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街

永远活在记忆里,活着和死去又有什么分别
正文

捷克故事

(2005-04-24 20:28:19) 下一个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几个人想必大家是熟悉的,一个是文学青年言必称的米兰昆德拉,一个后来第一任的捷克总统,哈维尔。

昆德拉描写过 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后小资产阶级的快乐和迷茫:看得见获得自由的喜悦和苏军铁蹄之下信仰迷失的痛苦。一切虽然都只是在背景之中,不过从小人物的悲喜之中可以大概的感受一二。哈维尔更为明白的描述了这种迷惘。人民分明的在改革之中看到了捷克的希望,然而暴力与铁蹄将这一切的希望瞬间的转化为绝望。希望既不可得,彰显出来的生活不过就是行尸走肉。“第二种文化就像地火一样在蔓延”,“在短暂的布拉格之春后,捷克度过了几十年的冬天”。人民选择的是冷漠与龟缩,对主流文化态度渐渐的变成了唯唯诺诺之下的消极反抗。那时的捷克,不过就是个偏安于谎言与歌舞的交响乐,偏安于政治禁忌与黑色幽默的小朝廷,更要命的是,政府欣欣然于其间,以为人民已经真的被麻醉,而不知道他们自身已经僵化。可以说,在捷克斯洛伐克倒台之前,主流文化已经被主流人士亲手扼杀。于是当全国的学生与工人号称,记住,仅仅的号称要全国总游行的时候,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10天之内就土崩瓦解了。史称天鹅绒革命。

故事并没有完,当哈维尔在10天内被推上前台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去统治一个国家,关于民主,自由,平等的幻想不可能同时轻易的来临。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佼佼者落到一个国家分裂的命运。一个在“鼹鼠的故事”中幻想普通人都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国家,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出现了大规模的权贵资本(当然,好于俄罗斯),形成了一个分金分银忙的权贵阶级,一个卖地卖淫忙的平民阶级。德国向东与捷克的疆界,已经变成了西欧白人的性福大道,身材娇好的捷克女子成为这个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外汇来源。当年英雄的革命者,被人丑化为腌?的皮条客并非全无依据。

不革命也是悲剧,因为文化已经为当权者所杀;革命也是悲剧,因为新文化,新生活,新未来的建设通常并不欢迎革命的方式。有人以革命的悲剧来呼吁维持现状的稳定,可悲的在于革命的其他选项已死;有人以不革命的悲剧来激励革命的斗志,可悲的在于革命的前景并不光明。社会主义国家前进道路的艰难可见一般,值得“上面”深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