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红烛
-- 我喜欢的诗人闻一多
(夏蟬歌编)
我和很多人一样,是从中学课本里的《最后一次演讲》中认识闻一多先生的。并且因此产生了近乎刻板的印象,也就是基本定位,他是一位民主斗士。后来有幸在闻亭下读了几年书,看了更多他的著作,于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与日俱增。
闻一多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民主斗士,更是一位艺术家诗人,一位 专心 从事教育 和文学理论研究 的学者。他的人生道路从画家到诗人,由学者而战士,汇通中西,融合古今,义无反顾地追求至真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直到为了民主的理想献出生命。他笔耕 47 载,恰似 “ 不灭的红烛 ” ,以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历史的世纪问题的深邃思考,理性求实的学术研究,刚直不阿的学者个性,为所有后辈学人作出了楷模。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 …… 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本文重点在于介绍闻一多先生的新格律派诗歌理论及新月派的历史地位 , 并列出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人格特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
[ 闻一多的简单生平及诗歌创作]
闻一多1899 年11 月24 日生于湖北涞水县闻家铺子村,5 岁入私塾,稍后进入其父闻廷政办的绵葛轩小学。 1910 年11 岁的闻一多入两湖师范学堂高等小学就读。一年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学校关闭。第二年春天局势平静,他又回到武昌在民国公校及实修学校读书。夏天,清华学校招收15 岁以下的高小学生入中等科一年级,他投考初,复试均名列榜首,遂被正式录取。原计划8 年后送美国留学5 年,因支持马叙伦,李大钊领导的索薪斗争而罢课耽误了大考,被迫留级一年。1922 年7月16日自上海乘船赴美,1922年9月25日开始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接受传统的西洋美术教育。1925年提前两年结束留学生活回到上海。从1926年秋到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主要在不同的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长,于教学,编辑之外,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他先后在国立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职,其中在清华大学的5年是他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的时期。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楚辞,到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中尽情遨游,先后有《天问疏证》、《九歌解诂》、《九章解诂》、《离骚解诂》、《诗经新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著述问世。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华读书期间(1922 。7) ;留美期间和归国之后(1925 。5)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1937 年抗战开始, 1938 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他在学术研究上富有大胆革新精神,敢于突破陈说,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见。他是一个战士。 1944 年以后,面对国民党政府日益腐朽,发动反人民内战,使得民不聊生,闻一多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洪流中去,并为之付出了生命。
闻一多的一生是曲折的,在漫长的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彷徨过、苦闷过,但一经发现真理的曙光,就不管荆棘遍野,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直至为民主和真理,献出宝贵的生命。
[ 闻一多诗歌特点及在新诗历史的地位]
“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闻一多在20 年代先后出版的《红烛》和《死水》二部诗集,成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这位以模仿梁启超的文笔而获得作文高分的清华学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便投入了胡适所倡导的用白话文写新诗的创作中,而且自认为白话新诗的成就要远远超过胡适。梁实秋曾称赞闻一多是“清华现在惟一的诗人”,说他“满脑子都是诗”。在美国留学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激情难抑的闻一多写下《醒呀》《七子之歌》等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朱自清曾经把中国新文学初期的新诗分为 3 个流派:从胡适到郭沫若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这些新诗流派,对于以后的创作乃至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诗歌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 · 诗集导言》)
也有人认为新文学史上六位诗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冰心。有人这样描绘同时代新诗人和他们的作品,郭沫若的诗雄奇豪放 、闻一多的诗浓烈沉郁 、冰心的诗明丽晶莹 、徐志摩的诗潇洒空灵 、冯至的诗幽婉舒展 、戴望舒的诗低沉敏感 、卞之琳的诗典雅含蕴的 、废名的诗古朴朦胧 、何其芳的诗秀婉精妙 、李金发的诗幽微象征 、艾青的诗自由奔放。
