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77級校友自駕游美50天(轉載)(十)歷史記憶(下)

(2014-09-28 06:32:36) 下一个

走过罗斯福纪念馆,是位于林肯纪念堂南面的杰克逊纪念堂,它面向潮汐湖,左为波托马克河,右为东波托马克河。既可以从国家大草坪潮汐湖来这里,也可沿14街一直向南抵达。

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是美国第七任总统(1829-1837)。首任佛罗里达州州长、新奥尔良之役战争英雄、民主党创建者之一,杰克逊式民主因他而得名。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出生之前,父即去世。他少年时期住在西部边远地区,在那里度过了独立战争年代。他从一名边区律师起家,当过众议员、参议员、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将。第二次美英战争中,他坚韧不拔,肯与士兵共甘苦,被誉为“老胡桃木”。在新奥尔良战役中,他率兵大败英军,振奋全国,成为举国闻名的英雄。杰弗逊参加了起草《独立宣言》,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失败,第二次获胜,是美国第一位民主党总统。

1934年6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在潮汐湖边建造杰弗逊纪念堂,并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著名建筑师波普(John Russell Pope)被选为设计师。在纪念堂建造过程中,建筑师波普逝世,他的合作者奥托·埃格斯(Otto R. Eggers)和丹尼尔·希金斯(Daniel P. Hohjins)继续了波普的使命。即使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使建造杰弗逊纪念堂的工程停顿下来。1943年4月13日是杰弗逊诞生200周年,杰弗逊纪念堂落成并向公众开放。这座洁白的、以科林斯式石柱环绕的圆顶建筑是一经典之作。整座纪念堂典雅纯洁,外围共有54根花岗岩石柱,每根长43英尺(约13米),重45吨,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纪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状台阶,游人至此都需仰望,看到由8根大石柱支撑的门廊山墙上一组庄严的大理石浮雕。那是美国独立前夕,杰弗逊等5人受大陆会议委任,起草《独立宣言》的情景。年轻的杰弗逊站在中间,他的左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杰弗逊的右侧是另两位合作者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踏上7.6米高的石阶,就走进了纪念堂。圆形的主纪念室直径82英尺(约25米),地面铺以粉色和灰色相间的田纳西大理石。圆形纪念堂的中心,高5.8米(19英尺)的黑色杰弗逊铜像坐落在白色明尼苏达州大理石基座上。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杰弗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纪念堂洁白的穹顶是用印第安纳花岗岩构造的,比杰弗逊铜像的头顶又高出了20米,使纪念堂显得雄伟、气势不凡。

曾有人说到欧洲旅游除了游览城堡,就是游览墓地。欧洲祖先实际上带有游牧民族特性,建一个城堡,就是一个当时的一个公国,所以国家小而多,众多的公国产生了众多的王子、公主,因而也流传了很多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就连童话故事都是王子与公主,而且这些故事跨过国界影响了全世界。我们在欧洲参观的墓地多是家族墓地,小而精的多,大型的比较少。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美国最大的阿灵顿国家公墓(Cemetery,Arlington ),可是国家级的,规模庞大,占地达170公顷。而且它也负载了大量美国历史的沉重、难忘的人事。

出杰弗逊纪念堂沿潮汐湖向东北,有一座横跨东波托马克河的桥,过桥上西南14街向北,在独立大道折向东,走一个街区可以到达史密森尼地铁站(Smithsonian Metro Station),从这里坐兰线地铁,可直接到阿灵顿公墓地铁站,出地铁几分钟就是公墓大门。其实坐地铁到阿灵顿公墓绕了一个大弯,从林肯纪念堂背后过波托马克河大桥,正对着阿灵顿公墓,一条直路。

阿灵顿国家公墓建于1864年,由陆军部管理,并规定只有美国荣誉奖章获得者、为国殉职的现役军人、长期服役的退伍老兵、在联邦政府担任过高级职务的退伍老兵以及他们的遗孤,才有资格在此安葬。有点像北京的八宝山,但八宝山规格更高,一般人不可入住。阿灵顿国家公墓虽比不上中国的皇陵,也算历史久远。阿灵顿原是弗吉尼亚的地盘,最初称亚历山大郡,1926年,亚历山大郡更名为阿灵顿郡,沿用至今,这是以内战时期任南方同盟军总司令的罗伯特·李将军的家乡命名的。1789年,弗吉尼亚州将它让给了联邦政府,成为哥伦比亚区的一部分;1846年,联邦政府又将它归还给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与华盛顿特区隔波多马克河相望,河上有5座桥与连接两地。

