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女人一枝花_艳丽茶花

(2009-03-22 15:21:26) 下一个




女人一枝花 --- 艳丽茶花

茶花 花大鲜艳,红似火白似雪,娇艳芬芳,熠熠生辉 。 茶花冬春开花,在严寒萧索中顽强地展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与夺目的风姿。

在认识申丽珠女士之前就认识了她的文章,开朗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跃然于字里行间,很是让人喜爱。朋友引线,从电话中传出了她那爽朗的话语和笑声,更是让我感觉相见恨晚。让我惊喜的是,她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我想要写她这朵花的请求,她还自报花名。她是云南的女儿,云南的 茶花蓬勃灿烂、大气高雅,那也是她非常喜爱的花。茶花的花语中有一句是“了不起的魅力”,在我了解了申丽珠女士的点点滴滴之后,我想用一枝绚丽芬芳的山茶花来形容她,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勤奋努力,她对生活的良好心态和豁达胸襟,她对社会活动的热情执著,点点滴滴都显示着她的“了不起的魅力”。

丽珠出国前的经历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小时候在演员训练班(戏校的前身)学戏三年,学习时就荣获过全省优秀演员奖; 56 年她的成名之作“送京娘”曾获轰动性的好评; 81 年“送京娘”代表滇剧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她曾经进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演出滇剧改革的成果;她曾经在西双版纳与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演出“拷红娘”;她曾经在中缅联欢大会上为周总理和吴努总理演出“荷花配”。小小年纪已经是家喻户晓、受人爱戴的当红演员,也是报纸电台追踪的明星。后来她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往事历历,在几十年的文艺生涯中她取得了一顶顶桂冠,丽珠如数家珍。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丽珠无奈地离开了她最热爱的舞台。但她牢记着周总理曾经对她说的一句话:“学习文化很重要”,她争取到了艺术学院读书深造的机会。外面的世界打打闹闹乱哄哄,她却躲在图书馆内认认真真地学习文化知识,尽情地游弋在文学与艺术的海洋里。她系统地学习了编导和表演的理论知识,利用所学,她将当时深深地感动着许许多多中国读者的小说“南方来信”、“凉山春夜”改编成滇剧的剧本,填补了哪一个时期演出内容的空白,上演后获得好评。那是她勤学苦读的答卷,那是她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心血结晶!后来她被分到了群众艺术馆工作,上山下乡搞文艺辅导。在这期间,她跑了大半个地州,用她的艺术用她的热情培育并感染着当地的人们。她还根据人们生活中不同活动的特点,取其一个点或是一个面,然后艺术加工,渲染升华为舞台艺术,丽珠称之为“身段小品”。她自己动手编写加工,并加入了 200 多幅照片,文图并用,编导了“刺绣”、“邀集(不知道这个是什么?)”、“郊游”等等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脍炙人口的戏曲小段。几年里,丽珠先后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讲稿,做教材辅导当地的文艺工作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大家欢迎。不但如此,丽珠还在当地文艺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与论文,她在升华着艺术的同时也在升华着自己。对戏剧事业的热爱,始终支持着她不懈的努力。无论是身处光鲜靓丽的舞台,还是身处恬静高雅的学府,更或是身处山山岭岭的穷乡僻壤,丽珠都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她不向困难低头,不向低俗的东西让步,始终像一株蓬勃灼灼的茶花绽放着她的绚丽。

沙砾不可能永远遮住珍珠的光辉。 当动乱的年代结束后,丽珠在高级职称评定中被评为副研究员,上了 “ 云岭巾帼名人录 ” 。 “ 访著名演员申丽珠 ” , “ 申丽珠论 ” , “ 小学生 ` 名演员 ` 付研究员 ” , " 心中有誓深于海 " 等上报的专访文章,无不渗透着尘封多年的星又闪烁起来了。我想,这原于她有一颗珠子般闪烁的心。

在与丽珠的谈话中,她多次提到了她最尊敬的周总理,我感觉得到,总理的鼓舞和关怀,始终是她前进路上的动力和明灯。

退休以后,应定居在加拿大的女儿之邀,丽珠夫妇随两个儿子一起来到了枫叶之国加拿大。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到冰封雪地的北国,望着四处高高的雪墙,丽珠落下了眼泪。可是等待她的不仅仅只是北国的严寒,更多的是语言上的障碍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真想回国,再回到那个自在的温柔之乡,但想想一同出来的两个儿子,为适应新生活的需要,他们从原来的优越生活中走了出来,正在一边打工一边重新走进学校,他们多么需要父母亲这个精神上的支柱呀。可怜天下父母心!