有人将中国的“新诗”创作的发展线索归纳为 :胡适是尝试的,郭沫若是挣脱的,而闻一多是自觉的。尽管个人开始巧新诗的时间可能人体上差不多或者是相仿,但他们各自代表了新诗发展的一个阶段。胡适的《尝试集》山来以斤,在中国诗坛上破了大荒,郭沫若的《女神》出来以后那就是冲决了旧诗的罗网,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义有一阵子 “ 小诗 ” 的涌现,而后就比较地沉寂了,而闻一多的《死水》和《红烛》继之而起,别开了新诗有生在。可以这样来看,胡适的新诗创作是机械而拘谨的,郭沫若的新诗创造是奔放而自由的,闻一多的新诗创作是热情而严整的。
这些人中,郭沫若的诗直露大胆,是在以诗为其理想主义的热情的发泄形式,畅通无阻猛烈渲泄。徐志摩的诗追求的是男女情爱,表现得热情而婉约,浓郁而从容地渲泄。闻一多的诗则不在渲泄而在蓄积,他将情绪以诗的形式聚集并储存起来,有限度的渲泄,但这种渲泄似乎也是为了蓄积。他是以学者的理性压抑着自我的强烈情感并努力以理智的方式求得与人在思想上沟通且产生社会的共鸣。
当其他诗人倾向于关注个体情绪渲泄的时候,闻一多的诗则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因而具有更强的社会现实感和鲜明的国家民族特征。闻一多 深 受西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对 中 国古典诗歌深得其三昧,“戴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诗被他一首首成功地创造出来,对当时“自由体” 新诗语言上的平白粗俗,结构上的冗长松散,起到了匡正流弊的巨大作用,并依此理论创作出新诗史上最优秀的爱国主义诗篇。
[ 新月派的艺术实践和闻一多的格律理论 ]
提到闻一多的诗,就一定会联想到新月派的新格律理论。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 年4月1日创办《诗镌》,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 , 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 ," 新月派 " 由此得名。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几个留学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沙龙,他们经常在一起聚餐聊天,谈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后来他们又在一起办书店、出版丛书,逐渐在诗歌创作、诗歌美学主张上,形成了大致一致的主张,写作了大量的优秀诗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诗美学主张。人们把他们称作 “ 新月派 ” 。参加新月派活动的人并不承认他们有 “ 派 ” 。他们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趣味,他们有的信奉浪漫主义,有的信奉唯美主义,有的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他们的专业兴趣也各不相同。他们声言,把 “ 派 ” 这顶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就把他们和社会下层的 “ 青红帮 ” 那样的黑社会团体视为同道了。他们说,狮子老虎历来是独来独往,只有狼和狗才喜欢成群结队。其实人们称他们为 “ 派 ” ,并非指他们 “ 结党 ” ,而是指他们在诗歌艺术和美学思想上的一致性。新月派的活动,主要在1926 年至1933年。以《晨报 · 诗镌》的创刊为始 (1926 年4月 ) ,以《新月》杂志终刊为止 (1933年6月) ,是中国20世纪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的诗派。新月派的产生可以用“两个文人圈和一个副刊”来概括。两个文人圈指以闻一多为中心的文人圈和以胡适、徐志摩为中心的文人圈,一个副刊是指《晨报 · 诗镌》。1922年10月,徐志摩留学回到北京,发起组织了一个聚餐会,参加聚餐会的都是北京上流社会的人士,有作家、大学教授,也有政治界、实业界、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其中有胡适、陈源、林长民、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凌叔华等。徐志摩在《剧刊始业》中谈到新月的缘起时说, “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新月社,又从新月社产生七号俱乐部”。徐志摩发起聚餐会,目的并非单纯地约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有更大的抱负。他希望大家在一起为中国新诗乃至整个新文化,“开辟一个新天地”,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但实际情况令徐志摩大大失望。几年下来,他对新月社的活动已不再热心。正在这个时候,闻一多找到了他,重新点燃了他心中“开辟一个新天地”的希望。闻一多早年留学美国,1925年夏天回国,经徐志摩介绍,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因徐志摩的关系,他也参加了新月社的活动。但不久就“引退了”。于是闻一多常在家里和几个年轻诗人“坐而论诗”。他们中间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蹇先艾、朱大相等,徐志摩也是积极参加他们聚会的成员。1926年春天,刘梦苇提出何不办一个刊物,以发表他们的诗作及诗学主张。当时徐志摩正编辑《晨报副刊》,他们便商定借《晨报副刊》的版面,徐志摩本来就想在新诗创作上大显身手,又都是朋友,他们一拍即合,于是《诗镌》问世了。蓝棣之先生在谈到《诗镌》的创刊时说:“《诗镌》寄托着两位雄心勃勃、希望露棱角、导潮流的诗人的追求,它是清华文学社和新月社的某种演变,是出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欧美留学生的某种结合。这种以欧美意识形态和文学背景为基础的结合,对新月派日后的动向有很大影响。”这种描述对我们理解新月派及其艺术流变,很有启示意义。《诗镌》只办了11期,于1926 年6月10日停刊,后来他们又办了《剧刊》,办了 15 期,也终刊了,作者们大都走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作家诗人及一些学者纷纷集结在上海、南京等地,这为新月派的 “ 重振旗鼓”提供了条件。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邵洵美等集结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筹办了新月书店,胡适任董事长。新月书店创办了《新月》月刊,后又办了《诗刊》季刊。《新月》月刊于 1932 年 6 月停刊,这意味着新月的活动就此终结。有的诗人或转向,或继续着新月主张,多方探索新诗发展的可能性,但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团体,已经不存在了。
