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不益壮

现居海外,常回国内,自称
个人资料
正文

基布兹和采法特 2017年以色列约旦行(4)

(2019-04-21 18:21:35) 下一个

来到以色列,基布兹是不可错过的参观项目。我们参观的是创建于1949年的拉維基布茲(Lavi Kibbutz)。这是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也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自治组织。以色列导游介绍说,如果把“基布兹”翻译过来,应该是你们中国非常向往的“共产主义生活”。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图1、拉維基布茲的牌子

拉維基布茲派出了工作人员作为我们的导游。导游约有七十多岁,是该基布茲的第二代成员。据他介绍,第一代基布兹成员多数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她们见证了战争、压迫、屠杀,不少希望能够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理想家园。基布兹的目标是混合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建立乌托邦社区,由此逐渐建立属于犹太人的家园。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基布兹”及其发展过程,就无法了解以色列。

图2、拉維基布茲派出了工作人员作为我们的导游

1909年底至1910年初,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尼亚基布兹在约旦河谷南端金纳雷特(Kinneret)湖畔的德加尼亚(Degania)地区建立起来。这个基布兹最初只有7名成员,他们集体劳动、集体生活、集体拥有并且保卫自己的财产和安全。在社会理想方面,他们拒绝接受资本主义,希望建立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社会。社区里的人没有私有财产,工作没有工资,成员间的收入平等分配,过着完全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

图3、社区聚会的会所

导游把我们带到社区聚会的会所,开会时,男人坐一边,女人坐一边。导游说,基布兹能在以色列产生,是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第一代犹太移民思想受二十世纪初俄国激进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乌托邦”集体农庄思想的强烈影响。成员的集体大会是基布兹中决定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成员们通过直接民主方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

图4、社区办公区

每个基布兹的最高行政领导是秘书长。秘书长下设几个专门委员会,如教育委员会、生产计划委员会、财务委员会、住房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主任与秘书长一起组成基布兹的执行机构——秘书处,负责处理基布兹的日常事务。秘书长和各委员会主任都由基布兹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2年至3年,专职专任。各委员会的委员则由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基布兹成员轮流兼职担任。有关基布兹的各种重大问题均由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基布兹每周六召开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并通过基布兹的预算和生产计划,批准接纳新成员,对管理者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等等。在决定所谓原则性问题时,简单多数票还不够,必须有2/3的票才行。

图5、我们遇到了这个基布兹的第一批创建者

大部分基布兹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立的。到上世纪末,以色列的基布兹总数约300多个。基布兹实行全体成员民主管理制度。凡年满18岁并服满两年以上兵役者可申请加入基布兹。申请者要经过一年的考察后方能成为正式成员。凡表现不好、屡教不改的基布兹成员,全体成员大会可以决定将其开除出去。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这个基布兹的第一批创建者,他们大多已八九十岁,正在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同他们握手。

图6、导游介绍第一批创建者

早期基布兹的生活十分艰苦。在阿拉伯人敌对的环境里,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面对荒漠的土地,他们战天斗地,清运岩石、沙砾,在上面盖起简易住房。他们挖沟掘井,引水灌溉,尝试种植各种谷物。他们还艰难地清除一片片沼泽污水坑,减少蚊虫的肆虐和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为后来陆续到来的犹太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军事方面,每个基布兹都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基布兹成员都有武器,他们平时生产,战时打仗。

图7、果树

拉維基布茲里一共有190户、700多人,以种田为主,也干一些农副业,奶牛场有800头奶牛,果园以椰枣为主,还有果品加工厂、香料厂等,除了自给自足外,多余的粮食、牛奶、蔬菜、水果等全部卖给国家。他们的工资并不多,但他们有医院、幼儿园、学校、宾馆、饭堂、图书馆、教堂等等,所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生活非常方便。

图8、Glatt- Kosher酒店

拉维基布兹有很漂亮的Glatt- Kosher酒店,2009年建成,坐落在高山坡上,主要为犹太宗教旅客提供服务。酒店全方位服务包括餐厅、网球场、室内游泳池(男女分开)、免费WIFI以及一个儿童游乐场。

图9、住宅周围种满花草树木

成员住房由基布兹统一提供。每户都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包括客厅、卧室、卫生间等。未婚者也都有单间住所。房里的一切,从灯泡到电视机、家具等等,一切全由基布兹提供。现在每户建筑面积120平米。但家庭的布置并非一模一样,人们可在费用差不多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物品的样式和颜色。住宅周围种满花草树木,环境优美。

