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学成归国,到底是该乐观,还是不该乐观? (转贴)
(2007-02-15 23:05:59)
下一个
留学生学成归国,到底是该乐观,还是不该乐观? 回国发展
语言真是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四分之一”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例如,新华社2006年1月5日报道,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20多万留学生已学成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教育部官员“对中国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态势表示乐观”。
而一年前,《新京报》这样报道,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到80余万,19万名留学生学成之后未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2005年2月8日)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两个“四分之一”。其中,“归国”的“四分之一”已经被“乐观”了,那么另外一个“四分之一”呢?总不能也“乐观”吧?进一步来说,我们还可以从统计的时间和人数上做出以下推算。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出国留学基本属于国家委派,而绝大多数人员都能够学成归国,报效人民。这期间的留学归国人员应该在10万左右。那么,剩下的10万人,才是1978年到2004年期间留学归国的人员。这期间留学的有80余万人,与归国的10万相比,还占“四分之一”吗?不,应该是“八分之一”。这么简单的算术题,为什么不算清楚、说明白呢?拿“新中国成立至今”说事,“拿1978年以前归国者比率高”来垫底,糊涂了谁、忽悠了谁?
显然,二十多年来,留学生学成归国的人数并非占“四分之一”,而仅仅占“八分之一”,这实在是“不容乐观”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应该检讨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吸引他们归国报效祖国。任何自满、夸耀、粉饰和遮掩这些问题,都无济于事,而且,徒留笑柄。
另外,“学成归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难道说“归国”者就是“学成”者吗?没有“归国”的留学生呢?他们是没有“学成”而未归国,还是已经“学成”而未归国呢?请教育部高官分清概念,别打官腔,将事情说准确一些,别以“态势”蒙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急需高级科技人才。无论是“海龟”派,还是“土鳖”派,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千万别厚此薄彼,以免招来女婿气走儿。我们一定要秉公办事,唯才是举,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舞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坚决清除任人唯权、任人唯钱、任人唯亲、任人唯拍等不良现象。
据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三分之二的留学生归国效力,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在2:1是“最佳回归比数”。那么,我们今天的留学生归国率达到了“最佳回归比数”吗?没有,远远没有。
面对留学生学成归国问题,我们必须用“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来概括,以期引起人们,特别是国家政策制定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