丽珠与丈夫留下来了,留在了女儿居住的城市渥太华。丽珠老两口谢绝了女儿要他们同住的好意,她想的是“入乡随俗”,这里的孩子都是与父母分开住的,她不想给已经成家了的女儿增添麻烦。丽珠找到了当地华人办的老联会( 老联会是华人移民自愿组织的群众团体) ,在那里她向从祖国各地来的老人们取经,许多老年朋友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让她受到启发。学着别人的样子,首先上学学习英语,总不能永远在这里做聋做哑。同时,为了生计她还要想办法挣钱,挑来找去,自己能做的事情还真是不多。

丽珠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渥太华,她的打工生涯是由做家庭保姆开始的。

朋友们介绍她去做住家保姆,这对她是个震撼: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从来没有带过,年轻的时候工作忙,常常要请两个保姆,白天一个晚上一个。老联会的一个朋友对她说,她自己在国内时是部队上的政委夫人,现在在这里也同样是给人家当保姆,这没有什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为了生活,官太太都能放下身价,自己也同样可以。思想上是通了,但做保姆的第一天她还是偷偷地哭了:“怎么落到了这样的地步?”在国内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好不容易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了,可以退休享清福了,却要到这里来做个“洋插队”的队员。巨大的落差,使丽珠的身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她一下子瘦了许多。

哭归哭,活还是要做好。她按照东家的要求虚心学习,为家人做饭,为孩子洗澡,打扫卫生,每天早上用小车推着小小孩去送大小孩上学,下午再推着小小孩去接放学了的大小孩。职业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自己的劳动换回生活上的保障,给予丈夫一个安稳的环境可以从是他喜爱的绘画事业,丽珠的心情渐渐地趋于平静。时间也是可以填补着心中的不平,看着可爱的孩子,虽然自己忙忙碌碌,却还是愉快的。

然而几个月之后孩子就送幼儿园了,刚刚熟悉了的工作和环境结束了,她又要另谋出路。虽然经历了“失业”的打击,但她没有失落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她对未来生活信心满满。丽珠已接受了这里生活的现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赢得生活的保障,她不在意做什么,别人能做到的,她都可以去试一试。她了解到有许多的女士在缝纫厂打工,熟练的女工收入还是不错的,几乎很少做针线活的丽珠参加了工厂的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实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干活,每个人都要在流水车衣线上负责一个专项,如果你的动作慢了,就会影响到整个车间任务的完成。车衣服的活在别人手中轻巧如小河的水在流淌,但坐在机器旁的丽珠却显得手忙脚乱,顾了前顾不了后,顾了左顾不上右,再加上眼睛也花了,动作又慢,错误频出。这还不说,由于长时间的低着头做工,颈椎病也犯了,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她依旧兢兢业业,因为她不想失去这个工作的机会。但在实习期进行到两个月时,她被宣布停工了,她不适合这个工作,这个工作也不适合她。这也没有影响丽珠的情绪,她觉得只要勤劳肯干,总有一个可以适合自己的工作,经人介绍她去了面包厂打工。

那是个中东人开的糕饼厂,每天天未亮就有很多商店从工厂拉走中东人爱吃的白饼,所以烤饼的工作是在夜间进行。进厂时分丽珠打白饼。 那是一种手工作业,她要手持一个像罐头瓶似的用具,在大面饼上用力的打下,这样一个个圆饼就做成了。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易, 不到一个礼拜, 丽珠的手被打肿了。 后又分她检白饼,那个情况简直就是卓别林无声电影里的镜头的翻版:一条长长的传送带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白饼,工人的眼睛和手都要快速敏捷地配合好才能完成任务。丽珠那眼神那手势那身段一举一动在舞台上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优美,但在这里,她显得手忙脚乱地,一切都不听大脑的指挥了。常常因动作太慢而将该取下来的白饼放过去造成损失。不容分说,她被从流水作业线上调换下来了,重新分配给她打扫卫生,要将飞舞到车间里各处的粉尘打扫干净。在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享受着丰富的娱乐节目的时候,在人们进入甜蜜的梦想的时候,丽珠却在进行着艰苦的劳动。一切无怨无悔了。但是,这个活既辛苦又会遭受粉尘的侵害,而且走在黑夜的街上,时不时会碰上夜游的酒鬼,极不安全。丽珠的先生郑教授对妻子的付出一直是深为感动的,他不忍不舍妻子这样辛苦这样危险,他不让丽珠再去打工了,他决心多收学生挑起经济这副担子。