新月派诗人 大都曾留学欧美,欧美文化的熏染以及五四后中国的现实情形,使他们的人学观念相对于初期白话诗人、浪漫派诗人和湖畔诗人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心中的人不再是“自然”、 “平民”意义上的人,而是贵族化、理性化的人。他们不认同胡适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诗学观,更不满意郭沫若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诗歌创作原则。闻一多就反对《女神》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他们既不满传统的呆板僵化的格律诗,也不满于五四之后有一些仅仅是分行的散文的白话诗,他们热心于输入和再造西洋体诗,努力构建一种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格律诗。他们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 “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所谓“本质的醇正”是针对新诗非诗倾向而言的,也就是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诗歌“本质的醇正”。新月诗派纠正了自由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为新诗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新月派作为“第一次一伙人聚集起来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客观上沟通了诗人对新诗汉语艺术形式的重视,影响了一代人的创作。
新月诗派在艺术上深受英美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影响。英美诗歌音节凝练、绵密、婉约,它为新月诗人格律诗实验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借鉴。新月诗人大量阅读、翻译英美诗歌,特别是英国诗歌,尝试用英诗形式如十四行诗和英诗格式如五步抑扬格创作新诗;同时,他们还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
新月诗派主要诗人闻一多认识到只有当形式同沉思,冥想,联想和象征相结合时,才完全进入创作的境界。他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总结了诗的四大原素 : 幻象,感情,音节,绘藻。并根据中国古典诗歌作出解释,“其言动心”是情感,“其色夺目”绘藻,“其味适口”是幻象,“其音悦耳”是音节 。闻一多宣称“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闻一多所谓诗的格律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讲: 一属于视觉的,一属于听觉的。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是指”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格律的有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闻一多认为这两方面息息相关,诗的格式决定节的匀称,音尺则决定句式的均齐。他很赞成新诗采用西洋诗的分行来写,所谓“格律”,即英文form的译意。中外诗歌在视、听觉方面的格律因素,固然有相通之处,但汉语象形方块文字有着自身独有的组织结构和美学特征,也更易于被利用从而造成诗的视觉方面的建筑美的效果,并表现了与字母文字不同的语境方式和操作程序。闻一多在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并且还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均齐整饬)。”闻一多反复强调句法整齐可以促进音节的调和,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的现象,从表面的形式可以证明内在的节奏的存在与否。他的论文的宗旨是阐述与音乐美内在联系的建筑的美。他煞费苦心地寻找”建筑的美”这种”具体方式”来体现”新诗的音节”, 是因为他看到,鉴于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汉语的音尺,音节是很难把握住的。况且, 在中国古典律诗中,音乐美和建筑美不是成功地统一起来了吗? 虽然有人不赞成, 但仍然有人坚持认为“新格律”是“中国古诗传统与外来诗歌形式的结合”。
普遍认为“新格律”的提出是与闻一多所受到的专业绘画训练不无关系, 因为他格外重视建筑的美. 注重诗的格律是由于认识到诗的本质是艺术, 所以,诗才有借助于格律音节, 如同绘画之有借助于形色线,才能表现出艺术的美来.诗应有一定的格式,要把诗写得“像诗”,而不能过度放纵自己的情感,主张理性和节制。诗人要 " 理性节制情感 ", 自觉地 “ 戴着镣铐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越是有魄力的作家, 越是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 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 对于不会作诗的, 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 对于一个作家, 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闻一多和徐志摩等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 无疑是对对五四以来诗的新诗的散文化弊端的匡正 , 造成了新诗形式重建的氛围。他们运用音尺、押韵、色彩感的意象和匀称的诗行等,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和谐统一,对现代汉语言新诗走向成熟,功不可没。
闻一多还认为,诗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在他看来,诗人应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自然形态的情感进行选择、修饰与规范,使其艺术化。闻一多主张纯艺术的艺术,文学在他的观念里是个”信仰”,面不仅仅是”发泄我的情绪”的工具,他不是自我本位主义者。这就是说, 闻一多认为艺术高于个人。这是他要做艺术的忠臣和殉道者的含义。为了艺术,诗人应该克制自己,防止个人感情的泛滥 。闻一多的反对感伤主义和”过头”的浪漫主义,主要是不赞成个人的东西太多。“纯诗”力求发掘生活中属诗的情致,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感觉与意象,并寻求与内容相衬的诗的形式。
