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证之道———牧牛图》

(2006-10-30 06:35:09) 下一个

《修证之道———牧牛图》
—————两千零六年,陪都公干之前有闲暇半日,赴大丰大足之宝顶观石刻万千,唯感悟牧牛组图甚多,随辑文插图配乐与网友共赏同悟。

  牧牛图刻于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据刻于图首之“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题记知道,该图系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创作。

  杨次公,名杰,濡须人,自号无为子,举进士,元丰中,官至太常者数任,元(示右)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提点刑狱。杨杰对佛学颇有研究,曾遍历禅林,寻师访友,参寻知识,著有《无为集》十五卷,《别集》一卷。《苏东坡集》中有《送杨杰诗序》。杨杰所作“证道牧牛颂”,与苏东坡所作《十八阿罗汉颂》一样,皆为题前代名画之作。

  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主所决定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六祖惠能见其争论,便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这实际是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图所要表述的正式这样一种见解。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不过,尽管这样的记载不少,但在石窟中此类作品却较鲜见,像牧牛图这样的石雕像更可谓首出。

  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十组
第一组,未牧

一头牛因未经训调,所以心性蠢犟,正昂头怒吼,向山上奔去。牧童见状,忙双手紧勒缰绳,横目以对,与牛抗争。旁刻颂词:

突出栏中莫奈何,
若无绳绻总由他,
力争牵尚不回首,
者么因循放者多。

第二组,初调

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强拉缰绳,右手扬鞭,牛虽回首,但仍倔强。旁刻颂词侵蚀甚重。

第三组,受制

牛昂首翘尾,似从山中奔出,牧童左手扬鞭,右手牵绳,立于牛首,作放牧状。旁刻颂词:

芳草绵绵信自由,
不牵终是不回头,
虽然牛似知人意,
放去依前不易收。

第四组,回首

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鸟笼,轻挽缰绳,悠闲自若。此时山中似风雨大作,狼嚎虎啸,一只猛虎张牙舞爪,正向牛扑来。但牛已不为其所干扰,毫无惊恐,躲避之意。旁刻颂词:

牵回只似不同群,
放去犹疑性未止;
取放未能忘鼻索,
X放XX放者空。


第五组,驯伏,第六组,无碍, 两组造像合刻一处

图中两个牧人坐于山石之上,并肩依偎。两人好似刚刚说完悄悄话,正会心一笑。站在右边的牛瞪眼竖耳,正在偷听主人娓娓动听的谈话。站在左边的牛屈腿跪地,伸项饮溪水,意即牛之犟性虽有收敛,但贪欲未断。旁刻颂词:

放去收来只自由,
鼻头绳芯亦当X;(留?)
虽然立意XXX,
步步自由不放伊。

放来霞似会人言,
XXX侵更可怜;
坐看X绿全不顾,(草?)
由有绳绻虑狂颠。

第七组,任运

小溪边,一头牛悠闲而立。牧人面呈微笑,眼视前方。人牛皆自由任性。旁刻颂词:

牛鼻牵空鼻无绳,
水草由来性自任;
涧下岩前无定止,
朝昏不免要人寻。

第八组,相忘

一头牛低头舔蹄。牧人头微左侧,双手交于腹前,赤足坐峭石上,怡然忘情,凝神倾听着第九组中老牧人吹奏的牧歌。旁刻颂词:

万象忘机无所得,
牛身全白尾由黑;
比霞千颂故其中,
X坐孤岩谁取则。

第九组,独照

一头牛站在岩壁下,引项向上,痛饮山泉。一位颏下长髯的老牧人倚石而坐,独奏横笛。那悠扬的笛声,不仅吸引了第八组中放牧的同伴,而且连在天空飞翔的仙鹤听见后也为之却步,伫立于老牧人的身旁。旁刻颂词:

全身不观鼻嘹天,
放者无拘坐石巅,
任是雪山香细草,
由疑不食向人前。

第十组,双忘

牛经不断调驯,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帖。它四腿跪伏,卧地而息。牧人袒胸裸腹,在树阴下仰身憩睡,头顶上方的小猴倒吊树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毫无感觉。意即牧人的“心”经过不断修证,已有“心猿意马”变得“物我两忘”。旁刻颂词:

高卧烟霞绳放收,
牧童闲坐况无忧,
欲寻古尊X踪X,(无,迹?)
去住人间得自由。

  在上述十组造像之后,另刻有祖师赵智风像及明月图。祖师像结跏端坐,头饰卷发,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露腹,手结定印。其顶上刻颂词:

无牛人自在安闲,
无住无依性自宽,
只此分明谁是侣,
寒山樵竹与岩泉。

  祖师像右侧,有一只野鹿口衔莲花,花上小方碑中刻偈语曰:

假使热铁轮
于我顶上旋,
终不以此若,
退失菩提心。

  经过前面的修证,在牧牛末,圆觉洞口仅剩一修行者及一轮明月,这就是明月图。并配诗曰:

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意即已达其“空”之境界。此正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纵观牧牛图,古代雕刻大师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整个岩壁上山径崎岖,山泉幽静;十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十条牛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昂然,如诗如画,呈现出一派巴蜀风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阐门修行的次第功夫,令观者备受教益。

http://www.koolpages.com/xqxa/mutogduandi.mp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j123 回复 悄悄话 嘻嘻:这个形象 & 确切。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