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3

美国,财经界人士,某西方跨国媒体支付稿酬的客座财经评论员。
个人资料
正文

张五常谈次贷危机,分析的好精彩!原来他连美国买房的基本知识都没有!

(2008-10-17 06:57:24) 下一个
以下来自张五常谈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文章,可以看出,这位名声赫赫的经济学家原来是满脑袋浆糊啊。领教了!
PROFESSOR3注:第一抵押的贷方用70万美元的借据抵押向另一贷方借入50万,会使房屋的资产借贷比的计算基数上升为70万+50万=120万?这么常识性的问题都会搞错,使俺对张先生的名气大表怀疑:他真的在美国混过吗?
以下转帖自新浪网:
浮沙指数:金融浮沙要向下面看 (2008-10-17 07:40:11)
标签:张五常 金融风暴 财经 分类:五常谈经济

此前在这里发表了四篇关于地球金融灾难的文章:九月二十三《地球风暴与神州困境》;十月三《经济学者的反对信》;十月十《互不相干二三事》;十月十四《金融灾难的核心问题──与贝加商榷》。我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但这一趟,天可怜见,下笔时有点闪闪缩缩。发生着的事,细节如何我不知道,大概如何只能从媒体的报道猜测。这些报道有出入,不容易加起来,打天才波容易见笑天下。



读者多,好些重洋远隔。他们传来不少关于这次「大事」的报道或分析。我读来这里清楚一点,那里模糊一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对自己的看法或分析比较满意,虽然专家们对实情无疑比我知得多。说比较满意,因为提出了两个理论架构:把费沙的利息理论修改一下的架构(见九月二十三)与双层合约的理论架构(见十月十四)。粗枝大叶,但有理论架构看事情是比较有系统的。我可能错吗?逻辑不会错,但如果事实在重点上错了,逻辑怎样对也没用。



事实的对或错,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借贷与抵押资产的比率。这就是本文要说的金融浮沙的下面了。以简单例子说说吧。



一间市值一百万的房子,按出去借七十万,借贷与资产的比率是零点七。房价下跌至八十万,安全;房价跌至六十万,借者断供,贷者收回房子,亏十万,可以继续追讨。常有,小儿科也。房子一百万,按七十,跟着再补按或加按(second mortgage)十万,共借八十,借贷╱资产比率是零点八。房价下降有类同的问题,也常有,亦小儿科也。



房价一百万,按七十,持着借据的人把借据再按出去给第三者,借十万,总贷款是八十,借贷╱资产比率是零点八,也安全。但如果拿着七十万借据的人把借据按出去给第三者,借五十,市价百万的房子的总借额是一百二十,借贷╱资产比率是一点二,高于一,不安全。如果欠钱的继续付利息,可以持久地相安无事,但一旦风吹草动,贷款者要收回,房子所值不够分,一层追一层就麻烦了。一般而言,以同一房子向几处借贷(即second and third mortgage),其借贷╱资产比率是不会高于一的。这是因为贷款的人会先查清楚这房子究竟有多少个债主。问题是一手转一手的借法,不是补按,而是按上按,土地注册上房子只有一个债主,看似安全,但上述的借贷比率可以升得很高,大家供息相安无事,房价下跌只一方断供可以是灾难。



我不肯定次贷(sub-prime)风暴是这样引发的,但读到的似乎这样说。按上按,一路按上去,次贷扩散开来的借贷╱资产比率究竟有多高呢?听到的当然远高于一,有说几倍,有说高达八十倍。皆道听途说,报道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读者姑妄叹息吧。



债券的发行能引起的发上发更麻烦,因为债券的抵押通常不用实物资产。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当然最可靠,虽然其它国家的政府债券因为破产而烂帐出现过。美国的城市发行的债券差很远,因为那里的城市一般用上有限公司的法律成立,宣布破产容易。



商业机构发行的债券当然有风险。原则上,这些机构发行的债券有机构的收入或资产作保障,但一旦生意不济,周转不灵,破产时买了债券的排队不知排到第几位。以政府债券作为资产发行企业债券常有,但买了企业债券的也可以发上发,跟房子的按上按一样,把借贷╱资产的比率提升至高于一。读报道,通过那些所谓衍生工具,衍生出来的债券或类似的借贷纸张方式有多种,而又可以买保险的。这样一来,企业资产的真实所值,与衍生出来的借贷款项,可以把我提出的借贷╱资产比率提升至远高于一了。这是最简单的看法,实情复杂无数倍:借贷与保险的合约连串,纵横交错,简直无法形容,目前看是整层金融合约组织塌了下来。



严格来说,从经济整体看,如果上述的借贷整体与抵押的资产总值高于一,这个经济的金融市场算是有浮沙。远高于一,等于下面满是浮沙,在浮沙上走一失足沉得快。不是说一个经济的借贷╱资产比率低于一,其金融体制绝对安全,也不是说高于一早晚闯祸,但这是安全度的简单看法,可靠性高。是的,借贷╱资产比率是金融市场的浮沙指数。



