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较三年前又有很大变化,出了名的地下水位高,仍然没有阻挡地铁出现,现代大都市是不是不能没有它。一号线已经通车,纵贯南北,从火车北站至火车南站。二号线横穿东西,施工围栏比比皆是,据说不久就要通车。我们没有机会享用,大概下次回来,少不了就会成为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岳父家、自己家、还有父亲的家,旁边新建了车站,都让二号线穿在一起了。三、四甚至五号线也都有了规划,同学开发的地产广告上都说交通方便,临近四号线,既可领略城市的繁华,又能避开都市的繁杂,是现代居家的首选。
每次回成都少不了同学聚会,日程总是排满。这回有去外地的行程,时间安排不过来,决定不见中学的同学们,特意不与任何人联络,他们应该没人知道我这次回蓉。我们抽了时间,回原工作单位,看望旧友和昔日的同事。原来的师弟,今日的院长在金河宾馆请吃饭,一大桌人全是当年大学分配来的年轻人,我们曾是该院的新鲜血液,他们是如今的栋梁。我和太太现在已是局外人了,与栋梁们在这个饭桌上,谈笑当年的旧事,回忆大家一同工作、郊外踏青、参加院运动会的比赛、竞争工程师名额、争住房分配和单身生活的岁月,无限感慨。岁月如梭,国内生活的快节奏,商业竞争,天价住房,以及花在下一代子女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全都写在了他们脸上、头顶和无法遮掩的大腹便便之体态中了。他们当中已有不少人成了退休族,开始进入人生崭新的一页。而我们却细水长流,少说还要工作十来年吧。
有关下一代,这次探亲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去了国外念书。念中学、念大学的都很普遍,英国是个热门留学地,美国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便是加拿大、瑞典、挪威、澳洲以及新加坡,主要还是去西洋,到东洋日本的并不多,还是西方的月儿更圆些。人民币升值,西方经济萎靡应该也是中国小留学生如潮的原因之一。这些没有任何社会阅厉和生活磨练的独生子女们,毕业后大多又都回到国内,他们靠父母心血镀了这身金,究竟能为他们在残酷职场拼拼中带来多大优势?在与北大、清华、台大、成大、香港科大、甚至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择业成功率几何?似乎没人在意。无疑,培养一名留学生的花费一定更多。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他们还算圆了一个父母无法实现的留学梦。
离原工作单位几步之遥,是成都有名的传统民居保留建筑群,宽、窄巷子我以前也听说过,印象中只是两条不起眼的小街而已。同学请我们到这里吃饭,就是想让我这老成都见识家乡的变化。宽、窄巷子是由很多独立院落组成,与北京四合院迥然不同,没有气派的大门和凶恶的石狮,没有照壁,更没有中国红和象徵皇权的黄色屋顶。他们的门面皆小巧玲珑,各具特色,鲜有雷同。青砖灰瓦加上庭园奇树,漆色透亮的木廊配以各种汉字书法的匾联,很有人文气息。细雨飘然,屋顶时有时无的炊烟,恰到好处勾勒出川西人家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可以想象得到,经过巴蜀夜雨的洗涤,天明一开大门,就有静瑟雨巷画面映入眼帘。大都市中心的这片静土尤如沙漠绿洲,为成都旧时的官宦人家张显其高贵的象征。
之所以是想象,必然与现实存在差异。现实版的宽、窄巷子却已是充满商业气息,中国全民经商的大潮怎能放过这个角落,这里是外来人了解成都市井首选的旅游点,中外游客云集。巷内不乏购物商家,店面装修都不离雨巷主题,货物也以字画为主,手工艺品也皆川西坝特有的东西,刻意远离现代化布置,尽量不破坏这里里的文化氛围。
吃文化,是成都最大的特点。巷内的院落无外乎两种商业模式,餐饮、茶馆和笔墨纸砚。这里的餐馆并不经营海味大餐,一流成都小吃。由於是独立院落,座位有限,进餐人眼前没有拥挤人群的画面。特别适合家庭和朋友小聚。食物特色是精而少,种类丰富,一次光顾断然不能遍尝。由於价格合理,所以并不是像我们归来人才来光顾,成都市民也时常偷闲前来品味。就在与朋友用餐的时候,也发现有前单位熟人来光顾,毕竟,这里离我们原来的工作单位,实在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