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不要小看印度!它将成为下一个中国?

(2016-06-10 07:47:15) 下一个

 

2016-06-10 正儿八经的文人Tsinghua校友资本圈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清华校友资本圈

近期,两个信息深深刺激了我。

6月1日,国际儿童节,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软银,宣布减持阿里巴巴的股份,消息一经传出,阿里股价重挫6.5%。

这是软银和阿里合作16年之后,首次出售所持的阿里股份。而减持阿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软银相中了印度市场,它要把在放在中国的钱投到印度的“阿里”——Snapdeal公司身上。

就在同一天,印度当局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相比于中国第一季度可能注水的6.7%,印度7.9%的同比增长率冠绝全球。

上面这两条信息都说明了一件事:过去我们一直嘲笑的三哥,正悄然崛起,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近到我们的脖颈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 ◆ ◆

印度:被中国光芒所掩盖的低调大国

比较中印两国的经济,通过简单、机械地把一个国家的GDP和另一个国家的GDP作比较,得出的一般共识肯定是这样的:中国的GDP增长大幅快于印度的GDP增长。很多人因此简单地认为,印度的发展似乎不那么成功。

但要知道,从新世纪开始,印度的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所有的主要经济体中一直屈居第二位,仅次于中国——这个情况在2015年发生了变化。当年印度经济增速已超越中国,而现在的一致预期是,未来这种经济增速差会拉得越来越大。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速,印度一枝独秀)

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了避免经济增速放缓,出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较之于中国的GDP而言),相比较而言,印度在几乎没有实施强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情况下,轻松保持了高于6%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增长来源于自上而下的大水漫灌,而印度的增长更多的是来源于私营企业的活力,是纯粹的由效率的提升产生的,两者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去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的显示,201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将加快至7.4%,明年达7.8%,2017年至8.0%,上升势头明显,相比之下,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今年的增速将会放缓到7%。

而现实告诉我们,大家都大大低估了印度的潜力,而明显高估了中国的经济弹性。

高盛曾经预测,印度要2020年才能超过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才能超过德国和英国,2035年才能超过日本。可印度今年便超过了意大利和巴西成为第七大经济体,现在看来几乎明年就会超过法国,2020年左右德国就会被印度赶超,日本最迟在2030年也必然会失去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替代者也是印度。

更可怕的是,印度7.9%的增长率很可能只是个开始,谁也不清楚印度在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两位数的增长率,更不会清楚它的高增长会持续多少个十年——事实上,从印度人的年龄结构看,印度的这轮高速增长期,至少不会少于中国曾经历的30年。


(2015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印度的增长超过预期)

◆ ◆ ◆

印度因何资本逆袭

1、比当年的中国更诱人的人口红利

中国之前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红利有莫大的关系,而据2015年7月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统计,2022年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与中国人口同等量级的印度,目前刚刚开始享受远比当年的中国更诱人的巨大人口红利。

 

这意味着印度将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同时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劳动力成本最低国家的前列,印度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将将不可撼动。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逼近。即使中国立即放开“二胎”政策,劳动力困局依然无解。

 

2、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使用国,数十万的硅谷精英

英语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世界上有75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给予英语十分特殊的地位,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全世界大约有3.75亿人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另外有20亿人在相当程度上懂英语。

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你掌握它,意味着沟通、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而在印度,除了1亿左右英语使用者,印度还有2.5亿可以拿英语做简单对话的人口,总计3.5亿已经跟美国打了平手。并且随着印度英语使用人数的上升,印度英语口音已经是标准的英语口音之一了。

当我们还自认为东南亚是华人控制的后花园时,印度人已经在中东、非洲、欧洲、北美、中美、大洋洲四处开花落地结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印度人被欧美主流所接受的程度远非中国人能比。

