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路边的水稻田----上山下乡留念/也留给后代 (一. 引子)

(2006-11-21 20:56:26) 下一个



                                               路边的水稻田

        ------上山下乡留念/也留给后代

                         声 明: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传抄。

                                                                 引子

     又快过年了,柱子过50又要奔60,70。确切的讲,柱子这个称呼只能用在那个年代,人们现在很自然的称呼他老柱。想必,经过文革的人大概都能记得样板戏红灯记里鸠山的一句台词: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当年不知看了几遍红灯记的柱子年纪尚小,虽然这段台词能倒背如流却还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百年?对于孩子来说那是遥远天际的繁星,是大洋彼岸的无名小岛,是跟自己无关的故事。可现在,已经超过了半百的柱子,不得不面对着镜子里脸上不断爬上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并非是烟云的往事会自然的一幕幕的浮现,这一代人的故事太多了!上山下乡插队务农,这一代人带到坟墓里也无法忘怀的经历,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话题。褒贬暂且放之一边,刻骨铭心的记忆,思绪有时不免会回到那个年代。
     柱子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半,在辽宁省鞍山市度过了小学中学时代,那里是柱子当之无愧的第二故乡。
     说起鞍山,还是有必要说起一小段的。这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城市,东部地区紧挨着丘陵地带,厂区在西部,生活区主要建在东部的山脚下。以鞍山解放日期命名的219公园坐落在山脚下,这个日伪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公园山清水秀,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园和花窖以及自然形成的山水结构,在当时国内的综合公园中亦属皎皎者。鞍山街道整齐,环境绿化也一直比较好。鞍钢当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其所在地鞍山则一直享有钢都之称。提起钢铁厂人们往往会与环境污染联系起来,实际上由于风向原因厂区的烟尘基本不刮向东部的生活区和市中心,市街也算比较干净。全国著名的风景区千山就坐落在郊区,节假日的时候到山里踏青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交通非常方便。鞍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在当时比较不错,应该说还算是个比较宜于生活的城市吧。不过这是70年代以前的鞍山,随着城市的不断改建,21世纪的鞍山已经面目全非了,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高楼大厦和雾霾也成为这个城市的特征之一。
 鞍山这个城市的历史并不是很悠久,明清时有个鞍山站,距现在市区南约八公里处,那时仅仅是一个驿站(驿站附近有东西两座马鞍一样的山丘)而已,甲午战争时那里以及现在市区的“八卦沟”一带也曾经有过一段战事。除了借用名字以外,现在的市区与驿站没有太多的关联,远不如现在归属于它的辽阳海城名声响亮。鞍山的周围有很多铁矿山,据记载辽代以前这里就已经有了炼铁活动,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炼铁业逐渐销声匿迹。在清初,那里的铁矿石为努尔哈赤打造兵器专用。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获取了长春至大连段的铁路以及周围宽3公里的满铁附属地。当时的清政府十分虚弱,日本人绞尽脑汁低价购买甚至抢夺铁路周边的土地,派驻守备队,为侵吞东北地区做着准备。

   日俄战争时,日本军队到了这一带发现指南针失灵,从那时起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这一带一定蕴藏着铁矿。1909年8月16日,在名为开发汤岗子温泉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一个名叫木户忠太郎的日本人在西马鞍山发现了铁矿,此后在周围相继发现了大小十几个矿区,从此日本开始了掠夺鞍山地区资源的一切活动。在大汉奸于冲汉的协助下,日本获得了实际上的采矿权和建立炼铁厂的权力。1916年,在现在的立山附近,修建炼铁厂”昭和制铁所“的工程开始奠基,同时也开始了市区的基本建设。鞍钢的第一个高炉从德国引进,在当时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经历一次大战后的钢铁业萧条,日中战争的钢铁特需,鞍山在1945年已经超过日本国内的八幡制铁所成为远东最大的钢铁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枯竭日本的战略物资供应,鞍山的钢铁厂区曾遭受过美机8次轰炸,生产能力受到一定的破坏。1945年815光复时工厂完全停产,之后主要设备被运往苏联。1948年2月19日改换新主人时鞍钢已经完全荒废,以至于有专家得出只能种高梁的结论。
 解放后,国家对鞍山钢铁厂的生产恢复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从全国各地抽调大量工程技术骨干及管理干部,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便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各路人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恢复工程,创造了很多奇迹。1950年秋,鞍钢的高炉生产出了停产后的第一炉铁,正式开始恢复生产。三年之后便达到了曾经有过的最高产量,成为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钢铁厂。日伪时期的日本人也曾在50年代到过鞍山,据他们的回忆,鞍山市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甚至超过当时的北京,对鞍钢人的劳动热情予以极高的评价。
 鞍山的人口早已具有百万规模,相当部分是因为钢厂关系。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支援鞍钢建设的技术骨干以及其他建设者或后代,夹杂着充满血性背景离乡老一代的血统,多少也算是藏龙卧虎之地,鞍山市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与钢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钢厂也同样受到了冲击。不过当时工厂的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锤锤猛砸帝修反。如此这般,钢厂一直坚持着生产,没有像其他地方那么混乱,少有因武斗而死亡的事件发生。改革开放后,鞍钢积极进行设备更新改造,逐渐成为更为现代化的钢厂。鞍山的产业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过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鞍钢已经失去了钢铁老大的头衔,鞍钢老了。
 柱子,便是鞍山市百万子民中的一个,是当年支援鞍钢建设者的后代。柱子的小学中学时期恰好跨越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懂事的时候已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当地有这样的一个顺口溜形容柱子这一代人: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没工作。情绪是低调了些,却也基本反映了这代人的人生履历。

   文革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基本是8个样板戏,电影也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勒窝。后来又有了几部配合形势的电影,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里边的台词倒背如流。不仅精神生活,那个时代东北的物质生活也非常贫乏,不过作为孩子的柱子没见过富裕也不懂得贫乏,虽然经常穿打着补丁且不合身的衣服,只要能吃的饱能成天玩就无比高兴了。与现在的孩子相比,要说柱子的小学中学时期甚是幸福也不为过,不象现在的学生有如此之多的课外作业。那点作业全凭个人自觉性,柱子在课堂上就把作业全做完了,不做老师也不会多管。更不要说家长强迫学钢琴乐器绘画舞蹈了,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爹妈上班不在家,半天上学混过去,剩下全是自己的时间,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那个时代不象现在城里孩子们都玩高雅的,什么踢球打弹扇牌踢毽游泳滑冰爬山抓鸟湖里逮鱼爬烟筒打弹弓斗蟋蟀打扑克下像棋军棋等等等等,样样少不了柱子,有时也拉拉二胡吹吹口琴笛子什么的。但有一样,不去打群架不去盗窃不去挂马子(现在叫泡妞,找妹子),不曾与人保组(现在叫派出所)打过交道,这在当时就算是十分规矩的学生了。那个年代的男孩子没有几个不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砸人家玻璃的,柱子就是在这野生野长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让左右邻里讨厌的,浪费了宝贵学生时代的孩子。不过,望子也难以龙的父母还是希望柱子多学习,出差去上海买了一套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包括初高中全部课程共有18本,这在当时就是唯一一套比较全面的自学课本了。游玩之余,柱子挑着比较感兴趣的数学物理类,当作小说一般的基本通读了一遍。就这基本的一遍决定了柱子将来的人生走向,这是后话。中学时代的柱子基本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1975年夏天中学毕业了,幸福的学生时代被迫宣告结束。那个年代中学毕业实际上就意味着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必须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在这种大环境下,柱子毫无任何思想准备的被卷入了这个时代洪流。


其他内容参见: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576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