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2011-11-03 07:18:52) 下一个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著名古典文学教授胡晓明于五月二十日晚在本市举办了“中国诗歌中的‘乡愁’”专题讲座,是日有幸聆听,感触良多。

“乡愁”这一古老的主题歌从古至今,清清灵灵,呜呜咽咽,浩浩荡荡,唱了一年又一年。带着皎月的清辉,带着落花的幽香,带着春水的澎湃,带着丝竹的幽咽,带着羌笛的哀怨,从关外的峻岭丛林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从深邃的东海到广褒的荒漠,唱啊唱,有游子的地方就有乡愁的清唱。

从古老的长诗《 诗经 · 国风 · 王风》: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 ”,到 北朝民歌 :“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从唐诗:“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到宋词:“悔当年 , 早不扁舟归去”,再至驰名中外的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教授的“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乡愁的含义不同,但世世代代的游子都不能不唱。声声盼归,声声思归,声声归何处,呜咽如流水,奔腾不息。
那么现代人的乡愁呢?在我们这个电子时代,电话里分分秒秒可以听到故乡的声音;网上视频,无论是天涯海角,都可以像是面对面的交流,声音是真实的,影像是真实的,故乡就像在身边,亲人就像在眼前。在这个如此方便联络情感的时代,我们是否会有乡愁?

现代人是自由的,心有多高梦就有多大,路有多长行程就有多远。一个行囊,一张旅票,任何一个有梦的地方都会扎根,任何一个新的召唤都可以再次起程。在这个如此繁华浮躁的时代,乡愁还有它的定位吗?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已不再是阻碍我们心灵沟通的路障,残阳古道、枯树昏鸦的景象已不在我们的行程,那么我们的乡愁又归于怎样的景致?

那匆忙行走中低头失神的你,是否此刻记起了故乡的一物一景?那独处一隅遥望远处沉思的你,是否又忆起了童年的往事?那音响与灯光的扑朔迷离中放肆吼叫着的你,是否是在宣泄着郁积已久的对父母的思念?拖着疲惫的身心孤独地走过车水马龙的闹市,你是否要真的想躺在家乡厚实的土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东西南北任我行,哪一个行程上的脚印没有回头张望的情愫?哪一个游子心中没有对故土的思念?

在这茫茫人群中,走的最辛苦的人数最多的应该是民工一族吧。离开了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走在一条不一样的行程上,是否他们的乡愁更易显现?“中国有九亿农民,其中 5 亿走向农民工”。远离家乡的跋涉中,乡愁就是那漫漫的风雪归途,一个行囊一颗思归的心;乡愁更是那依傍柴门的父老亲人,一个游子几颗盼归的心。

在这茫茫人群中,走得最远离得最久的应该是那些远渡重洋的海外人吧。“据 1999 年的资料表明,海外华人至少有 3455 万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望不尽那远水高楼时,那一轮圆月每每就带着游子的深情旋转。“月是故乡明”,它承载的是乡情和亲情。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两宋词坛上 , 苏轼、陆游、辛弃疾三人词作中“归”字出现频率颇高。辛弃疾 626 首词中出现了 193 次,陆游 145 首词中出现了 41 次,苏轼 360 首词中出现了 106 次。其中只有少数是用来指称现实时空中的物理位移 , 因此,这一关键词既说明了词人对心灵归所的急切追寻 , 也说明了词人生活中定有志与时违的负面境遇,那里明显有一种于动乱社会中对归属感产生的强烈要求。对于游子,“归去来兮 , 吾归何处” ( 苏轼 ) ,都是心灵在幽冷与孤独中浸泡过久之后深深的一声叹息。我想,饱尝海外创业艰辛与不被肯定的特殊境遇,会让海外游子有不同的一种乡愁情结。

一阵乡愁的微风,带着长安落霜的月辉,带着洛阳牡丹的芬芳,带着关山笛声风声,带着江南丝竹音韵,心湖被吹起层层涟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一阕“雪梅香”再次将乡愁一咏三叹:

月初现,冰弦辗转叩层楼。故人曾来否?踌躇莫错归舟。因是当年定春信,却该今夜话乡愁?怅千载,素染江花,亘古长流。

悠悠,一声叹,“岂不怀归”?细说从头。梦里梅熟,别亭路总悲秋。闲鹤关山笛声远,战鸿荒漠直烟惆。年年事,一样相思,都付清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一片竹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黛绿年华的评论:
黛绿年华 :
多谢你的到访!多谢你的赞美文字,这是对我的鼓励,也非常高兴你喜欢我的这些文字。
祝福!
黛绿年华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博主的古文及诗词造诣都很高深。

拜读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