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5)
2009 (4)
2010 (3)
2023 (284)
文學城,一個全球非華語國家(台灣、新加坡除外)使用華語的居民青睞的互聯網網站,已經記不清是哪一年成名的了,但記得很清楚,至少在北美,它不是第一家。
當年(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啓始的那幾年),到歐美和東瀛的大陸人,學者居多,所謂四個現代化,學習西方先進科學和技術,必然這類人等,符合中國國情政策,出國護照不再只給外交人員,他們也可以領到一本咖啡色小本,漂洋過海。
這樣的一批人,首先要融入所在國家的社會和人文環境,外國語就不光是當年學來應付考試,升職加薪的指標了,而成為生活與工作必需品了。
留學初年,校宿與教室或實驗室,兩點一線,人際除同學和導師並無別的交往,一切照常,母語幾乎可有可無。隨著學位到手或科技交流項目结束,所有的人都面臨著一個選擇,卷被蓋回陸報效祖國(記得大名頂頂的一個女人,韋玉),還是滯留不歸,伺機尋求生存飯碗,申請工作改變簽證性質,也就打算移民的第一步。從如今移民華人的統計數據分析,顯然後者眾。
成功轉型人士們,衣食無憂,便有閒拾回母語,最初的嘗試,啓於周末家庭聚會,特別是老鄉家中,大家京片、吳儂、川普、閩南、津衛、東北、齊魯 ...... ,雖然南腔北調,但是社交圈基本上限於老鄉,暢快淋漓,相德益彰。
語言的使用,除了交談,更重要的是文字的使用。按難易和重要程度,應該是寫、讀、聽、說。
出生在華語國家的人,說,應該算天生,哪怕文盲,也絕對不是說盲。然後是,聽,當社交圈子逐漸擴大,接觸了外鄉人,尤其上海阿拉,滬語也能聽懂幾分,再有流行港台歌曲助力,不光粵語歌意懂個些許,有人還可以惟妙惟俏的吼它一噪子。語言的高級一定在於文字,哪些天資聰穎的猿們,不撿起枝頭在地上那麼來兩筆,就不會有今天的人類,有文字才可能有文字的學問,文學。
有商機嗅覺敏銳的人,發現成立公司當老闆或者叫創業立萬,辦家華文報社,投點小錢,顧個在家帶小孩的,或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的華人,記者這職位,也是求之不得的,薪水與傳統大報相比,當然根本就不是問,不可比。關鍵是可以是副業,而且想發文的人,海了去啦,報人還不用開稿費,大把廣告把個華文報紙掩蓋得嚴嚴實實,who cares. 沒有中宣部審查,沒有行業規範可依,自己說了算,那一個痛快。
業余投稿者從來不缺,用母語杼發情懷自然是文化人(不單指藝人或作家)青睞的手段,再不濟,說得接地氣些,也是練習碼碼字,不至於洋思洋文,洋口洋腔,把老祖宗傳的活兒給忘了。
讀報紙,投文章,到電子時代,滿頁廣告的華文報紙,再也不能獨佔傳媒席位。電子郵件、電子網頁掘起。在華人學者們中,最流行的應該算《華夏文摘》,每週一刋,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流通,上世紀末的學者們應該不會陌生。
《華夏文摘》大概也是學者們自辦的,幾乎沒有廣告,除了幾條本週簡短新聞消息,會時不時地登上一篇署名稿件(記得大名頂頂的一個男人,曹長青),讀起來也是有滋有味兒。大概學者們,就是學究們,《華夏文摘》沒有趁英特網爆雷的衝勁,一發衝天,成為華文網站的翹楚。
翹楚是有的,讓橫空出世的文學城佔了先機。第一次聽到這名字,還以爲是文學愛好者們的一畝三分地,打發荒禿的筆端,完全沒有注意到它成功的商業模式。井噴似的爆發,短短幾年,讓人刮目。
看著文學城的誕生和發展,再回望自己的移民生活,居然文學城還有同命運的人,雖然大家素不相識,而且不少城員,三觀炯異、政見南轅、左左極右、文武各途,尋找一些刺激,尋找一些高雅,尋找一些認同,尋找一些自娛,竟然都不是問題。
文學,正業仍然是從無到有的,甚至連作家,也可以出生在文學城。有寫作抱負的職業 IT 人、職業工程師、職業教書匠 - 教授 ..... 也逛文學城。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問世,都在於互聯網的強大跨地域傳播功能,還有全球和翻牆技藝嫻熟的華人受眾。
通過成功的網絡寫作,不忘初心,紙質傳統書籍署名出版依然透露著誘惑與成就感(記得大名頂頂的一個美女,水影流沫),各色出版社也是絡繹不絕,外加阿媽讓也賣書籍,誰說有一本精裝自作書籍壓書架不好呢 ?誰說文學與商業只能是高雅與銅臭呢 ?
除了文學城發刊的文件與信息,細心的人可以輕鬆發現,文學城網頁版面,至少有 50% 可用面積充斥各種廣告,而且愈演愈烈,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以前用電腦閱讀,駭客們入侵微軟 Windows 系統,各種廣告強迫覆蓋頁面,第一時間奪取讀者眼球。改用蘋果系列設備之後,消停了很多年。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駭客們轉戰 iOS 系統,外加近年 AI 獗,彈窗也來覆蓋正文,可讀性逐漸下降 ......
回到話題,文學城文學嗎 ?答案應該是清白的,不同的讀者或寫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標準答案。
开心吹牛,也许长见识,这是我可能十年前对网上论坛和博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