1928年1月,《死水》出版,这部诗集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的完美体现,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美和西方诗歌音节体式为一炉,开了一代诗风,同时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奠定了他成为著名诗人的历史地位,影响巨大。《死水》贯彻了 " 三美 " 的追求,以想象的奇丽,节律的和谐,格式的整饬以及色彩的鲜明称著,诗形齐整,诵读抑扬顿挫且有节奏感。在艺术表现上,《死水》一诗从生活中捕捉具体的 " 死水 " 形象作为旧中国衰腐社会的象征,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嘲讽与愤激。闻一多的诗讲求艺术锤炼,用词上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通篇的“审丑”,极写“死水”,奇用反语,表达了让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成为新诗史上的典范之作。闻一多的大多数诗歌内容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但他仍然保留”诗是艺术”的信念,且非常重视诗的情感和形式所给予人的美感。他既然兼重内容的现实性和形式的美化,于是便调和了现实主义反映人生的精神和浪漫主义追求艺术美的理想。
新月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其艺术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烈的个性主义色彩。新月诗派的诗人大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欧美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就整体而言,呈现出 “繁杂”态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强调“人性”的力量,倡导个性主义,并把人性看作是艺术的核心。其二,强调文艺的“纯正”品位。新月诗派从登上文坛开始,就以捍卫文艺的“健康与尊严”、捍卫文艺的“纯正”品位为己任。他们反对把文艺视作工具或手段,闻一多甚至直接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徐志摩和梁实秋主张“为人生的艺术”,但他们同样反对把文艺看作现实斗争的工具。新月诗派诗人陈梦家于1931年出版《新月诗选》,在《新月诗选 · 序言》中,陈梦家强调说:新月诗人是“以严正态度认真写诗的精神( 并且只为着诗才写诗)”来进行诗创作的,并说,“我们喜欢 ‘醇正’与‘纯粹’”,“醇正与纯粹是作品最低限的要求”。新月派的这一诗学主张,当时引来许多争议,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处于争议之中”。其三,强调诗的形式即诗的“格律”,这是新月诗人留给新诗史的最大的贡献。这本《新月派诗选》选了新月主要诗人较重要的诗作,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派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趣味。闻一多先生关于新格律诗的 " 三美 " 理论,被公认为是" 新月派" 诗歌特色的标志。徐志摩对闻一多十分尊崇,说闻一多不仅是诗人,也是最有兴趣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在《猛虎集序文》里,他坦诚地告白世人:" 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 新格律理论在中国新诗上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卞之琳在现代诗派和臧克家的现实主义诗的创作,对于现代诗派,七月,九叶乃至后来的台湾蓝星诗社余光中等的创作都有着重要影响。
[ 闻一多的人格特征]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同时也是治学严谨的古文学者。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是从唐代文学开始的,为了研究杜甫一个人,闻一多就收集了与杜甫交往过的360 多人的资料,写成《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闻一多编纂的《全唐诗人小传》虽然书名冠以“小”字,却是 60 多万字、涉及了 406 位诗人的厚厚一大本。曾经有段时候,闻一多为了整理学术手稿,除了上课,不轻易出门。饭后教授们相约出去散步,闻一多也不肯浪费这点时间,历史系教授郑天挺劝他“何妨一下楼呢?”闻一多还是坚持坐在书桌前,由此他赢得了一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热心觅古道,冷眼写世情”,闻一多热爱生活,执着理想,即使在美国,他也保持着孤独的清醒,以冷峻的目光,看到表面繁华背后的悲凉和冷酷。并心系祖国,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 …… 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闻一多有句名言,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最能反映他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也是他终身实际上做的这句话。
诗人臧克家是闻一多在青岛大学时的学生,他在文章中高度赞扬”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并称赞其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朱自清先生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 不灭的红烛]
1946年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先生不畏自己将是下一个暗杀对象的传言,毅然参加被暗杀的民盟中央执委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说。下午5时许,埋伏在他住家附近的特务们用雨点般的子弹扼杀了这位民主斗士。