正确地估计这比率难于登天,而这比率之下怎样分配也有决定性:同样的高比率,集中于一家借钱机构与分多家借钱机构,事发起来的效果不一样。以这比率看浮沙,一个要点是我们不要把没有按出去的资产算进去——没有借钱的房子的价值不要算进这比率去。没有可靠的资料能让我大概地估计目前美国的借贷╱资产比率为何,但读到一项报道,说七年来美国的总借贷款额上升了三倍多。这些报道一般有问号,但如果是对的话,资产总值何来上升三倍多呢?没有抵押借钱的资产不能算进去,上述的借贷╱资产比率一定上升了很多,虽然逻辑说不一定高于一,但下赌注是赌远高于一的。何况美国的资产市值还在下降,这比率会再上升。



如果远高于一,市民对借贷市场的信心下降,贷款到期要收回,借贷的市场总额早晚要大幅下调。借贷收缩历来头痛,何况来日方长也。我不认为读到的报道一般可靠,希望我是被误导了。



美国之外的地区怎样看呢?要看各地本身的借贷╱资产比率。如果不高于一,那么政府只处理了银行,避了挤提,就八八九九可以过关。这次由次贷引发起来的金融风暴,跟三十年代不同之处是没有昔日那么大的传染性。有两点,其一是当年不同的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以金或银作货币本位,一个大国金融事发,通缩于是传染到整个地球去。其二是中国带动起来的产出发展,今天是地球性的,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美国再没有当年那么举足轻重了。



无论怎样说,论到地球经济,美国还是遥遥领前,还是最重要的。中国应该独善其身吗?不应该,但要在「先」善其身的前提下才考虑协助。我认为互相得益的协助是存在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7)
评论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lezzy的评论:
俺的论点是:因为每次“转贷”都有风险折价,所以不会有连锁反应产生,所以不可能是次贷危机的原因。在房屋因断供而“法拍”(Foreclosure)后,贷出50万的那位可以很轻松地拿回50万,一分不少。
回复Longwu的评论:
文学城前些天有篇“算一下美国金融危机有多严重”(作者“危言”)的文章,讲得深入浅出,虽然没有实际数据,但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可以参考。比张五常强多了,而且已被国内网站广泛转载。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虾大米的评论:
当然可以转帖国内。还可以把俺的回帖中内容加上。把张五常的伪学者面目揭出来。现在是网路时代,他在自己博客中误人子弟,以为可以靠删帖了事,哪有那么容易。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搞错了,大家还承认你有其他成就。靠删帖掩饰错误,只能让人怀疑你所有文章都是在误导无知网民,而且道德低下。
虾大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longwo的评论:

讲次贷危机文章挺多,这篇感觉非经济学专业参照着看看挺好:

斯蒂格利茨:如何防范下一个华尔街危机h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450
虾大米 回复 悄悄话 您好,把您文章让朋友转到国内网站了,希望您同意,国内不让上文学城,源文链接就没发,清您体谅

文章在这里:http://humanities.cn/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58&post_id=685#forumpost685
lezzy 回复 悄悄话 张五常这个例子明显错误。第二贷款人的50万怎么能与第一贷款人的70万简单叠加?

这70万与50万的区别在于,70万给了房主买了房子,能否收回取决于房子的价格。 但是,50万并没有投入到同一个房子上,假设存在银行,则即使房价跌倒零,那50万还在。所以是否可以如此算:

