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的中的记载:
咸亨五年,纳高丽叛众,略百济地守之。帝怒,诏削官爵,以其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仁问为新罗王,自京师归国。诏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发兵穷讨。上元二年二月,仁轨破其众于七重城,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斩获甚众。诏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三战,虏皆北。法敏遣使入朝谢罪,贡篚相望,仁问乃还,辞王,诏复法敏官爵。
文中咸亨五年是675年,上元二年是676年。新罗被唐征讨,一败于七重城,再败于买肖城城,最后新罗王谢罪,“贡篚相望”,唐才“诏复法敏官爵”。
再看三国史记:
五年春正月, 以铜铸百司及州郡印, 颁之.
二月, 刘仁轨破我兵於七重城。仁轨引兵还, 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鎭抚大使, 以经略之。 王乃遣使, 入贡且谢罪, 帝赦之, 复王官爵。 金仁问中路而还, 改封渤海郡公。契丹、靺鞨兵来侵, 出九军, 待之。秋九月, 薛仁贵以宿卫学生风训之父金眞珠, 伏诛於本国, 引风训为鄕导, 来攻白水城。我将军文训等, 逆战胜之, 斩首一千四百级, 取兵船四十艘。仁贵解围退走, 得战马一千匹。二十九日, 李谨行率兵二十万, 屯买肖城, 我军击走之, 得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 其馀兵仗, 称是。遣使入唐贡方物。 缘安北河设关、城, 又筑铁关城。 唐兵与契丹、靺鞨兵来, 围七重城, 不克, 小守儒冬死之。靺鞨又围赤木城,灭之, 县令脱起率百姓, 拒之, 力竭俱死。唐兵又围石岘城, 拔之, 县令仙伯、悉毛等, 力战死之。又我兵与唐兵大小十八战, 皆胜之, 斩首六千四十七级, 得战马二百匹。
文中的五年,则是上元二年,即676年。这段记载,明显将新罗王谢罪的行为提前了,这就好像是唐军出兵不正当了。关于买肖城之战,明显被篡改了,李谨行所部是契丹兵,按三国史记前文所述,该部唐军为两万,本来是唐军三战皆胜,唐军与靺鞨、契丹兵乘胜攻到原高句丽与新罗的疆界处,边界要地,全被收复,而文中竟然记载成李部二十万众还大败,丧失战马三万余匹,倘若真的如此,唐军何以还有继续进攻的能力呢?考之,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同一时间,新罗军先是大败,接着大胜,胜败有如儿戏,可是最终结果却是唐军收复了所有安东都护府的辖土,读之令人混乱,考之逻辑上不合情理、不合军事常识。
综述:
中国史籍关于边疆战事的记载往往从简,但是从史实上来看,保存了事件的骨干的原貌。三国史记之类的朝鲜史籍出于美化的需要,往往在细节上做些文章,虽然混入了虚假的史料或者颠倒了事情的发生的顺序,但是贵在保存了不少关于细节的原始资料。从这段三国史记的这段记载看来,唐军已经攻到了新罗长期的稳定边界上,唐罗之战,新罗一败涂地,被迫一面布防,即在安北河设关筑城,又增筑北部重镇铁原城,一面像唐谢罪,而唐也没有将新罗灭国的意思,因此接受了新罗王的谢罪,重新将新罗列入藩属。
这段文字表明,新罗并没有在唐罗战争中获得大同江以南的土地,这块土地在唐罗战争结束后仍然在唐朝的手里。新罗领土向北进入半岛北部应该是后世的事,大同江以南的地区在新罗此后、王氏高丽的记载中一直是一片蛮荒之地,这应该是677年,唐朝再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民户的产物。