦淮河风景带等,都给武汉很好的启示。

因此,武汉应大力保护水资源,积极立法,严格执行,还市民以碧水蓝天,首先解救巡司河,折掉盖板,使之重见天日,整治河道两岸,并打通巡司河与南湖,南湖与东湖(开凿东南水道),使两湖通过巡司河,东湖港与长江相吞吐,利用江水来换湖水,减轻污染,同时在武昌形成巡司河-----南湖---东湖----东湖港---长江这一水上游览线,还可连通沙湖、严西湖等,形成大东湖风景区。汉阳片区亦可连通汉江与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太子湖,形成水上观光带。通过精心设计,大力宣传,让两江八湖观光线成为武汉的品牌,如同巴黎之塞纳河,维也纳之多瑙河。通过这些江、河、湖,大力发展城市旅游观光、周边豪华快速游艇观光,如游艇自武汉东至黄石、鄂州、九江、鄱阳湖、庐山一线,西至荆州、宜昌、三峡一线,西南至赤壁、岳阳、武陵源一线,西北至襄阳、武当一线。

六.搞好城区发展规划,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武汉目前仍是围着汉口打转,如新规划的CBD就在机场迁走后的王家墩,各种商业、商务、金融、房地产等都往汉口扎堆,而汉阳、青山稍显薄弱。但汉口就那么大的地方,再怎么折腾,能翻起多大浪花?武汉应打开思路,跳出汉口看武汉,站在全国看武汉。

如上海原来只有浦西是城区,浦东是一片田园风光。当时就有谚曰“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足见两岸的差距,且黄浦江上没有一座桥梁,往来两岸仅靠轮渡。浦东开发后,各项建设突飞猛进,如今浦东陆家嘴成为上海的CBD,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成为上海新的标志物,与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繁荣的象征,还有浦东众多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于再造了一个上海滩!还有广州的城市发展东进南拓,规划了CBD珠江新城,就在老城区的东边。还新设立了南沙区,要把南沙建成广州的浦东,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钢铁石化工业等。还有天津大力发展滨海新区,无锡也从运河向太湖方向发展。杭州亦大力发展滨江板块,从西湖时代走向钱江时代。

汉口是武汉的传统商业中心,中央商务区是总部经济,是金融中心,可以和商业中心分离,不一定非要在汉口,如上海的商业中心在浦西南京路和淮海路一带,而 CBD在浦东的陆家嘴。因此结合武汉的实际,武汉应开发东湖北部片区,建设东湖新城,从两江时代迈向江湖并举时代,前提是迁走武钢。将此片区的西部即东湖西北片定为武汉的CBD即中央商务区。中部即正北片定为武汉行政文化中心,武汉市政府应东迁至此,带动此地区发展,还要建设高标准的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书城等文化设施。武汉的CBD定在东湖北部,一是拓展发展空间(效法沪、穗、深、青),二是此处水景资源丰富。东湖是中国最大城中湖,水域辽阔,开扬大气,在此建设CBD、行政中心和中心广场,景观优越,当造型独特的高楼大厦倒映水中,观光塔直指蓝天,广场上的白鸽翻飞,湖中游艇急驰,让人联想起悉尼的杰克逊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成为武汉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性区域,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汉的标志物蛇山黄鹤楼---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一样。东湖东北片可发展湖湾旅游和高尚住宅区。东湖新城如果先不具备开发条件,也可先征地保护规划好路网,待时机成熟再开发。如广州为中心东移开发珠江新城,深圳为中心西移规划福田中心区都准备了十几年,现在都初具规模。滨水区(包括江河湖海)历来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因为水是灵动的,水是财运,如纽约、悉尼的海湾边都是景观优越的城市核心区,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首都(堪培拉和巴西利亚)都建在湖周边。

其次,武汉的城市发展不能学北京摊大饼,盲目铺张外延带来很多城市病,应学习香港多建卫星城。香港除了中心城区港岛、九龙外,还建设了荃湾、葵青、沙田、屯门、元朗、大埔、上水─粉岭、将军澳等新市镇,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因此,武汉的中心城区应限制在中环线内,不要再一味向外蔓延,多发展远城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卫星城,如阳逻等,主城和次城间以轻轨相连并以绿化带和农田间隔,不要连在一起。而一些重化工业基地只发展专业经济,其住宅配套功能应具体分析,由中心城区或卫星城来解决,而不要在工业基地建设住宅区,带来干扰。

七.改造城中村

城中村是许多大城市的顽疾,其众多的弊端勿用赘述。武汉城中村众多,星罗棋布,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档次的提升,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这方面深圳市身受其害,现代化城市形象因之大打折扣。但深圳已下决心大力综合整治,彻底消除城中村。如关外二区农民全部转为居民,土地全部转为国有,不必花巨资征地折迁,市内城中村亦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改造。而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更是高瞻远瞩,舍得投资,将农民改为居民,土地改为国有,就避免了违法建筑、城中村的出现。武汉也应该这样目光长远,将中环线内城中村全部城市化,不允许留有私人宅基地,农民住宅公寓化、小区化,充分利用土地。当然农民转为居民要付出一定成本,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覆盖、居民就业压力等,但比起征地拆迁的成本和城中村带来的危害还是值得的,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