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概述
美声唱法(Bel Canto)直译为“动听的歌唱”,是17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形成的。歌唱艺术的发展是由复调音乐转为单声部旋律的变化而促成的。在复调作品中,旋律线由几个不同的声部唱出,形成一种复合音乐织体,而这种新风格使某一单声部的旋律线居主导地位,由乐器或乐队伴奏。著名的男女歌唱大师、歌剧主角成了独唱家,他们华丽的歌声和嗓音特点,就叫美声唱法。美声唱法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因为它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大量反复试验,不断摸索,既需要练声曲的训练又需要演唱各种风格作品的训练。
什么是通俗唱法呢?多用自然嗓音,吐字清晰,亲切随意,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即可称之为通俗唱法。通俗歌曲演唱简明易懂,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或高兴,或优郁,唱歌都可以使心情放松,逐渐的唱歌发展演变成一种大家共同享受的娱乐项目。唱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大部分人唱歌虽然能使自己快乐,却不一定能给旁人带来偷悦,甚至令人无法容忍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下来不久即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唱歌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只有那些音乐天赋特别好,或经过歌唱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将歌唱得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二、演唱形式上的异同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水土的原因,有语言的原因,也有民族历史的原因。
I.水土、语言的原因
环境会对人的情感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秀美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细腻的性格。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环境恶劣的陕北高原造就了陕北民歌;辽阔的蒙古草原造就了内蒙民歌;挺拔的青藏高原造就了藏族民歌。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而且也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等在口腔的咬字位置都有所不同,这也是造成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2.民族历史的原因
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宗教教义总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节制的特性,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京剧的表现方式,因为我国经历了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深受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影响,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比较节制的。而流行音乐是近代在拉美等国得到发展的,流行音乐的许多方面都受到拉美民族音乐的影响。此外,像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美国的历史也是有关系的。比如:ROCK, POPS, JAZZ, SAMBA等风格至今在流行乐坛上也经常见到。
总的来讲,通俗歌曲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三、嗓音运用上的异同
1.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2.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3.声音走向的比较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窦、额窦、蝶窦)后再送出来。美声唱法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犹如抛物线,像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4.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5.咬字部位的不同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圆”,嘴巴呈圆形。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四、教学特点的异同
1.美声唱法的教学特点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唱法。声唱法从声音上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有它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它特有的“味道”的。至于美声唱法的教学特点,我想可以从唱法训练和共鸣这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唱法的训练。(1)起音。起音不能突兀,乐句进场必须自然漂亮;跳到最强音之时,声音必须美丽圆润,线条必须流畅。(2)一个音上的强弱变化和颇动唱法(Vibrazione)。主张练这个方法时首先要练长气。整首歌唱下来有强弱变化,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在一个音上唱出强弱变化和颇动唱法难度就比较大,这需要练习者有充足的气息来演唱。(3)用花腔唱法机能来发展演唱快速经过句。“花腔”的释义是有意地把歌曲腔词复杂化、曲折化、重叠转折为特征唱法。既然是演唱快速经过句,就需要花哨一点引开别人的注意力。(4)飞速音阶(Scale Volate)和装饰音的灵活性。
第二:共鸣的练习。美声唱法是全共鸣,又是混合声区,所以要练成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同时出现。美声唱法唱歌剧时后边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唱音乐会的后边用得少,到高音也不掩盖。这些唱法虽然都叫美声,但是唱不了歌剧,虽然都是专业的,唱法上的区别也很大。在国际比赛中,常遇见这种情况,有的参赛者的歌剧选段唱得非常好,到唱艺术歌曲时,就完全不对了;或者艺术歌曲唱得非常有味,很正,但歌剧选曲唱不枉,这些情况都不能人选。唱不同的作品要在唱法上有细微的变化,才能适应作品的藉要。
2.通俗唱法的教学特点
“声线”在“通俗唱法”中至关重要。所以,声线定位训练就成了通俗唱法的最大特点。“声线”,通俗地说就是声音进行的线路。不管是中音区、低音区或是高音区,唱出的歌声要保持相对的统一,即音质与音色(声音的“厚度”、“亮度,、“宽度”等等)及适当的“声音的紧张度和“声音的震动频率”要相对稳定一致。只有这样唱出的歌声才能优美动听,才能让听者听着舒服,体会到音乐给予人的“享受”。“声线统一”的概念就是用通俗唱法完整地演唱同一首歌曲。绝不能容易演唱的音区用“通俗唱法”,有些难度的音区用“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使得一首歌“支离破碎、缺少韵味”。
其次就是咬字与归韵训练。比起“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训练尤为重要。因为“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归韵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的,“民族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始终要求声音的“明亮度”,而“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则更接近“自然地说话”,甚至可以形象地定义为:“通俗歌曲演唱”就是“美化了的说话”人们在正常的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幅度(音乐术语叫做“音域”)变化不大,而在歌曲演唱时,“音域”宽达“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所以,“通俗歌曲演唱”又可称之为“艺术性的说话”或“音乐状态下的说话”。
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通俗唱法住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这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作为一种演唱风格,通俗唱法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