图10、每户都有一套舒适的住房

在基布兹的食品店、服装店,每个成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格,需要什么只管拿,签个字就行,所以说基布兹内部没有金钱往来,成员不领取任何报酬或工资。但一般基布兹都为每个社员设有一个外购用的帐户,如果所需东西在基布兹内部实在买不到,则可以从帐户上取些钱到外面购买。

图11、洗衣房

早先服装完全属于集体,一个成员这星期穿的衣裤,换洗后下星期可能就轮到另一个人穿。现在生产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人们可到基布兹商店自行挑选服装。为满足成员对样式、颜色的要求,基布兹还到外面去购买服装,并设有统—的洗衣房。从袜子到毛毯全部免费洗、补、熨、烫。

图12、基布兹集体食堂

基布兹成员家里一般没有厨房,大家都在集体食堂就餐。一般采取自助餐的方式,各人自己挑选食物,然后端到桌上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食堂里除专职炊事员外,全体成员都要轮流到食堂帮工。

图13、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午饭

所有成员每天早上和中午都在公共食堂就餐。本来晚饭也是在公共食堂就餐的,但很多成员觉得一天之中不能和家人一起吃一顿饭有些不妥,于是经过所有成员投票决定,晚饭在家中自行解决。

图14、幼教园

基布兹人的子女从小就过集体生活。婴儿出生后交育婴园,一年后转入托儿所。孩子在4—5岁时进入幼儿园,7岁上小学,13岁之后进入少年之家,18岁中学毕业后服完两年兵役,方可申请加入基布兹。这样,基布兹人由于长期过集体生活,集体观念、平等意识极强,而血缘观念、家庭观念则较为淡漠。这种从小形成的集体观念和组织性,决定了以色列国家人民高度的统一,以及军队极强的战斗力。这是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

图15、幼儿园的活动场

基布兹对于以色列的经济贡献十分关键。它的耕地面积为全国耕地的35%,其农业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色列全国50%的小麦、55.4%的牛肉和80.4%的棉花产自“基布兹”。它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国的7%。因为原则上拒绝雇佣外部劳工,基布兹更有动力发展新技术,创造了许多农业上的新生产方式,包括后来著名的滴灌技术。近些年“基布兹”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了许多旅游景点,并提供一流的饭店服务。“基布兹”像一个谜吸引着无数的观光者,每年还有许多志愿者利用暑假到这里来打短工。

图16、基布兹的轿车(因公或节假日用车免费,因私用车需缴汽油钱)

从1948年建国到今天,以色列一共出现了17位总理,其中一半来自基布兹。在 以色列的精英人物中,有相当多的人要么生活在基布兹,要么在基布兹出生。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许多高级将领也都是基布兹成员,如曾任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的摩西. 达扬 。 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飞行员和近25%的陆军军官都是基布兹的成员。在这场战争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来自基布兹。

图17、该社区能看到一些四世纪时期古罗马的半截柱子

抱着同样的理想,为什么东欧、苏联的犹太人在以色列能成功建成基布兹,而在东欧、苏联却不成功?分析其原因:一是以色列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价值观,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或退出基布兹。其次,基布兹的社会实践和管理人员是采用直接选举的模式,即保证了集中领导的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这种模式并不是当年苏联及东欧的统治者所想要的,革命时的口号归口号,一旦掌权就是另一样。

图18、小镇采法特

    我们还参观了以色列最具特色的小镇采法特(Tsfat)。采法特对大多中国游客来说是比较陌生,但这座偏僻城市却被许多欧美人推崇,旅游时尚网站《孤独星球》甚至将其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小镇之一。采法特是加利利湖西北墨兰(Mt。Meron)山上的石头古城,海拔高達845米,为以色列海拔最高的小鎮,具有2000年历史。该城是犹太神秘教的大本营。犹太人把采法特视为与耶路撒冷、希伯伦及太巴列并列的四大圣城之一。

图19、街头标志

这小镇据传是在大洪水之后由诺亚的儿子建立的。有人认为, 耶稣断言“一座山上的城市不能被隐藏”,就是指的采法特。十二使徒中的彼得、雅各也都是当地人,在加利利海捕鱼为业。十字军曾在此地建了城堡,以控制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这里冷僻而偏远,并没有多少游客。和耶路撒冷相比没有那么多圣迹可供追随。和特拉维夫相比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设施让人愉悦。

图20、头上戴着礼帽、蓄着大胡子的犹太人款款走来

2008年采法特的人口为32,000人。 居民中99.2% 为犹太人和非阿拉伯人,大街上几乎看不到阿拉伯人。老城里的居民大多保留着传统的犹太习俗,不时看到头上戴着礼帽、蓄着大胡子的犹太人款款走来,凝重中透着历史的仪式感;其皮鞋踏在石板上的回声,让老城愈发显得有些神秘。?

