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2006 (5)
2007 (27)
2008 (14)
2009 (4)
2010 (3)
2011 (6)
2012 (3)
2014 (63)
2015 (55)
2016 (16)
2017 (19)
2018 (11)
2019 (9)
2020 (4)
2021 (9)
2022 (132)
2023 (284)
2024 (73)
老爷子真不容易,不服不行! 我相信他就是那位要今天群...
沙发!好久不见!
好听!问候车城,祝车城周末愉快!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謝謝菲兒,在家閒的,門口的...
视频做得太棒了,好听!:)
回复 '风中的苇絮' 的评论 : 葦絮好,鉛筆畫,給人唯...
车城兄你好吗?哪里找到的这么漂亮的图片的?真的是第...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謝謝沈香,這麼忙還記著俺。...
车城好,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沈香离开这几个月里...
高举上手 极力赞同楼主好文! Trump 2024!
2013年9月14日
老天眷顾,蓝天白云、阳光和煦,微风轻抚。跟昨天一样,乘红线车,只不过在Union Station以西第三站Metro Center下车,大概在第7街。下车沿第7街向南,然后折向西,直接到15街,往南望,就可以看见华盛顿纪念碑了。其实这一区域华盛顿街区几乎呈方块,随便在那个路口拐都可以,只是不要反了方向。我们第一个要看的是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它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底部面积为39平方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
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我们从15街到了椭圆广场,跨过马路就是国家大草坪,正好在华盛顿纪念碑的位置,不过华盛顿纪念碑正在维修,被脚手架和安全网围起来了。但围网搭得很艺术,纪念碑的形状一点都没有改变,而且晚上它还是会亮灯,从远处看,甚至都看不出它在关闭维修。纪念碑前的草坪上搭了几个帐篷,有不少人围在桌子边,估计在搞什么商业活动。站在草坪上,仰望着纪念碑,虽然隔着围网,仍可以感觉到它雄伟、挺拔的身姿。几伙游客围坐在草坪上休息;两个美女躺在草坪上,享受秋日的阳光;远处有孩子在嬉戏,蓝天白云作陪,纪念碑护卫,像一幅快乐、祥和、美好的画卷。我知道,上纪念碑内参观是要收费的。其实我是第三次来到此地,头两次是因公出国,没有参观费用,自己省下的$,要买大件,更舍不得在这里花钱。可这次交钱也参观不成,也不知还有没有下一次。
离开华盛顿纪念碑向西就是纪念广场,这里每一个景点都可以唤起人们历史的记忆。
美国二战纪念馆(National World WarⅡMemorial)位于华盛顿西北17街,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是为了纪念1600万在二战期间服役的美国军人而修建的,于2001年动工兴建,2004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整个纪念馆建成了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湖,其中有喷泉。两个塔楼里面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纪念馆的南北两个方向都建有一个拱形塔楼,左右两旁56根花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着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领土。在弯曲的“自由墙”上刻有4000颗金星,每一颗星都代表着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我们从北边草地树林间便道旁台阶拾阶而下,发现北边塔楼门楣上刻有PACIFIC,记得好像是太平洋的意思,猜想南边塔楼是否应该是大西洋?带着疑问,沿着中央水池,观看花岗岩柱花环和自由墙上的星星,很快来到南边塔楼入口,门楣上果然刻有ATLATIC,无疑他们分别代表太平洋战区和大西洋战区。有人说纪念馆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古代的露天圆形剧场,我看像包含无数内涵的括号(....)。南北两个弧形碑群是括号,中间下沉广场水池,池浅内涵深。
看过二战纪念馆,我们沿林肯纪念堂倒影池边的树林草地前往林肯纪念堂,在邻近林肯纪念堂的林地间发现越战纪念碑。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回顾越战纪念碑建造史还是挺有意义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他们提出纪念碑不管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建造纪念碑。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最终华裔女孩林璎以现在的V字型碑体获第一,第二名的设计只是三名越战士兵的塑像。但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说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酝酿的种族主义使林璎受到严格的审查,因为她是中国人。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被迫进行的二次评审中,设计仍获得第一,但委员会要求把第二的雕像放在V字型碑中央,林璎坚决反对,宁可撤回设计人名字。最终这个三人雕像被放置在V字型碑西边的林地目前的位置。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设计体现的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
参观的人很多,碑墙下放有几束鲜花,不知到是祭奠亲人或是缅怀战友。站在越战纪念碑端头,越战士兵雕像边,向半陷于地下的V字型碑望去,我感到这是一道通向地狱的裂缝,57000名士兵陷进去了,只有3名脱逃。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越战是一场噩梦,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段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但是美国政客对这一切却没有反思,我不知到未来是否会在华盛顿大草坪建立伊拉克战争纪念碑、阿富汗战争纪念碑....?这里还有空地。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就在越战纪念碑不远处,它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是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人民不会忘记。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 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
纪念堂位于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长方形的纪念堂矗立在一块相对独立、直径约400米的草坪中间,地表以上是将近5米高的花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纪念堂高约18.3米,加上基石,纪念堂有23米多高。纪念堂柱廊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57米,是一个长方形建筑。纪念堂东门外,宽阔的石阶层层递进,将数不尽的游人引入圣洁的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径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颇有希腊巴台农神庙的风格,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廊柱上端护栏上刻着48个州的名字。有人说,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就是仿照林肯纪念堂设计的,不过没有考证过,外观倒是有几分相似。
