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跨越政治的琴声:与中国结缘的俄小提琴大师

(2008-10-29 23:14:48) 下一个

跨越政治的琴声:与中国结缘的俄小提琴大师

信源:亚洲周刊|编辑:2008-10-29|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周光蓁/九月三十日是上世纪俄罗斯小提琴巨擘大卫‧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yodorovich Oistrakh)的百岁冥寿(一九零八—一九七四),全世界音乐界举行纪念活动。这位俄罗斯小提琴大师以王者造诣,跨越政治藩篱,为艺术服务,也与中国结缘。

英国EMI发行了大师在五、六十年代灌录的十七张CD套装。而在他任教四十年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更一连三星期演出纪念音乐会,由克蓝玛(Gidon Kremer)等奥氏弟子领奏。据闻俄国政府还发行邮票、银币,以纪念一代宗师。

被爱乐者昵称为「大卫王」最伟大之处,简单而言是两个「统一」:精準技巧和抒情纯朴的统一、表达作曲家的意愿和自己演绎风格的统一。在演绎布拉姆斯、西贝辽士等浪漫时期作品尤其有一种人文性的内在气质,经常打动听者的心灵,引起非一般的共鸣。

所谓「人文性」,奥氏曾将之定义为「作曲家和听者之间的心灵相通」。而他选择作为中间的隐匿桥樑角色,更突显出艺术大师中罕有的谦厚和朴实。他处理巴赫、莫扎特等古典时期作品尤其散发出典雅深度。他对作品演绎的忠诚引来多位当代作曲巨擘为他谱写新作。

普罗哥菲夫的奏鸣曲、哈察都量的协奏曲、萧斯达高维奇的两首协奏曲和奏鸣曲等,都是为奥氏而写的瑰宝。这些苏俄时代作品充满特有的音乐语言和艰深的技巧(例如萧氏协奏曲的华彩段),但奥氏运弓处理快速轻过乐句,加上其独有细腻、如泣如诉的揉音,都成为后无来者的经典演绎。

奥氏有别於其他伟大小提琴家之处,是他一直在政治掛帅的冷战国度从事艺术追求,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的琴音,既振奋了四十年代卫国战争的列寧格勒市民(在酷寒拉奏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作实况广播),也征服了五十年代正处反共高潮的伦敦、纽约。后者以尖酸刻薄闻名的乐评人罕有地以艺论艺,还称他较另一巨擘海费兹更具古典气质。

不说不知,原来「奥氏vs海氏」的比较远在刚打完朝鲜战争的中国大陆也有所进行。据一九五五年的《人民音乐》记述,时位於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把两首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不加以说明地分别播放,然后让数百与会者举手表示喜欢哪一个版本。结果支持海费兹的不足十人。虽然文章把结果上纲上线为「资產阶级的音乐演奏家由於没有马克思列寧主义的世界观」,但这都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事实上,奥氏拉奏贝多芬最出色的录音,是他一九五八年和「资產阶级」的法国国家电台乐团合奏、由同样「资產阶级」EMI製作的版本。一九五七年,即文章出台两年后,奥氏造访北京、上海,作其只此一次的中国历史性演出。国庆期间他在北京演奏时正值共和国在政治十字路口上喘息着。

安排他来华演出的,是一年前「百花齐放」的开放氛围。可是他抵华时,已急左转为全国反右运动。就在他在京演出第二场独奏会前夕,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消息震惊全世界的同时,也让奥氏的演奏马上政治增值:在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临时安排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最高领导层倾巢而出,前往苏大使馆欣赏奥氏的小提琴独奏,新华社还为此发放了消息。此举除了表示社会主义阵营强大团结之餘,亦为毛氏即将赴莫斯科作舆论準备。

这是共和国史上迄今唯一的一次全体领导人聆听国际级小提琴大师的现场演出。不知奥氏的琴艺有否啟发毛泽东随后发表的著名「东风压倒西风」言论?奥氏最伟大的成就,是他以王者小提琴造诣,跨越重重政治藩篱,为艺术服务。

在京演出其中一场是和中国两个年轻乐团合演莫扎特和贝多芬协奏曲。其时中国演艺事业仍嫩,但奥氏并无因此敷衍了事,反而在演出前不断练琴,排练期间还指点乐师弓法等演奏技巧,更背谱演奏马思聪著名的《思乡曲》、《塞外舞曲》两首作品,令在场的作曲家感动不已。

中国古语有云:以德服人者王。把德、才完美地集於一身的,只有万眾敬仰的「大卫王」。谨以此文遥祝大师百岁冥寿!

周光蓁,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演艺小组(音乐)成员,香港电台节目顾问。专门研究西方及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兼为电台及报刊作音乐评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小咸菜~ 回复 悄悄话 阿啸,我多一个星期就走了,要去一个月,阿弥陀佛,你一定要祝咸菜不要一个月以后回来就洗肾。咸菜回来再向你汇报情况啊。
小咸菜~ 回复 悄悄话 阿啸,咸菜马上要回国腐败了,不知道会不会中毒,据说很多东西都有添加东东的,你要祝福咸菜平安归来啊。阿弥陀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