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路边的水稻田----写在上山下乡30周年 (六. 新环境)

(2006-11-21 21:05:18) 下一个
六.  新环境

 一觉醒来已经是日上三竿时分,带队干部通知大家说队长要召集新知青开会。柱子不敢怠慢,吃过早饭之后与其它新知青随着带队干部来到了小队队部。
 在村子的南面有一个周围由土墙和若干房子围成的院落,小队部便是其中把角的一间大房子。紧靠左右的是会计室和仓库,再靠外就是磨米机房,小粮库,牲口棚子和看牲口人的小房间。带有泥水的院子里弥漫着牲口棚子与污水的混合味儿,绿豆苍蝇到处乱撞,没套牲口的马车牛车以及手扶拖拉机散落在院子的各个角落,牛车上还放着挽具,看样子队里现在不是很忙,主要生产资料都空闲着。
 队部里的屋子里充满了呛人的旱烟味,夹杂着汗味儿,脚臭味儿,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什么味儿。屋角堆放着一些农具,男男女女随便的坐满了一屋子人,人们在嗡嗡的聊着天,靠近窗子的桌前坐着几个人。看到柱子们走进去,嗡嗡声嘎然而止,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的扫了过来,这些新知青也惶惶的打量着四周。坐在桌前的一位看上去不到30岁的壮汉子带头站了起来,大家鼓掌表示欢迎。接着汉子自我介绍他是队长,是这个小队全体社员和知识青年的父母官,代表小队的全体贫下中农和老知识青年对响应号召插队落户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接着是带队干部,青年点的点长讲话。无非是表示谦虚,欢迎,鼓励之类内容云云。再接着,队长开始对生产队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柱子平时没抽过烟,受不了周围传来的烟味儿。又见旁边那位50岁上下的老乡拿出了一片不大的白纸,在中间斜着折一道印,从口袋里掏出旱烟叶搓成的末末均匀的撒在上面,用手指麻利的一搓便将烟末卷了起来,然后用唾液将纸边儿沾上,手指头在头上一拧,一个烟卷便制作完毕。放到嘴上后用火柴点着,嘴里喷出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辛辣烟气。和从前闻到的香烟味儿有些不同的是:这烟雾里不光有呛人的辣味儿怎么还有股臭味儿?柱子被呛的忍不住咳嗽起来,再看其它新来的知青包括带队干部也都大同小异。看着柱子的狼狈模样,老乡咧开了嘴,黝黑的脸上露出一排黄里透黑的牙齿,对柱子笑了起来:过两天你就会习惯的,老青年都抽这个解乏,还便宜,香烟卷儿抽起来没劲儿。说话当中,柱子感觉这里的老乡还挺好接近的,并没把新来的知青当作外人。
    听着听着队长的讲话,柱子发现了新情况,这里的人们说话习惯不太一样。除了一些文字用法以外,人们说话时会把第二个字的发音拉得较长,并且从第二个字开始音调上挑,最后几个字的发音拉的比较高而且快。按说鞍山地区的东北口音在整个东北也是属于重灾区了,可这里的口音还是有些特别,老虎怎么听着也象唱歌。在后来的日子里,柱子还发现其它一些不同的语言习惯。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闻东西不叫闻叫听。第一次老乡拿着个什么东西凑到柱子的鼻子前面:你听听你听听,柱子无论如何也听不出什么味儿。这些就都成了人们互相调侃的佐料,柱子也曾拿着什么东西凑到人家耳朵边说你闻闻你闻闻。打招呼时:你吃-------了没有哇////,奏(作)哈(啥)------去呀////。。。。。知青们常常用夸张的语调跟老乡们开玩笑,老乡们也还以同样玩笑,辛苦之余也增加许多乐趣。
     据队长介绍:本生产队共有20左右户人家,约种植700亩地,基本都是水田,没有副业,靠天吃饭。这里的亩是指公亩,每亩约100平方丈(市亩约60平方丈)。最近的地在村头,最远的地要走将近10里地。此外各家门前院后还有一点自留地供种菜。由于气候的原因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尽管如此,由于水田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少地多,一年四季插秧除草收割脱谷的时候都要抢时间,还有各种水利工程,机械设备很少,主要靠镰刀铁锹十字镐马车牛车推车等基本劳动工具和双手肩背人抗,所以非常辛苦。除去会计,出纳,大车老板儿,拖拉机手,以及其它归大队管理的如赤脚医生小学教师等人员以外,社员中能够常年到一线干活的男壮劳力不到10人,农忙的时候,男女老少在校学生等等都到一线也不过30-40人,知识青年必然成为生产的主力,大家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云云。
    柱子并不知道队长说的劳动内容和劳动强度是个什么级别的概念,只是大致计算了一下,大概要种植70万平方米或0.7平方公里的水稻,也就是相当于一公里长,700米宽这么大的一片土地。
     最后,队长宣布:为了让新来的知识青年熟习这里的环境,给新来的知青们先放一个星期的假。这可是柱子没想到的事情。上中学有过几次下乡劳动的经验,一次到鞍山郊区山里的营城子捡地里的石头,一次在海城郊区的中心堡搓玉米粒儿,每次都是第二天便参加劳动。没想到,这里的队长真是挺照顾知识青年的,先玩一星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