在丽珠两年多的打工生涯里,她经历过求职场上的磨砺,她经历过不同工种的挑战,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沉气馁,凭着中国女性的顽强和坚韧,凭着她慈母贤妻的本能,她从容的面对道路上的艰辛和困难,面对生活,接受挑战,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也让这个社会接受自己。最让我敬佩的是,无论是工作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无论是工作时间多么的密集,丽珠从未有放松过自己对文学与艺术的追求。她利用闲暇读书看报,她要让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世间美好的东西充实着自己疲惫的心;她参加老联会的活动,为老联会做义工,她要用自己无私的奉献来升华自己被困顿于凡俗生活中那珠子般的品格和情操;她给报社写文章,介绍这里的生活体会,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为报道移民生活和联络华人社区的情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能在她喜欢的报社做义工,她用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书写和打印繁体字,她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通过这诸多的活动,她继续着自己精神上的追求,她填补着远离祖国后精神上的失落。这是她心底的一片净土,也是她生活的支撑。就如同“鹤以青松为世界,鸥将白水作家乡”,她不会让自己的心灵荒芜,她用自己的勤奋为自己建立起了的精神世界如青松般高尚、如白水般纯洁。她让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始终是在高的层次上。

搞绘画艺术的郑名垂教授开始招收学生了,丽珠又开始了她的“教务主任”的工作。她包揽了广告、招生、接待、收费、用具的购买等诸多繁杂的事物,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为的是给先生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当然这时的辛苦与外出打工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是辛苦在艺术中的二人世界,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将“中国重彩画”这个郑教授从事了半辈子的独特绘画艺术进一步推广。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最初的两个学生,到后来 创办了北美第一间中国重彩画院,十年来培养了数百名学生,凡参加美术比赛者均获大奖。各种画展好评如潮,学生越来越多,中国重彩画院在渥太华办得红红火火。这里有着丽珠的辛勤劳动和不可磨灭的功劳。“那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没有一位不平凡的女人”,丽珠就是如此。

郑教授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他遵从医生的嘱咐渐渐离开了教学的岗位,丽珠肩上的担子也卸了下来。“我的人生之秋该怎样度过?享儿孙绕膝之乐?赋闲享清福?沉醉于方城大战?云游四方?都不苻合我。我想我的人生之秋,应该继续追求我年轻时有抱负却没有条件做的事一一我要重返午台。”这是闲下来之后丽珠的思考。
她想到:中国 戏曲艺术为广大中国人民群众所喜爱,也深受西方观众的青睐。戏曲动作构成了戏曲独特的表演韵律,成为美学欣赏的对象。我为什么不能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用戏曲身段演绎民歌小调,以表演为主,把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与琅琅上口的现代民歌融合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呢?说干就干,在丽珠的不懈努力反复推演之后,一组视听全新的戏曲歌舞登台亮相了。在“纤夫之爱”的演绎上,她为之创造了岸边纤缆湖中游的双人舞;采用传统戏里 “ 背娃赶会 ” 的优美表演演唱“回娘家”;还有“龙船调”、“望一望”等都各具特色。这种前所未有的戏曲歌舞,一经露面,就受到中、西方观众的拍手叫好。

“我被邀请参加“多国民族艺术节”,与日本、菲律宾、缅甸、印度、泰国、越南等国艺术家同台;被邀请参加“亚洲文化节”演出。我和邱爱珍合演“龙船调”,那漂亮的服装、优美的舞姿和曲调,将浓郁的中国湖北的生活气息带到渥太华。当主持人王亚平向观众们介绍道,两位年近七旬的申丽珠和邱爱珍,将表现二十来岁年青人的故事,更是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北国风采”晚会,邀请我和邱爱珍表演“纤夫之爱”,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击拍伴舞,直到剧终,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驻加大使梅平说:“纤夫之爱舞蹈真美,你演的很好。”文化参赞杨学伦看后说:“你的表演一流,台上是艺术家、台下是作家。”大型春节“游园会”上,我表演“望一望”也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舞蹈编导王垒说:“你的艺术很难归类”。这句话正点中我在艺术上的刻意追求。 2004 嘉年华与中国嵩山少林寺功夫团同台,受到小师夫们的赞赏,要求合影留念。为中国赈灾筹款义演、“倾城姝艺苑”公演、中华会馆连续四年举办大型游园活动都邀请我参加演出。

