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赤壁赋中的佛法解读

(2006-08-30 06:04:24) 下一个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学佛后,才看懂这篇:

客的观点:把一切看成实有,因此人生的短暂和快乐的转刹即逝,近在眼前。认现实为实,认形体为己,因而寻求留住人生,不留则悲。

苏子的观点:人生的一切表象本不是实有,皆是虚无。变的是真如的表象,曰:“天地曾不能一瞬”。
 
不变的是真如自性,曰:“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无失亦无得,何悲之有。

关于实有和虚无,西行法师说过:“我咏的歌虽是寄兴于花、杜鹃、月、雪,以及自然万物,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月。像一道彩虹悬挂在虚空,五彩缤纷,又似日光当空辉照,万丈光芒。然而,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种诗歌就是如来的真正的形体。”

关于无常,六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
世人所说的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啊。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物于我皆无尽也,真如和宇宙何有曾过缺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lear 回复 悄悄话 天使的想法很有趣。
地狱锅炉房天使 回复 悄悄话 都是半杯水,区别就是从乐观。还是悲观的角度看:)

苏子的看法,也就是一种看法而已:)

有了这种看法的苏子,又如何呢,想起来,也觉得有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