Google的Sundar Pichai(CEO)是印度人,微软的Satya Nadella(CEO)是印度人,百事的Indra Nooyi(CEO)也是印度人、Adobe的Shantanu Narayen(CEO)还是印度人,诺基亚的、万事达卡、高知特、德意志银行、肯德基、思科这些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


(谷歌CEO Sundar Pichai)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这么多印度高管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数十万的印度白领大军还在一步步往上爬。

在美国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3、堪比中国90年代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潜力

去过印度旅游的人都知道,印度基础设施不佳,“脏乱差”一直是为人诟病甚至取笑的对象。尽管印度在人均 GDP 这个维度上跟 21 世纪初的中国差不多,但是在基础设施这个维度上仅相当于中国的 90年代。

比如高速公路。印度的公路里程甚至要比中国更多,但是高速公路里程数仅有 200 公里,和中国的 9 万多公里相去甚远,甚至不如领土面积少得多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仅仅相当于中国 90 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已经发展到几乎村村通公路的的阶段,成长空间有限。而印度基础设施上的落后,则更像一个好消息:它说明印度在这方面的潜力。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互联互通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想过去中国依靠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幅度,未来印度将可以轻松复制我们走过的路。

 

4、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

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一桶油从中东走到印度,比走到中国要少走5/6的路程。

南亚地区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受其他陆上强国侵略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地区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动摇,并且这种优势因有地理环境的保护而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一支独秀的地区环境使印度得以顺利地以南亚为依托,从地区大国的基点出发开始自己的世界大国的征程。

不同于被岛链死死围住的中国,从海权论的角度来看,印度具有自身特殊的战略优势。印度洋作为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桥梁,扼守着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当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贸易线路之一,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航线对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印度只要有不算太弱的海军,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影响。位于印度洋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印度发展海权,走海上强国之路提供了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虽然面积广阔,但却被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所包围,有三条主要海上通道使它和别的水域相连,即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和苏伊士运河。这三条险要的水道扼守了印度洋航运的咽喉,为印度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增添了便利。

正如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所说:漫长的海岸线在给印度留下无限的希望。

 

 5、比小平还小平的莫迪

遥想当年,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百废待兴,是邓小平站出来振臂一呼:中国将要改革开放。中国在他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终于摆脱无聊的yisi形态之争,经济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今,在印度,同样有这么一位意图带领印度崛起,走出持续20多年滞涨经济的人物——莫迪——他比邓小平还邓小平,因为他的改革远比邓小平更彻底,而这些动作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比如:

1、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了类似中国广东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打造工业园,作为推动“印度制造”支持战略。

3、加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充分发挥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改善的产业政策等优势,废除繁杂的投资手续、加强政策和税收体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4、提升政府效率,打击腐败。整顿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严惩基层腐败,鼓励女性公务员上岗。

5、大打经济外交牌,助力国内政策。莫迪不论出访哪个国家,都致力于宣介“印度制造”、游说外国投资者、争取当地印侨支援印度建设,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最突出的主题。

这种改革,远比邓公当年更彻底——结合其人口、教育、科技等优势,印度的后发优势几乎无可阻挡。

◆ ◆ ◆

破壶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毫无疑问,现在的印度远比中国要有潜力的多,但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基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的惯性认识,基于印度识字率不高,还在被种姓制度牵绊、交通基础设施极度落后的表面!

但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似?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还在为了战后利益而勾心斗角,却不曾想到,只是配角的美苏会成为日后世界的霸主。

1945年,站在西德的领土上,美国不曾想到,在这片被联军的炮火摧残殆尽废墟上,会再出现一个工业强国。

还是在1945年,美国决定复兴日本以遇制中苏,不会想不到战败的日本会在战后短短二十年,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在日后危及到美国的利益。

日本人更不曾想到,在创造了半个世纪的经济的奇迹之后,突如其来的泡沫破裂,会让日本经济再也无法向前。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经济增速已经超我们的大国,有人却因为印度的种种问题,而选择性的忽略它的崛起。殊不知十几年前的中国也曾贫穷、落魄,有很多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地方。如今中国不一样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

我们一直担忧中国经济放缓,会不会步日本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的后尘,却从不焦虑,身旁的印度会不会在未来悄然追赶上我们,鸠占鹊巢,以致让中国无路可退?