顺着台阶,走进纪念堂,迎面是洁白、庄严的林肯坐像,是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创作的。坐像非常传神,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目光穿过大门,注视倒影池对面冲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林肯汉白玉雕像后的墙壁上方铭刻着4行大字: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对亚伯拉罕·林肯的记忆,在纪念堂里和被他拯救的合众国人们心中一样永存)。展堂南北两边石壁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墙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纪念堂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1963年8月23日,20万人在林肯纪念堂东阶外至华盛顿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纪念堂东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从那以后,林肯纪念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作为争取公民权利的地点,民权运动的圣地。
从林肯纪念前面的广场朝南,在一片小树林掩映之中是韩战纪念碑,准确地说,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韩战纪念纪念园的构图,可以用“六个士兵一堵墙,一组墓碑写悲伤”来形容。园区六个士兵写实的不锈钢雕塑,雕塑被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块长满青草小树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面部表情各有不同:无奈,紧张,恐怖,警惕,或兼而有之。战地的残酷气氛弥漫在整个园区。它们是韩战中无数美国大兵的缩影。可以想象,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人们对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会产生怎样的强烈振憾!。走过这片雕塑园,右边是一面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隐现着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据说是根据韩战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的脸部临摹刻画的。这座墙的尽头,上书“Freedom is not free”,中文译为:“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或“自由不是免费的”。话是没错,也很经典,但各国、各人对自由的理解相距太远,“为自由而战”,仿佛成了政治术语。
韩战原本是南北朝鲜内战,韩战扩大是联合国以保卫自由南朝鲜名义发动的。联合国是二战后美英中等协约国为基础建立的,那时代表中国是台湾政权,我没有映像,征没征求中国意见,台湾派没派士兵参加,反正这段历史是中国、美国永久的记忆与伤痛。一组置于地面的小方碑,上面刻有文字。第一块置于雕塑群的正前方,上面用英文写着一段碑文“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中文意为:“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后面几块刻有参与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的伤亡记载:阵亡美军54246联合国军628833 ;失踪 美军8177 联合国军470267 ;被俘美军7140 联合国军92970; 受伤 美军103284;联合国军1064453。这是美国除二战外,死亡(包括失踪)最多的一场战争。中国据估计死亡至少在100万以上,加上北朝鲜,总共超过200万。有趣的是在中国自愿军墓碑刻字时,几乎可以使用与越战纪念方碑上相同的文字,只改几个字即可:“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似曾相识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韩战纪念方碑,又一次勾起了我对“自由”,“自由世界”的思考。我觉得邓小平真是一位伟人,不讨论“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生产进步,社会形成与发展,国家的产生,最终目的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但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几千年;方法和道路不止一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需充分调动个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俗话说,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只要对民生有利就是正确的,何必管它什么“主义”。
参观完韩战纪念碑,顺便游览了马德.路德金纪念碑,它在前往杰弗逊纪念堂的路上,潮汐湖边。马德.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4被种族分子枪杀,从1986年起,美国将每年1月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纪念碑像劈开的一座大山,走过山门,是马德.路德金雕像。纪念碑的立意取自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希望,从绝望之山中间劈出一块希望之石。”象征他带领广大黑人劈开压在头上的大山,获得自由解放!此纪念碑2011年建成,为地道的”中国制造“。其设计和制造者是中国的湖南雕塑家雷宜锌,用材福建泉州瑕红花岗岩,1600吨花岗岩由中国运往美国,由十名中方人员安装,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工程实施阶段有一小插曲:正当安装队伍启程时,美国石匠工会提出抗议,中国工人被拦截下来,设计者只身前往美国,向石匠工会提出,“159块花岗岩无缝对接,你们能行吗?”的疑问,最终还是由中国工人前往安装。
对于民权,美国与中国有完全不同的取向。我记得六几年,中国曾经有过全国游行支持美国黑人运动,美国在其国家广场为其著名的民权领袖树碑,从人员到材料完全取自中国,到底是美国的政治开放性值得赞叹,或是另有意图,不得而知。
沿潮汐湖前行,我们参观了罗斯福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为公园型,主体是由3万多块、共重达6千余吨的花岗岩堆起的石墙,和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构成。罗斯福纪念馆全部建筑以石墙分隔成四个部分,代表着罗斯福执政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石室以浮雕再现了罗斯福宣誓就职时的情形。石墙上另刻有不同的手印与面容,与室中央石柱上的雕刻一一对应,表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恐惧与无助的心态;
第二个石室承接第一石室的”罗斯福新政”与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的主题,同时容纳了著名雕刻家乔治•西格和罗伯特•格里汉姆的杰作;
第三石室以一尊比真人大一倍的总统坐像为主题,罗斯福身披斗篷,面容坚毅;
第四石室的主旋律则是罗斯福总统最重要的工作伙伴——罗斯福夫人依莲娜。门口是青铜雕像,旁边的墙上是旁边是罗斯福的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的发言:“世界和平的机构绝不是一个人、一个政党或者一个民族的事情。它必须是一种以整个世界的共同努力为基础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