图21、头戴厚厚的蛋糕盒形毛皮帽的犹太人

偶尔也能看到头戴厚厚的蛋糕盒形毛皮帽,蓄长须,身着沉甸甸的长袍的犹太人,他们是极端保守的正统派犹太人。这种穿戴示人的犹太人,基本上都是犹太教里最有影响的支派之一——哈西德派(Hassidic Jews)。这个教派于17世纪在波兰东部(如今属于乌克兰)兴起,后二百年发展迅猛,构成了东欧犹太人群落中的主力。他们戴的大帽子以前都是用貂尾做的,现在常用兔皮和狐皮做。

图22、采法特的美深深地锁在巷子中

采法特的美深深地锁在巷子中。城中不少巷子都很有来历。其中最窄的一条小巷叫弥撒亚巷。据犹太教的传说,弥撒亚(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救世主)最终将在耶路撒冷出现,但他途中会经过采法特。于是就有这么一位的婆婆,她用毕生的虔诚等候圣灵的到来,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巷口出现,生怕错过了弥撒亚。人们被她的执着打动,把这条巷子称作弥撒亚巷,甚至还在巷口树了块牌子,记述老奶奶的故事。

图23、犹太学生放学了

十五世纪西班牙发生宗教迫害,大批西班牙的犹太难民逃命。而恰巧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执政者采取宽容政策,收容了这些难民。他们多是高水准的知识分子,聚居在采法特,勤研圣经,将犹太神秘教“卡巴拉”(Kabbala)发扬光大。犹太思想家卡巴拉的研修中心也隐居在深巷之中。卡巴拉主义者专门研究犹太传统的神秘哲学和知识,并且从圣经上找出密码,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上帝、宇宙和科学。

图24、西方游客

采法特曾经是大马士革与阿卡港(Akko)两地经贸路线的重要站点,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即由阿卡港(Akko)中转。据说第一本希伯来语书籍就是在采法特印制的。采法特也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出生地,在他13岁时,与当时居住在采法特的所有其他阿拉伯人一起,被犹太人驱赶离开了采法特。

图25、欧莱巷则是全城最长的巷子

导游向我们介绍,从法律上讲,以色列人都要服兵役。唯一例外的就是这些犹太神秘教的教徒,部队不愿要他们。导游说,如果看见穿黑色衣服、胡子很大很长、戴个黑帽子,特别是鬓角梳着2个小辫子的,一定是非常传统的犹太人。如果戴白色帽子,衣服是现代的衣服,那就是中间派或是自由派犹太人。

图26、采法特艺术家区的街头雕塑

城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些星罗棋布、依山伴云的小巷,它们用一个个台阶把整座城市串联了起来。欧莱巷则是全城最长的巷子,几乎从山顶一直蜿蜒到山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英国人曾试图用这条巷子把矛盾日益尖锐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区隔开。如今有名的采法特艺术家区就位于过去阿拉伯人的居住区,它在欧莱巷的东南侧,鳞次栉比地开着画廊、工作室、设计室以及其它店铺,使古城散发着艺术的光芒。

图27、以色列当代艺术的画廊公开展示和出售艺术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采法特被众多犹太艺术家发现。或许是悠久的历史,或许是尘封的传统,或许是山区风景如画,又或许是老城中人们的生活熏陶和感染着艺术家们,他们纷纷来到采法特开设工作室和画廊,许多独具以色列当代艺术的画廊公开展示和出售艺术品,使这里迅速成为以色列艺术之都。

图28、商店布置得精致颇有情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alifornian 回复 悄悄话 以色列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价值观
=================================
非常赞同。虽然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但也十分惊奇和佩服以色列这么小的国家能管理好完全不同信仰的族群,使大家蒸蒸日上地和谐生活在一个富饶的土地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