这才是最可怕的:对当今的中国来说,可能形势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境地,但如今的中国,放眼望去,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在哪里?我们凭什么有信心,一定能取得转型的成功?如果短期,甚至比较长一段时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方战场都没有突破,还有没有位置供我们退防?

或许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知道答案:我们没有退路了,因为我们身后有印度!

◆ ◆ ◆

怎么办?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既然无路可退,我们唯有一路往前。

无论如何,不要上演“日人不暇自哀,而华人哀之,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印人而复哀华人也”的悲剧。

不要小看印度!它将成为下一个中国?

来源:腾讯财经(ID:finance-app)

 

据Gold Eagle网站报道,一个“缓慢-增长陷阱”。这是经合组织在上周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中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描述。经合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仅会增长3%,与去年持平,而2017年会轻微增长至3.3%。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凯瑟琳·曼恩敦促全球决策者把“可增强市场竞争、创新和活力的”结构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货币政策被单独作为主要工具的时间太长了。曼恩说,全球经济逗留在这个“缓慢-增长陷阱”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复活市场力量。

本文作者U.S. Global Investors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投资官弗兰克·霍姆斯(Frank Holmes),及其很多同事数月来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霍姆斯指出,“为了把经济推入高增长轨道,我们需要结构性财政改革,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自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的数年内,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表明制造环境已经放缓。5月份,美国制造业也经历了进一步的疲软,同时该国PMI读数下滑至50.7,为6年多来最低水平。欧元区PMI下滑至51.5,为3个月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PMI居于49.2,仍低于50门槛。很明显,决策者必须用更加聪明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和经过简化以改善效率的监管来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

在一片黯淡中,有一个亮点极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印度。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印度制造业部门连续五个月呈现上行轨迹。此外,在今年第一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令全世界印象深刻。去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幅度为7.3%。如此强劲的表现,让印度继续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在4月份发布的新兴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瑞信将印度排在第一位,声称“印度消费者在新兴市场中脱颖而出,对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状况表现出更大的信心,同时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相对较低。”很多分析师把印度的优异表现归功于“莫迪效应”。两年前,当莫迪被选为印度总理时,他曾承诺会通过削减官样文章和增加基础设施支出来复兴印度企业增长。本周计划出访美国的莫迪,在这一点上取得的成功有限。但是,公平地讲,印度面临的挑战仍很建军,同时该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做出旨在解决臭名昭著的监管以及腐败问题的实质性改变。

不要搞错,中国的石油需求仍是巨大的,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但是,近几个月来,中国的石油需求已经开始萎缩,致使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需求差距缩小。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从现在开始到2040年,印度的石油需求预计将迎来最快增长。3月份,印度石油日消费量高达450万桶,2015年日平均消费量为400万桶。今年第一季度内,这个亚洲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在全球消费增长中所占份额高达30%。这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最佳表现奖”增长市场。印度被认为将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如果这样的事情尚未发生)。

导致印度石油需求蓬勃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令该国经济表现很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的政策改变。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印度的人均石油消费量相对较低,因为机动车和摩托车的拥有量仍在增长。如果单看客车,比率接近是每1000人17辆。在美国,这一比例为每1000人850辆。

印度的崛起似乎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从上述图表中你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4年,在印度道路上跑着的汽车数量翻了一番,不仅仅归功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还因为印度“支出阶级”的崛起。基于2014年的数据,超过6亿印度人的年龄不满25岁。这部分人中的很多都渴望拥有社会流动性以及“美国梦”。不过,鉴于印度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到2020年该国有望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这意味着,印度的石油消费量拥有巨大的上行空间。

来源: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

作者:正儿八经的文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