为弘扬中华文化,让外国人认识中国艺术,从而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我又去了十几个老人院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如在 arlingwoodyuan 敬老院、演了“回娘家”,台下掌声四起,那一双双蓝色的、棕色的眼睛里,饱含着理解和赏识。一位老太太眼泪直流地紧紧搂住我,叽哩咕噜说些什么我不大懂,但从她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说我的节目很好看,希望我再次去表演。又一次到 NEPEAN1 疗养院演出,我看到那些热情的西方老人感激的泪花,我被感动了!彼此的泪水在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粱,从而使双方都感到生存的乐趣。
这样的演出,既增进中加友谊,也充实我的艺术人生。脱离舞台几十年的我,而今重返舞台,全赖加拿大“多元文化”催生。艺术没有国界,为需要的人们奉献爱心,是我应尽的责任,今后还会义无返顾地演下去。”

在这同时,丽珠没有停止过的文字创作也收获颇丰。在“啊!加拿大”的一篇文章中她写了关于伍冰枝的动人,此文还荣获全国詹钜辉优秀文学奖。在“白求恩与大山”一文中,她赞颂他们为中加友谊作出的卓越贡献。“庆!洗雪华人百年辱”被多家大报转载、“今非昔比”今昔对比,大事宣传华人政治地位。丽珠经常应驻加大使馆邀请,代表侨界参加国内来访领导的接见活动,所以她有了随后在国内外发表“我在渥太华见到胡锦涛主席”、“向朱熔基总理致敬!”、“在加拿大见到温家宝总理”等系列文章。丽珠还为中国来加的演出团体、文化代表团等作了许多报导。
由于丽珠的热情与奉献,她深受社区侨胞的爱戴,在渥京中华会馆换届选举,她曾以高票当选理事,两届连任 (1995 年 __1999 年 ) 。
96 年,丽珠当选渥太华中国老联会主席。看到许许多多的退休老人因为子女的关系来到了这里,他们继续发挥余热,有的被政府邀请举办“个人画展”,有的参加教学,用中文培训加拿大外交官、培养土生华裔学中文。深受老人们的鼓舞,丽珠与他人或作为他们创作了“老联会之歌”。
“晚年不晚心不老,而今迈步创辉煌。枫叶之国谁创建,代代移民手一双手”的歌声,不也正是丽珠的心声、丽珠的写照吗?
丽珠曾被邀请参加在 北京召开的“ 2004 华裔经济女性影响力论坛”的活动,虽然因故来不及赴会,但这一份荣誉却是对她的肯定、对她的赞。

丽珠这枝来自南国的茶花, 在 极度寒冷的异地他乡的冬天里,没有彷徨,没有在痛苦中徘徊, 带着她的顽强,带着她的绚丽,傲人地盛开着。拥冰卧雪之后的丽珠演绎出的民族艺术,恰似一颗久经磨砺的明珠,更加光鲜靓丽、璀璨夺目。

试填“虞美人”(变体)

咏山茶花

嫣红岂是由天降,美囿开崖上。山间妩媚有奇花,饮露餐风艳 似霞,赛仙葩。

长坡十里无停歇,举目春光迭。凌霄曾染雪中娇,随舞春晖火焰飘,伴桃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一片竹叶 回复 悄悄话 多谢风中秋叶对丽珠的赞誉!
我会向 丽珠转达您对她的赞誉!
祝福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丽珠是一朵在风中扭动的山茶花,在舞台上,生活里她都是永不谢灭的花朵,红,是艳红,白,是洁白。红白与否,花的气质不改,花的秀气未变。也许,诗人说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形容的就是丽珠这样的女人。一片竹叶,有机会请亲口向她吟诵你的诗词:

嫣红岂是由天降,美囿开崖上。山间妩媚有奇花,饮露餐风艳 似霞,赛仙葩。
长坡十里无停歇,举目春光迭。凌霄曾染雪中娇,随舞春晖火焰飘,伴桃夭。
她是受之无愧的!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