47年“不灭的红烛”被拦腰折断了,“自主的流萤”在烈焰中升腾成桀傲的凤凰,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完成了人格的最后也是最完美的升华。自古以诗句明志者众,为什么文天祥《过零丁洋》为后人广为传诵,自古演讲词如此之多,为什么闻一多的最有力量,因为作者身体厉行,是因为他们的人格使他们的作品永远发光。
(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
《精读闻一多》 乐齐 主编,1998 。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蓝棣之 著,1994 。
《闻一多诗学论稿》 李子玲 著,民国85年 。
《闻一多名作欣赏》 王富仁 主编,1993 。
附 闻一多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 1922 ,清华文学社
《红烛》 ( 诗集 )1923 ,泰东; 1981 ,人文
《死水》 ( 诗集 )1928 ,新月; 1980 ,人文
《闻一多全集》 (1 一 4 册 )1948 ,开明; 1982 ,三联
《闻一多选集》 1951 ,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 1955 ,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 1983 ,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 ( 评论 )1985 ,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 ( 古典文学研究 )1942 ,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 ( 古典文学研究 )1956 ,古籍
《古典新义》 ( 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 )1956 ,古籍
《唐诗杂论》 ( 古典文学研究 )1956 ,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 1984 ,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 ( 古典文学研究 )1985 ,上海古籍
附:《死水》及赏析
虽然《红烛》也是闻一多的重要作品,但那是闻一多早期作品。其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闻一多先生成熟运用其新格律理论的创作非《死水》莫属。即使它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如《红烛》 而有颓废主义的阴影 。
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作于1926年的《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社会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 ,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 ’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 · 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热爱祖国之情,是这首诗的意含所在。
诗中巧妙顺畅地运用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 “ 以丑为美 ” 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 描绘了死水发酵后一系列腐臭现象 ,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 故意用 ” 桃花 ”,” 罗绮 ” 反衬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酿成的绿酒泡沫被花蚊咬破 , 没有生气的死水中叫出了几句蛙声 , 都暗示了黑暗丑恶势力 , 已经朽烂到了垂死的 、 无可救药的地步 。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 “ 三美 ”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这首诗格律极严。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由三个 “ 二字(音)尺 ” 和一个 “ 三字(音)尺 ” 构成,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各节大体均押 abcb 型的二四脚韵,从内在节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严整。诗人犹如 “ 带着镣铐跳舞 ” ,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附:《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及赏析
选取 《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 是因为这是闻一多少有的幽默诗歌 , 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谐趋 。
《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忽然间书桌上怨声腾沸:
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
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
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
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
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
香炉咕喽着“这些野蛮的书
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
大钢表叹息快睡锈了骨头;
“风来了!风来了!”稿纸都叫了;
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
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
桌子怨一年洗不上两回澡,
墨水壶说“我两天给你洗一回。”
“什么主人?谁是我们的主人?”
