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鸿零雁

异国客居, 聊记心路
正文

(转贴)介绍有关律诗格律的基础知识

(2006-11-06 21:18:56) 下一个
看到许多爱好写古诗的朋友,尤其是喜欢写律诗的朋友,所写的律诗往往与传统要求的格律不符,现转贴网上的一篇关于介绍律诗格律的小文,与大家共同学习(这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准确的,就是关于“孤平”还有别的说法)。我对今人写古诗的大致看法如下,大家可以共同交流:

1.遣词用句要力求典雅,方不失古诗的风韵.这大概需要阅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从中受益。所以我主张先学诗词鉴赏,再学写诗。当你真能体会古人诗词中的含义,并将阅读的作品融会自己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意境(我现在重读小学时学的古诗,很多意境非常幽远,是当时无法体会的,例如枫桥夜泊)。这样做到典雅大概就不难了。用词不雅是诗家大忌,正如金人元好问所说:"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2.格律是一定要讲的。 我个人有个体会,正因为有格律的要求才能发掘我们炼字遣词的潜能,才能出现好的诗句,不能仅仅认为格律限制了意义的表达, 要珍视格律创造的特殊美学效果,这是一个很辩证的道理。

3.做诗要用真情,"诗可千日不做,但不可一作不真" 所以那些步韵的诗尽量少写,亦如元好问所说"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专贴)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韵,仄起式改为“□仄仄□平”,平起式改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韵,仄起式改为“□仄□平平仄仄”,平起式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广义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关于律诗的声律,旧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谓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五言句可推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数场合下也可不论,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则全句除韵脚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诗律上称作犯“孤平”,是必须避忌的。上述五七律的声韵格律要求,同样适用于排律和小律。
  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又称“截句”因此,律师遵守的格律规则,绝句需照样遵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