走进阿灵顿国家公墓就是游客接待中心,提供旅游信息,有旅游商品出售,有食品饮料,发售游览车票。我们没有坐游缆车,确定了汇合时间,直接向右,上山游览。虽然这里是公墓,但它像公园那样美丽和宁静,以阿灵顿山岗为中心,墓园分布于斜坡和平地,到处是绿草,四周是树木。墓地起源于南北战争时期,墓地原是联邦军队美军上校罗伯特•李的庄园,他是华盛顿总统后人(确切的说是总统夫人与前夫的子女)的产业。罗伯特•李将军于1831年娶了华盛顿的曾孙女,于是这栋别墅成为他们的新家。他后来反叛成为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反叛后他的庄园被国家没收。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队的伤亡相当大,国会遂批准将收归国有的阿灵顿庄园辟作国家公墓,实际上这之前已经有不少牺牲的北方将士安葬在这里。到战争结束,共有1.6万人安葬在庄园中心地区。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留下名字,于是阿灵顿山山冈上建造了一座无名将士墓,墓中长眠着2111名北军战士。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罗伯特•李的长子在得到国家支付的15万美元后将阿灵顿庄园所余部分也交给国会,阿灵顿由此成为正式的国家公墓。南北战争以后,凡在国外作战中而遗骸能够运回美国的士兵都安葬于此。从1868年起,这里每年举行阵亡将士纪念仪式。

我们顺着盘山公路向山冈顶部前进。沿途有不少游客上山、下山。只见周围树木葱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看着那洁白的墓碑鳞次栉比,宛如逝者的庞大军阵,声威浩荡,蔚为壮观。蓝天白云和绿地衬托着白色的、一望无际的墓碑,这种庄严肃穆场景,曾经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中看到。瑞恩战后来到一望无边的白色十字架的墓地,把勋章放在救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友墓前,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那画面感人至深,使人过目难忘。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100多个国家公墓中最知名的,在这片土地上埋葬了多少荣耀与叹息,心碎与安慰。从美国内战到美西战争、从一战、二战到韩战、越战、伊拉克战争,到“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人员等,超过32万人安息在这片占地2.5平方公里(624英亩)的公墓中。他们不论军衔与地位、将军英雄还是无名士兵;无论你是冲锋陷阵,还是作为后勤服务的女性;不管你是牺牲在战场,还是平安退役后终老家乡,均不分等级地葬在这里。这些为国奉献的人们肩并肩,手挽手,沐浴着阳光,守望着祖国首都。葬在这里的还有他们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他们不幸生前与家人分开,那么死后与家人团聚在此,足已安慰。死亡、分离是不幸的,但能葬在此处,也算是不幸中的幸福与光荣吧。如今,阿灵顿公墓平均每周要举行约20个葬礼。

我们首先去了公墓中央的山丘上,这里有一处占地1.2公顷的大宅,这就是柯蒂斯·李宅邸,也称“阿灵顿之屋”。 这座仿照雅典昔日修斯神庙建筑的殿堂,是美国最出色的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之一。建筑各部分比例适当,细部架构精细,异常坚固。1955年,有关单位将宅邸修缮装潢,恢复到内战前的风貌,并辟为国家纪念中心,由国家公园服务处管辖,供民众参观。站在大宅外可以俯瞰整个公墓、波多马克河、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的圆顶。柯蒂斯·李宅邸的下方有个非常简朴的环形墓地,是被刺杀的肯尼迪总统的墓地,墓碑上仅简单刻着亡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在肯尼迪总统墓碑的两旁,分别是他的妻子杰奎琳和两个夭折孩子的墓碑。四块深灰色的墓石并排镶嵌在花岗岩中,肯尼迪下葬时杰奎琳亲手点燃的一簇长明火静静的燃烧,望之令人心碎。参观者可谓鸦雀无声,一片肃穆的气氛。阿灵顿公墓-肯尼迪墓前的弧形矮墙式纪念碑上刻着他那句著名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在阿灵顿公墓,肯尼迪墓是极少数具有独立园区的墓地,其他墓地不分等级,将军与士兵,紧密相连。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你能见到真正的独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离开肯尼迪墓,我们前往寻访无名烈士墓,它位于柯蒂斯·李宅邸的侧后方,这里象征性的从各次战争中选择一名阵亡士兵为代表,安葬着很多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和失踪的无法核实身份的士兵。阿灵顿国家公墓还安葬着许多名人,有一位中国人都较熟悉的是美国前国务卿、曾任驻中国国民党政府特使的乔治·马歇尔将军(1880~1959年),1944年晋升为五星上将。他在1945~1947年任美驻中国特使期间,曾以“调停处”为名,参与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谈判。又因1947~1949年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提出所谓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而闻名。