一切的静物都同声骂道,
“生活若果是这般的狼狈,
倒还不如没有生活的好!”
主人咬着烟斗迷迷的笑,
“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们,
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在诗集《死水》中,这是唯一一首真正轻松幽默的诗歌。闻一多整日伏案工作,无心料理生活事务,以致连他自己的书桌也堆得乱七八糟。偶而搁笔的闲遐之时,诗人打量这一片“惨不忍睹”的世界,倒觉出了许多乐趣来。在他眼里,所有的用品、杂物都仿佛“人格化”了,他们互相指摘、彼此嗔怪,好不热闹。
墨盒因没有了墨水而呻吟,靠近窗边的字典因被雨水渍湿而叫喊,卷曲着的信笺发牢骚,塞满了烟灰的钢笔怨声载道,还有,被火燎着了的毛笔,受挤压的铅笔,还有,香炉、大钢表、稿纸、笔洗、桌子、墨水壶等等,没有一件什物表示满意,他们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抗议!
诗的幽默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呢?
幽默的首要条件就是心境的放松。在一个紧张的危机四伏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被引向了对自身生存的关注,他无法超脱,也就无法获得心的松弛。肮脏不堪、触目惊心的“死水”是这样,风云翻滚、雷鸣电闪的“长城”也是这样。书桌虽也是一个肮脏的、触目惊心的,甚至也是有点“风雨交加”的世界,但任何读者都不会把他们与我们的实际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闻一多也绝对没有类似的暗示。书桌就是书桌,与我们的人生境遇无干,我们足可以居高临下的来品评它、打量它,为它上面的居民们的互相攻讦而捧腹。
此外,幽默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不和谐的、出人意料的现象。比如,火柴本是诗人点烟之物,但是却偏偏燃着了毛笔,“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牙刷显然该是盥洗间的物品,却又在书桌上压住了铅笔的腿,至于香炉,本来就不该在书桌上占一席之地,不曾想它倒嘟噜起来“这些野蛮的书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
最后,幽默还来自于诗人本身的自嘲精神。讥笑他人是讽剌,而嘲弄自己则是幽默。没有真正地从生存的泥淖中挣扎出来,就不可能有嘲弄自我的胆量,也不可能有嘲弄背后的机敏和洒脱。在这首诗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诗人的自嘲精神。不言而喻,所有的“肮、坏、差”都是闻一多本人一手所为,但他却津津乐道地表现着这一片的混乱,毫无愧色地转述着“居民们”对他这个主人的指责,末了,还笑嘻嘻地解释一番,抚慰一番,实在是颇有智者风度!
这首诗因其轻松幽默而与闻一多《死水》中的其他篇章颇为不同,我们看到,当诗人步入社会,思考人生时,他是痛苦的、迷惘的,当他退入书斋,沉湎于学术时,他又是充实的、温和的。人不能永远把自己浸泡在苦水里,他得有自我调剂的时候。《闻一多先生的书桌》收束了诗人的《死水》诗集,以后,他真地长时间里独坐在书桌之旁,进入到所谓的“向内发展”的时期。
其实想写很久了,所以看了很多书.
所有看过中国新诗史的人,闻一多先生是无法忽略的一页.
真是大手笔!佩服!学习!
我说,怎么我先看到别的文章,那时这篇还没有,后来咋就压箱底了捏?
蝉哥儿,我看你的文章总觉得心虚滴说,俺要修行多久才能和你平等对话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