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胡曲: 病中吟

(2007-03-01 14:30:39) 下一个
二胡独奏曲,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8年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时首次向人传授。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的厄运,积郁成疾。病中拉奏二胡,借以遣愁,但又遭亲朋邻里的非议,被视为不务正业,虽想有所作为,但感到处境恶劣,前途渺茫。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孕育了《病中吟》的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乐曲采用了有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另有一个尾声。第一段用连绵不断的长句法写成的低回高转的曲调,好象是倾诉不完的郁闷,表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片段 1)。 第二段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第三段又短暂地再现了第一段中那种连绵不断的曲调,似虽有斗争的要求,但又为现实所困扼而无能为力。尾声中,斗争的意志在不断加强,似欲决然作孤军奋战;用突然加快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强化了这种效果。当音乐的发展达到顶点时,旋律戛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造成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般的颤音声中结束。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