阿灵顿国家公墓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如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的纪念馆(Memorial Amphitheater)、美国海军纪念碑、太空探索遇难者纪念碑等。都是奔7的人了,一是太累,二是约定会合的时间到了,赶快往回走。沿着墓地间的山路走,发现到处都是排排相似的墓碑,块块墓地间是树林,居然迷失了方向。向四方张望,远远看见郑洁等几人在前面,赶紧跟随前行。一会走上一条梯道,感觉好像没有来过这地方,在一处较高的地方停下脚步,举目四望,在一片绿树丛中隐约现出游客中心的屋顶,从方向上看,我们已经走过头了,进入了北部墓园区,这里游人极少,阵阵秋风,墓地突现一种阴深的感觉。赶紧招呼前面的小郑,可是人已远去,喊不答应。只好自己转向,顺利回到集合地点,近半小时后,他们也转回来了。

从阿灵顿国家公墓到白宫观光,仍坐地铁兰线,3站路,在位于西北17街口的西北法雷加特地铁站下车(Farragut West Metro Station),沿街向南走3个街区,向左就转不远就可以看见白宫。不过这是白宫南草坪外,正对华盛顿纪念碑,一般参观都在此处。白宫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主楼宽51.51米,进深25.75米,共有底层、一楼和二楼3层。白宫从前并不是白色的,也不称白宫,而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发生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1814年8月24日英军焚毁了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此后这栋总统官邸一直被称为“白宫”。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

我们到达白宫时已是万家灯火,我们知道白宫现在已很难获得进入参观的机会,特地选择晚上来看看白宫美丽的夜景。从南草坪的围栏外观看夜幕下的白宫,有一种庄重、典雅、静谧之美。白色的两层小楼(前面看还有一底层),在橘黄色射灯的照映下,流光四溢。一个由粗大的乳白色石柱支撑的宽大门廊,正面4根,旁边各2根,六根门柱支撑的门廊显得很有气势,屋顶上国旗飘扬。门廊的正前方就是有名的南草坪。总统的直升飞机座机可在此起落。由于白宫是坐南朝北,因此南草坪就成了白宫的后院,通称为总统花园。园内,灌木如篱,绿树成荫,地毯般的草坪中是红色、绿色植物围成的水池,池中喷泉喷珠吐玉,勃发向上,高达数丈。池塘四周的花圃里,姹紫嫣红。南门前两侧8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木兰树,已有150年树龄,据说还是当年杰克逊为纪念亡妻种下的。国宾来访时,都要在南草坪举行正式欢迎仪式。每年春天的复活节时,总统和夫人都要在这里举行传统的游园会。对人们来,说白宫总始终充满了神秘感,它是美国政要名流的舞台,两个世纪以来四十多位白宫主人在这里工作与生活。它的每个房间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新的主人为了显示其统治权总喜欢改变原有的装潢或摆饰,以表明新主人的不同品味,白宫总是以新的面貌迎接它的主人。它也是全世界最好客的元首官邸,虽然由于9.11的影响,现在不能进去参观,它可曾是向全世界公民开放的游人观光的热点,我就进去参观过两次,一次是1988年,一次是1992年。摄影大师纷纷拿处家什,架起三脚架,取景拍照,构思各自的作品。我也把镜头伸入围栏得到下面的照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