(70+50)/(100+50)=0.8>(70/100)=0.7

不管怎么算,张五常是错的。说明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而且进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信口胡言也难免闹笑话。
longwo 回复 悄悄话 其实,,who cares 张教授的人品道德这里? 阳关独木,各有所好.不过到今天为止,我确实还没搞清楚次贷咋就这么厉害? 能否推荐一两片讨论的比较深入的文章,好让我也高高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谢谢!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不一般的评论:
嗬嗬,因为是搞宏观经济的,所以就对微观经济学一无所知?那倒无妨,老老实实承认就行了吗。可见不仅功底太差,而且为人更糟。
不一般 回复 悄悄话 俺也是发现张无常删了所有不利于他的帖子后认识了他的为人。 至于他的专业水平, 从他的文章里就看出来了。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ongbeilang的评论:
估计您到美国不到5年,所以会认为美国是一个利益一致的国家,有统一的外交政策。您在美国住10年以上才会改变想法,发现美国原来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国内赢得选举的利益集团“赢者通吃”,这8年是石油财团占了上风,捞了大笔不义之财。美国外交政策只是内政的“小老婆”,只占很小分量,完全服从国内财团利益。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ply的评论:
说到底,俺最佩服的还是小不实,与陈水扁一样的乱世枭雄。但陈水扁吃相难看,最后难逃牢狱之灾。而小不实则聪明得多,为石油工业黑了至少2000亿美元不义之财,却看着华尔街为他制造的财政赤字顶缸,现在正躲在墙角偷着乐哪。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jhajy的评论:
感谢您质疑俺。不必担心,俺不会像张教授那样删掉所有质疑的帖子而只留下吹捧的。俺对您的答复是:金融对资产的放大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俺的argument不是一般理论问题,是他此文中的个案,即他把Mortgage Transfer即转贷说成是次贷危机的源头,并且提出70+50=120万作为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基础,这是天大的笑话。因为每一次转贷都有很大的风险折价,不会造成连锁反应的,而且根本不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欢迎您就此提出具体质疑。不欢迎您用回避辩题的“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这种抽象但却毫无根据的否定方法。谢谢回帖!很欢迎张教授本人和他的拥趸来此质疑。俺要教会张教授如何正确对待质疑的声音,因为那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人品问题。宁可辩论失败,也决不删掉并非骂人而只是质疑的回帖,那才像个货真价实的学者。就这次张教授的删帖事件来看,他不会对待质疑,倒像是个气量狭小的独裁式“政客”。因为俺在初次浏览他的帖子时就发现了很多质疑,其中很多具专业水平而且有根有据,也没有任何骂人词句。但第二次浏览时却发现这类帖子全部被删,他只回答和留下那些无知吹捧的回帖。俺都替他感到丢脸!
xjhajy 回复 悄悄话 张的观点对与错是另一回事,有很多他的观点我个人也认为只是他的一种销售自己的策略,但本文中却看出你对房贷的金融知识或者说金融方面的知识我个人认为是不够的,这就好比你在这儿用“牛顿力学”来指责爱因斯坦的错误,你让张教授怎么去与你理论?

金融对资产的放大效应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或不知道 ,也可能不懂,张教授那文章其实是在用很通俗的方法在说复杂的金融现象,没什么不对,不知你是否认同。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各位可以尝试到新浪网首页:www.sina.com.cn 试试,点击张五常那篇文章,然后发表一篇质疑他的上帖,他不会答复你的,只会很快将你的质疑帖子删掉。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xyz10573的评论:
What's there?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不一般的评论:
俺过去对他了解不多,倒也没什么恶感。不过这次知道了,是个有名无实而且气量狭小的伪学者吧了。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enxueOp的评论:
嘿嘿,这次俺算是领教了。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米汤的评论:
当然错了。因为张五常的所谓“贷上贷”根本不是次贷危机的原因,他是犯了个低级错误,把“贷上贷”即Mortgage Transfer与“次级抵押贷款借款”(Subordinate Mortgage Lending)搞混了,而“次贷”即Subprime则又是另外一个概念。全美房价目前只下跌20%,次贷危机就搞得这么大,根本不是所谓“贷上贷”的问题。张五常的70万+50万=120万的算法完全错误,把120万加入到资产率中去就更加错误。一般借款人在房屋净值变成负数时会断供。当第一借款人断供3个月,房子就开始进入法拍程序,除非在法拍过程中房价急跌20万,第二贷款人才会受损,因为他只贷了50万而已。即使原价100万的房子法拍拿到50万,只是第一贷款人赔了20万,第二贷款人完全不赔,所以不会有任何“连锁反应”产生。何况现在美国平均房价根本没有下跌50%。这么简单的逻辑,应当是经济专业大一新生的水平吧。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无头款的抵押贷款即“次贷Subprime”的“证券化”,然后这些证券化产品又被“CDS信用违约掉期”加以保险即杠杆化,那才是把小小断供放大成核爆炸的加速器。俺是最早接触抵押贷款“证券化”即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专业人士之一,早在2002年就曾有BSC熊士坦的批发商到俺公司推销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品,他们并且明言“此产品尚未获得SEC批准,所以只能向高信用客户(SEC有明确定义的Accredited Client)销售”,也就是私募。问题是SEC也从未禁止出售此类产品。早期的此类产品买主其实是赚钱的,持有到现在也不赔钱,只是收益率下降而已。因为早期的抵押贷款质量较高,并且没有“次贷”问题。张教授的问题是他不敢正面回答比较专业网友的大量质疑,而是删掉所有具专业水平进行质疑的帖子,只留下所有无知网民的吹捧帖子。这就不是学术问题,而变成了他的人品问题了。俺从此不齿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尽管过去对此人印象还不错。新浪的财经编辑水平也实在太低,把他此贴糊里糊涂地就放到财经首页,很丢脸哪。新浪财经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米汤 回复 悄悄话 "持着借据的人把借据再按出去给第三者":这就是CDC.以借据的现金流借钱。当然这不是房主,而是持有贷款(after it is packaged into security)的投资银行。张专家没有错。
wenxueOp 回复 悄悄话 以前看这个 张专家 就不顺眼,觉得他是哗众取宠的套路。
不一般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张漏怯的地方多了去了. 有些经济掮客就是这样, 专门替有钱人说话, 分点儿不义之财. 学术水平实在是不一般的低.
wxyz10573 回复 悄悄话 Professor,
Do you ever visit www.caogen.com befo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